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现行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已无法完整、高效地解决当前的体育纠纷。在体育仲裁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我国有必要构建国内的体育仲裁制度。从仲裁的性质、仲裁范围、仲裁模式、对国际体育仲裁的承认与执行以及司法监督5个方面,论述了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构建既要顺应市场经济对体育仲裁本身的要求,又要与国际全面接轨;从体育仲裁程序的特殊性的角度阐述了我国体育仲裁制度构建的程序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体育仲裁程序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体育法>明文规定由体育仲裁机构解决体育纠纷,但无论在现实体育生活中还是在国家法律创制领域,我国的体育仲裁制度至今仍付阙如.我国现行体育纠纷解决机制问题重重,建立我国体育仲裁程序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完善《体育法》的配套立法及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梳理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我国体育仲裁机制的构建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体育仲裁现状及构建体育仲裁制度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仲裁是体育纠纷经济、有效、便捷的解决方式,我国体育仲裁立法尚处于不完善阶段.从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置、体育仲裁的受案范围、体育仲裁协议的形式、体育仲裁程序等方面对我国体育仲裁制度提出构建建议.  相似文献   

5.
法经济学视野下的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更多的人把体育仲裁制度作为自己解决体育纠纷的首选方式,除了它的具体制度要能保障公正地解决体育纠纷,还要突出体育仲裁制度的特点。经济、快捷应是仲裁制度比较诉讼制度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在建构体育仲裁具体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使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制定有着明确的理论作为指引,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完善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审视体育仲裁的现状着笔,探讨构建体育仲裁需要遵循的原则,对体育仲裁的范围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育仲裁制度体系,包括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立;体育仲裁的公信力;仲裁员的选用;体育仲裁的效力。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仲裁制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际体育仲裁理事会设立了国际体育仲裁院特别分院以解决争议,但我国还没有处理体育争端的专门体育仲裁制度,体育仲裁的缺位对解决体育争端以及进行国际体育交流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应针对我国目前举国体制下的体育运动现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主体独立的、仲裁规则适合中国国情的、简便易行的、审理方式灵活的、保护争议双方合法权益的体育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8.
建立我国体育仲裁制度若干基础性难点问题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我国体育仲裁制度,是落实<体育法>的规定、扩大体育纠纷解决与权利救济渠道的重要工作.但因其存在着某些特殊性,在困扰着体育仲裁立法与制度设计的实际运行,需要对一些基础性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为此,分别就体育仲裁的可仲裁性、独立设置、民间性质、自愿原则、适用范围、仲裁法律依据、与仲裁体系关系、立法形式等问题,阐发一些个人思考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体育仲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仲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法律属性.体育仲裁制度应包含受案范围、仲裁机构、管辖、仲裁程序和举证责任分配等内容.我国体育仲裁应选择强制性"一裁终局"制.人民法院对体育仲裁只进行有限的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0.
体育仲裁由于具有专业性、自治性等特点,是解决体育纠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国体育法亦规定了体育仲裁制度,但实践中该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我国现行体育纠纷问题较多,建立我国体育仲裁程序制度意义重大。对体育仲裁的范围、体育仲裁的独立性仲裁原则、体育仲裁程序的完善以及体育仲裁裁决的司法救济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体育仲裁条例》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虽然我国《体育法》第33条早有规定,但单独的体育仲裁法的缺失使得专门审理竞技体育纠纷的体育仲裁机构一直没有建立。针对该问题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主要利用文献资料法、规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认为:1)无论从国内层面还是国际层面,当前体育行业对体育仲裁法制具有深切的需求;2)以《仲裁法》为代表的现行立法不能为我国体育仲裁提供充分的依据;3)在制定我国单独的体育仲裁法时,宜借鉴国际体育仲裁院组织、运行中的先进经验,特别应结合《瑞士联邦国际私法》和《体育仲裁规则》的规定,从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仲裁管辖确立的依据、仲裁员的选任、实体法律的适用以及裁决的司法审查等关键问题对现行法的规定加以补充。为解决我国单独制定的体育仲裁法中的关键问题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证了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认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仲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基本属性,它既不同于<仲裁法>之仲裁,也有别于劳动仲裁.在体育纠纷裁决机制中,它应处于核心位置,是一些体育纠纷裁决的诉前必经程序.根据其纠纷争执标的法律属性,中国体育仲裁裁决分为可诉性和终局性两类.  相似文献   

13.
仲裁协议是仲裁庭取得仲裁管辖权的依据,仲裁庭收到仲裁申请书后,首先就要认定仲裁协议是否有效。因此,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不仅事关当事人是否能进入“仲裁之门”的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仲裁庭作出的裁决能否得到承认和执行。从仲裁协议的特征、内容、效力的表现、确认、无效、仲裁条款的独立性问题等方面分析了仲裁协议及其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法理学的分析,对体育仲裁受案范围进行理论性的探讨,并明确界定体育仲裁受案范围,指出体育仲裁受案范围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应当由体育仲裁机构受理的、具有可仲裁性的体育争议的范围。体育仲裁受案范围应当包括体育争议的特定性、体育争议的可仲裁性和体育仲裁的依据性等3个确定标准。应当在体育争议类型化的基础上,合理界分体育仲裁与法院以及其他解纠机制管辖体育争议的界域,正确处理体育仲裁解纠能力的有限性与体育争议类型多样性的紧张关系,为体育纠纷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体育仲裁应当作为普通仲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当然,体育仲裁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一定的强制性、时间上的紧迫性和仲裁机构的单一性等等,但这些特点并不能否定体育仲裁作为普通仲裁手段的存在。体育仲裁解决的仍然是普通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相对的强制性也并没有违背意思自治的原义等,基于此,我们仍应当在统一的仲裁法框架内构建我国的体育仲裁体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国际海事仲裁界面临的缺员仲裁庭问题,从“缺员仲裁庭”问题之由来,各国对“缺员仲裁庭”裁决的承认和执行情况,中国对“缺员仲裁庭”问题的规定,国际商事仲裁规则及外国法对“缺员仲裁庭”问题处理的借鉴等4方面进行阐述,指出缺员仲裁庭是否重新指定替代仲裁员需视仲裁阶段而定:若缺员仲裁发生在仲裁活动早期,那么应当依据适用的仲裁规则的规定尽速替换仲裁员,组成新的仲裁庭审理;若缺员仲裁发生在仲裁活动(包括书面审理)结束后,则可由缺员仲裁庭自行决定如何处理,包括决定是否重新指定替代仲裁员和是否需要重新审理案件.  相似文献   

17.
体育仲裁必须追求效益价值.在公正性一致的前提下,体育仲裁必须以比诉讼花费更低的成本在社会众多冲突救济机制中取得独特地位.体育仲裁规范必须具有统一性.体育仲裁也应实行"或裁或审、一裁终局"制度,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时效和期间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际体育仲裁单一化的法律适用,造成当事人意思自治基本原则的背离,导致仲裁司法可能缺乏监督与保障,造成隐性不公正现象.探索与改革国际体育仲裁法律适用确有必要.对于程序法适用,国际体育仲裁规则宜适用体育仲裁院仲裁规则,仲裁程序法则适用实际仲裁地法;对于实体法适用,普通仲裁程序优先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在当事人未选择或未...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仲裁条款对提单受让人的法律效力问题,从《纽约公约》与提单仲裁条款特殊性的冲突,提单转让之后仲裁条款效力的法理之争,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理论的基本内容,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理论的法理基础,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理论在提单仲裁条款效力问题中的应用等5方面进行综合论述,认为根据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理论,仲裁条款对提单受让人的效力问题并不存在单一的结果,提单受让人同意仲裁的,仲裁条款对其产生法律效力;提单受让人不同意仲裁的,仲裁条款对其不产生法律效力;而承运人却始终受到仲裁条款的约束,无权拒绝仲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兴奋剂案件在国际体育纠纷案件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不同的兴奋剂案件的处理质量参差不齐.兴奋剂案件纠纷的解决,主要也是通过仲裁的方式进行的,证据规则是整个程序的灵魂,兴奋剂案件的仲裁裁决研究对国际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四个方面对兴奋剂案件在国际体育仲裁的证据规则进行研究:一,国际体育仲裁中兴奋剂案件现行证据规则分析;二,国际体育仲裁院兴奋剂案件仲裁证据规则的理论分析;三,国际体育仲裁院证据规则适用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四,国际体育仲裁兴奋剂案件证据规则改革构建的思路.针对兴奋剂案件的现有问题,国际体育仲裁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兴奋剂案件证据制度,修改举证规则和确立证据的审查认证制度及对策,使兴奋剂案件的国际体育仲裁证据规则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