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课程技术领域的变化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技术领域变化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03~1985),以身体教育和竞技教育为主的课程技术内容时期;第二时期(1985~1999),以突出竞技教育为主的课程技术内容时期;第三时期(1999~2003),强调自主构建适应学生身心个性化、生活化、终生化的课程技术内容时期.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始终认为,体育关系国家兴衰,并深刻认识到学校体育对民族强盛的社会价值.他注重体育教育生活化,积极把体育引向文化领域其体育思想既有倡扬"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亦有"生活教育"式的朴素体育思想核心理论,充分体现其体育思想的人本理念.缘此,他实施一系列富有积极实效性和科学预见性的体育实践,提高学生健康与运动水平,对我国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实现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要从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生活化着眼,即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化、体育教师的生活化、体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体育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4.
体育的本质属于生活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体育生活化的提出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是完全同步的;体育生活化的内涵与奥林匹克宗旨也是一致的。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现代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指导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的、理性的体育行为。体育生活化意味着选择一种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成为体育的积极参与者,其过程是家庭成员树立良好体育意识的过程,它要植根于良好的家庭生活制度,要求将体育消费列入家庭财务计划,成为革除不良生活习惯的有力武器,最终以人们的健康水平、幸福感、满足感和愉悦感为鉴标。  相似文献   

5.
吴蕴瑞作为我国现代体育理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体育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吴蕴瑞的诸多富有开创性的思想观点,为推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吴蕴瑞基于"身心一元论"的全面发展观,扩大了中国现代体育的教育意义,提升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价值;主张体育学术化及其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之先河;坚持洋土体育的融合互用,指明了中国现代体育健康发展的方向;倡导体育普及化及其亲力推动,实现了中国现代体育普及化由学者思想到国家体育政策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作为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思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一部分,是体育教学向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和生活化转轨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衔接的特点,以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意  相似文献   

7.
我国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育生活化已基本形成。目前,体育生活化的发展还面临着多种不利的因素,本文对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进行研究,旨在为推动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社会体育视角下的学校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体育的视角下论述现代学校体育观,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学校体育更有效、更自觉地为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身心健康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9.
刍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流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民间自发零散的群众组织,逐渐发展为国家组织的多样化发展格局。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流变进行分析、梳理,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趋势。进入学校,进入教育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动力;着眼于发展群众体育、走健身愉心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活化道路,是体育异化的回归,顺应了跨世纪的社会需求。进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述了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发展演变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初步理清了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发展演变的主要过程,并为现阶段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发展方向及改革和理论建设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材料及咨询资料。  相似文献   

11.
董少斌 《精武》2012,(18):47-47,49
体教结合是当前我国体育和教育领域的相互渗透,在时代的发展推进中,体育和教育的结合顺应了潮流,体教结合有着较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体教结合的发展对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改革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如何更好地推进体教结合的发展。对体教结合发展过程中成功典范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析。以求体教结合长久稳步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源动力,而科学有效的体育管理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山西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对体育教学管理、运动训练管理、体育设施管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阐述了其在山西高校体育管理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措施与建议,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在新时代普通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及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的关系和历程入手,逐层阐述了人、社会以及运动项目都是从自然中产生和发展的,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教育都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并通过对运动项目从人类生存的需要,到逐步形成了竞技运动和竞技运动高度发展给人的身体及学校体育教育带来的危害的论述,进一步阐述学校体育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使人的自然属性和运动项目的自然属性共同作用于学生,并通过改造竞技运动项目,使其教学化和生活化,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这便是体育教学回归"自然"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育价值。指出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应该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建立"基于生命存在的安全技能教育"、"基于生命维系的生活技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运动技能教育"三维价值观,并在实践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终身体育思想下中学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进行了构想式的研究。首先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内涵以及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概述,而后通过对长春市部分中学羽毛球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简要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学开展羽毛球运动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优势,和发展中所处的困境。依据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结果,对中学开展羽毛球运动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学校终身体育思想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为中学羽毛球运动和学校体育的更好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技能培育思想———身心健康思想———终身体育思想”为具体内容的新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家庭观念的转变,"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热潮的到来,构建和谐社会新目标的确立,家庭体育的功能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论文从素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分析新时期家庭体育的功能,以提高对家庭体育功能的认识,为推动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功能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应试教育”和“重智力轻体育”思想的负面影响,体育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中学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巩固传统特色体育的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传播,体育课教学积极采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注重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施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9.
近3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论文主题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体育方法学的原理,针对第4、5、6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论文的主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并从体育人体科学、体育人文学、学校体育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当前全国体育科研发展的特点和趋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更加凸显出都市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和功能。在以休闲娱乐为价值趋向的都市体育背景下,都市太极拳与乡村太极拳在外在表现和内在的价值理念与追求都有所区别。日益盛行的都市太极拳运动在都市健康理念的影响下,正逐步趋向于体育休闲化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