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模糊境域——学术性和师范性之争必须走向终结。走向教育学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育学术包括教育哲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要保证教师专业走向教育学术,教师教育的起点必须要从现今的高中起点提升为大学后的教育起点。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科南特站在科学主义立场,突破了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的束缚,对教育学科进行了理性分析,对教育学科课程进行了实证研究,主张在学术专家和教育学教授共同培养教师的模式中,教育学教授作为“教育临床教授”,其主要价值是在学科教育和教育实习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学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 ,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建国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 ,“兴无灭资是主流”。教育学传播活动较多 ,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活动较少 ;学术主体大多处于适应与“蓄锐”阶段 ,学术的创新性尚未充分彰显 ,但教育学人的反思意识比较强烈 ,有一定学术批判气候 ;学术的规范性略显淡化 ;与学术活动相应的结果是 ,引进原苏联的教育学较多 ,自己的著述较少。“文化革命”时期 ,不学无术是“正道”。教育学学术活动中止 ,科学意义上的教育学已不存在。打倒“四人帮”以来 ,再上征程兴学术。加速科学的中国的教育学建设成为教育学人的主要学术目的 ,教育学人久违的学术主体意识迅速复苏 ,排除干扰 ,敢于创新成为时尚 ;部分教育学人能主动反思教育学的弊端与自身学术行为的失范之处 ;学术规范性仍然存在问题 ,不遵守教育学游戏规则的现象比较严重 ;学术成果出现前所未有的丰富景象 ,但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反差较大  相似文献   

4.
2016年5月17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4月25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走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作为理论基础,并以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理论基石,推进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这些都是事关中国教育学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探索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2023年5月20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协办,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中...  相似文献   

5.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深厚的中国传统、自信的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教育学.鲜明的中国立场表现在它主张从“引进式加工”转向“原创性发展”,从“哲学性演绎”转向“扎根性研究”,从“依附性寄居”转向“独立性存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从陶行知“生活教育”中得到的启示,受梁漱溟“道德人本主义”的影响;自信的中国气派表现在“上天”“入地”的学术选择,重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勇气,创建“中国教育学派”的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学本土化是近代以来中国针对“教育学进口”现象的一种反动,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学人的一个“情结”。在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问题意识先后经历了“中国化与现代化”、“中国化与科学化”和“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变迁历程。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人手,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可能性,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有“移植”、“借鉴”和“对话”三种境界以及“走进教育现象,进入教育的日常生活”和“走进教育学术,进入教育的意义世界”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的学院化意味着学术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也意味着专业生活的科层化。学院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繁荣,但也同时造成了学术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割裂;科层化的管理模式、僵化的学术评价机制以及教育学者“以学术为业”的生存方式,直接影响了教育理论的解释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使教育学的发展面临困境。走出教育学困境的出路是:跨越生存边界,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达成理性共识;变革评价机制,促进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者应当对自身的学院化生存方式具有一种批判性警觉,并因此而增强学养,在体制与自身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合理的“博弈”,实现教育学的规范化、理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育学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反思性教学》《实践教育学》《理解教育论》等著作中,我们能看出一种有特色的实践教育学。实践教育学探讨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如何发展”与“如何教”的问题。由根本问题衍生出了诸如有效教学的问题、有效学习的问题、增进理解消除误解的问题、反思性教学的问题等一系列下位性问题。实践教育学的探索有一系列前提性的信念。这些信念也是实践教育学的主要成分或者主要观点,其中主要关涉到教育教学、教师、师生关系诸方面。研讨自己设定的基本问题,开发相对稳定的解题模式,是实践教育学的志向之一。实践教育学开发的模式有“教师知能转化”和“创读反思,多重循环”两大教学模式。实践教育学秉持为教师指津的宏旨,在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上,都有些颇见实效的策略。实践教育学是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对中国教师发展和基础教育实践中的若干主要问题的思考,建构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六大特色:情感先行、攻心为术、追求效率、追因溯源、操作指南、经验培育。  相似文献   

9.
学术批评与教育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批评是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健康的学术批评不仅能够促使教育学发展“百花齐放”、教育学思想“百家争鸣”。同时也有助于教育学问题的解决。长期以来对于学术批评的错误理解、学术批评形式的不当运用,致使我国教育学领域的学术批评发展缓慢。阻碍了教育学自身的发展。教育学发展需要一种健康的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必须是建立在批评基点合理化、批评形式审美化和批评主体宽容化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可以把教育学置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寻找教育学在研究方法、指导思想、范式、领域、知识、价值取向、话语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研究者学术信仰、学术能力等方面的危机表现。当前的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危机,应该放在“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中进一步加以认识和考察。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危机更直接地表现为对于教育实践的功能性危机。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体制是为了实现教师教育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管理制度。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一是应该探索和完善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教育机构,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师;二是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将定向教师教育与非定向教师教育相结合;三是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各种制度,为确保教师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今后,教师教育体制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要理顺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的关系,充分有效利用教师教育资源;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ways to bridge the separation that currently exists between the worlds of teacher research and academic research. Currently, many teachers feel that educational research conducted by those in the academy is largely irrelevant to their lives in schools. On the other hand, many academics dismiss the knowledge produced through teacher research as trivial and inconsequential to their work. In this paper, it is argued that our vis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should include both teacher produced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produced by those in the academy, and take the position that the processe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school reform, and teacher education can greatly benefit from occasions when academic and teacher knowledge cross the divide that currently separates teacher knowledge from academics and academic knowledge from teachers. Two specific examples are discussed that illustrate instances where academic knowledge and teacher knowledge have improved teaching, together with the assumptions regarding voice, power, ownership and status which make them successful cases. One case deals with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oth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Also discussed are several ways in which knowledge produced by teachers and others who work in schools can potentially benefit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教师职业工作时间长,任务繁杂,工作压力大,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行业之一。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社会以及当今离职教育大环境,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首先需要社会各界改变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不足;其次,要改变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调适好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学术取向与实践取向、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稳定与变革等三对矛盾关系,目前的教育实习大多在目标缺乏关注度、实效度及清晰度等状况下运行。要优化教育实习目标,则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出发,运用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来思考如何建构,并在建构目标时有机融合教师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从而真正发挥教育实习的价值和功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试从书院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办学特色,以探寻书院教育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7)掌教应天府书院,应看作是北宋书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办教育应发掘本地的教育资源而不仅是扩大资源范围。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其所具有的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影响、性情的熏陶、精神的吸引与传递等是现代教育特别是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所匮缺的,部分地引入书院式的教育方式,有益于让学生体验教育与学术的真味。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的精神中心。培养本土的乡村建设人才,应该成为贵州大学这样的地方院校一个重大任务与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师教育的演变遵循着一条以教育实践为起点的逻辑线路,即"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念"。推动这一演变发生的动力源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矛盾,它构成了我们分析和区分不同教师教育道路的直接线索。对这一逻辑线路的考察表明: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脉络是"培训——教育——学习",该脉络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性。走向教师学习是未来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大致路向。  相似文献   

19.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有大学(综合大学、教育大学、神学大学、艺术大学等)和高等专科学校。大学一般是州立的,属于公共法人团体。大学的经营管理,主要由校长具体负责。州立大学的教师是公务员。德国大学对教授、准教授以及教师的招聘一般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并有明确的程序要求以及任职条件。大学教授没有任期规定,经过一定的试用期,通常是作为终身官吏被任用,其他教师有任期规定。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a project that developed humorous, irreverent and subversive arts-based interventions into sexism in the academy. Two workshops were run with women currently work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ers worked with the participants collaboratively and in line with feminist practices and methodologies to develop interventions that were performed at a large multidisciplin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The paper outlines the origins of the project, the feminist scholarship that inspired it, 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as well as a discussion about three of the interventions and demonstrates that sexism both (re)produces structural disadvantage for women in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being characterised by a set of micro practices that shape the everyday experiences of women in the academy. Although this research is set within an Australian context, the paper acknowledges that sexism is systemic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across contex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