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交通疏运预案,通过对突发事件下城市交通特点的研究,以危险范围内疏散人员所产生的交通需求和疏散路网状况为已知条件,疏散交通流的相关特性为约束,建立城市交通疏运路径选择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优化,获得城市疏运最佳路径的选择方式和疏运时间.对该疏运系统进行仿真,获得总疏散时间的变化指标.该方法可为突发事件下的城市交通疏运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通过人为干预和科学引导空间结构的转型,即区域空间整合.区域空间整合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空间整合的理论基础是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是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区域空间整合的理论演进.区域空间整合研究的范式和主要内容: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区域空间整合战略目标选择→区域空间整合动力机制→区域空间整合策略与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区域空间结构是旅游规划与发展的基础理论,但从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旅游学者对空间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时间的重视.本文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和整理全文数据库中与该理论相关的、应用于旅游学研究中的文献,并对此进行分析,提出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需要做到空间研究和时间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个案研究和规律研究、专项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定性描述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对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有分形特点,基本呈分散分布.城市之间运输网络通达能力较低,结构还不完善且规模小,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并指出了贵州交通运输网发展滞后的原因和优化空间结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运动员竞技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间学理论为研究主线,尝试对现代运动训练中关于竞技能力、竞技表现等热点问题进行新的定位与分析,引入“竞技行为”空间理念,通过假设,结合模型的方法,探讨三者有机构成关系,确立了竞技空间结构3G(globe)实体理论,与热衷于该领域的广大研究者商榷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位于长江上游.降水量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地域差异明显,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化特征,本文对陇南嘉临江流域各站点年平均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变异性研究,介绍和探讨了其研究方法和步骤,根据变异理论建立了变异函数模型,揭示了降水量的空间结构关系的方向性和与距离有关的自相关性,最后利用普通克里格插值进行研究区域内年平均降水量的插值预测.  相似文献   

7.
<上种红菱下种藕>文本中少女秧宝宝的成长过程,典型的体现了传统小镇在现代文明侵袭下的裂变,小镇上的人们尤其是少年们在这裂变中成长和变化.现代文明下的自然与传统该何去何从,就如同这些少年们,你们在现代与传统的角力中、在成长中的疼痛中最后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8.
运动员竞技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与“4G结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尝试从空间学角度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理论构建与探讨,在最初确立的关于竞技空间结构3G(globe)(见《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实体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运动员竞技空间结构问题,进一步引入了竞技教育空间,确立了竞技空间结构的4G理论模型,以与热衷于该领域的广大研究者探讨与商榷。  相似文献   

9.
以“点-轴-网”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现状,确定了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的三级节点和重点轴线,以及四大片区,从而构建了大连市“点-轴-网”的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体系,以期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为清晰描述在决策过程中权重的变化,基于行为机制和习惯领域理论,提出新的指标赋权模型,证明处于平衡状态的领域的指标权重与控制系数及各指标的关联度有关,并给出具体的决策指标赋权过程.将此模型应用于某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决策.实证研究说明了新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对城市精细化规划与管理提出新挑战。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划分,加强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图像数据、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及路网数据,使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和语义信息挖掘方法,实现城市功能区的语义分类。对随机挑选的360处区块进行样本验证,结果显示城市功能语义分区的精度达到87.5%。该方法受区域限制较少,对城市功能分区研究有效。  相似文献   

12.
坦桑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通向非洲、辐射非洲内陆的重要门户,它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问题。基于坦桑尼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人口和城市分布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交通通达指数模型,从县域与城乡两个层面对坦桑尼亚交通通达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坦桑尼亚县域交通通达水平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高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东北沿海和维多利亚湖沿岸,低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中央铁路线中段以北、中央铁路线南部的广大地区;2)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殖民历史、政府政策等影响,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水平差异十分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坦桑尼亚制定区域交通发展政策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对中-坦产业精准对接和产能转移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主体资源的逐渐枯竭,西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但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基础薄弱、区域创新能力较弱以及社会民生问题等严重阻碍着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应科学规划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体系和专门的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来投资,重视就业并加强职业培训,制定优惠政策以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路径包括产业转型、企业转型、政府转型和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14.
运用城市首位律、位序-规模法则、城市中心性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从城镇空间分布、城镇空间集聚性和城镇空间联系三方面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城市首位度不高,大中城市规模相差较小;鸡西市的人口规模大于佳木斯市,但佳木斯的城市中心性强于鸡西;三江平原已经形成了以佳木斯和鸡西为中心的双核结构,但中心城市经济综合水平较弱,对外经济联系不强;以佳木斯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但城市集聚性小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最后针对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发展卫星城市是化解城市规模过大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都市圈化"趋势日益强化,而在都市圈体系构建中卫星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必须在都市圈体系结构下发展新型卫星城市。都市圈新型卫星城市不再只是疏解母城的部分职能,而是具有较完善的生产、消费和居住等复合型功能,并与整个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互动。应建立科学的卫星城市规划体系,依托SOD城市开发模式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完善都市圈中心城区—卫星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配置,并推进都市圈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市产业链整合。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城市化空间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为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建立描述生产规模与技术有效的BCC模型,选取一个时段安徽省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相对效率值进行对比,说明城市人口增长与面积的扩大同时,城市化空间效率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城市化空间效率研究,从空间视角来衡量城市化水平与质量,有利于防止城市化低效率的推进,有利于促进要素空间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7.
“流空间”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分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进程,基于“流空间”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客运流、经济流、信息流三个维度建立数理统计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物流和经济信息化水平,并综合运用Jenks自然断裂点法和Moran散点图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空间布局分级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有两个增长极——广州和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以珠江为界,珠江东西两岸分级明显;港珠澳大桥的连通有助于加强流要素空间互动,发挥更强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大H-H连绵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城市的尺度,分析1988—2008年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 结果表明,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对区域发展政策存在明显的空间响应,在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下,城市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其中,1988—1998年,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空间地位不断得到加强;1999—2008年,东莞、佛山两大次核心城市形成,经济空间结构从"双核心"走向"多核心".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研究2005—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析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7年全国城市平均生态效率波动起伏较小,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上升状态。2)尽管城市间生态效率的差异呈缩小态势,但全国地区间差异仍然较明显,东部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远高于其他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东部地区>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态势。3)全国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明显。2005年生态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等省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城市生态效率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城市生态效率较高的空间范围明显扩展,珠三角、长三角、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和四川等地区的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4)城镇化、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水平和产业升级对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较高的工业化比重对于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抑制作用。因此促进经济集约高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工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应是政策制定的优选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