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具身认知理论产生于第二代认知革命,它实现了传统认知理论桎梏的突破,成为了教育领域最新的认知策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探索身体、情境及其交互作用,明确身体感受、体验与情境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媒介,寻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可以通过人体运动感知觉、本体感觉、深度直觉直接获得认知,从而形成相应的动作技能。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学生的身体为认知主体,通过不断的交互作用完成学习。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有着深度的契合。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具身体育教学新理念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2.
梁坤  庄弼 《体育学刊》2024,(2):112-118
以具身认知为根基的身体素养理论,从身体、认知、情感、行为4个维度揭示幼儿身体活动参与的整体性循环,指出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具身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并针对性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增进“具身性”理解;聚焦身体体验,推动幼儿体育回归“身体”本源;强化动作教育,夯实身体活动促动幼儿健全人格之根基;创设具身情境,构建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的可供性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框架及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3.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具身德育理论为高校开展以体育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以具身德育理论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高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融合不够深入,内涵挖掘不透彻;课程教学过程重技能教授,轻道德认知培养;实践中缺少道德冲突情境,弱化了道德行为;校园体育文化育德不突出,缺乏道德情感渗入。建议高校要深化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具身加强道德认知;深挖体育实践赋能,以体育活动规范道德行为;强化体育文化归属,以体育文化培育道德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以羽毛球运动“多拍-回合”的项目特征为逻辑起点,针对传统羽毛球教学与训练中单纯以线性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思路进行变革与尝试,呼吁一线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练员、运动员重视该项目由“多拍-回合”所引发个体情境体验的深度、广度、细腻和多样性对技能习得与知识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复杂多拍情境的对抗下,强调以学生情境体验为起点,关注学生对运动情境的内在理解及其与运动情境的信息交互作用,由感知情境的过程来激发其技能习得和运动知识学习的心向,推动技能习得与运动知识学习与发展,为学生长久地参与羽毛球运动,提高运动员个体的训练效果奠定坚实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对《身体练习体验探索》一书(文中简称"专著")进行了三个月的研读,几经学习、讨论与思考,感受颇深。"专著"全书分8章39节,共44万字。沿着"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探索过程,从分析体育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入手,明确体育教学实践需要,以"身体体验"的哲学思想、"具身认知"的科学理论、"教育需要"的经验常识,建立体育教学的身体练习体验学术基础,形成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进而构建身体练习  相似文献   

6.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探讨体育电商直播中的新型身体消费机制。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体育电商主播的身体形象进行符号化消费、直播间为主播和消费者的身体符号化呈现提供了消费情境、主播与消费者双向的具身参与互动助推身体符号化消费行为。据此提出体育电商直播中的身体消费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体育电商主播的身体符号化优势、积极打造观赏型和参与型的符号化消费情境、强化主播与消费者的具身符号化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7.
将身体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立论基点,从价值回归、目标整合、实践融合、过程统一四方面探讨了身体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理性回归。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从"离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向,主要体现在身体的主体性、感知性、交互性与生成性上,并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提供了行动逻辑导向:(1)遵循身体主体性原则确立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实现学生身体价值的理性回归;(2)依据身体感知通道建构情景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身体的深度学习;(3)参照身体互动方式建立对话式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身体的素养提升;(4)根据知识建构目标创建生成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身体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湖北体育科技》2019,(9):836-839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知识,也是具体运用在教学情境中的知识,能够为解决教学问题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利于科学地指导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本文从pck理论视野下,探析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师范技能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显示,存在师范技能课程内容设置较少、缺少优秀师范技能案例、实践途径衔接程度较低、忽视教学后的反思等问题。建议增加师范技能训练课、增加案例研究,拓宽实习渠道,强化学习反思等多种途径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进而为职后专业化进程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健康教育是通过运动对身体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培养 ,智能的开发 ,情绪的体验 ,心理的养育 ,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达到其目的的 ,健康目标的实现 ,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得身心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健康教育要有终身体育的意识 ,不仅使其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技术 ,而且使其身心素质得到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中情绪调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积极的情绪使学生求知欲增强,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不良的情绪会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影响个体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要善于激发、保持、深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鲜明、强烈、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在极为活跃的状态下,来支配与调节自己的体育知识技术学习和炼身行为,自觉地发展个性与体育能力.为此,本文拟就体育教学中情绪如何调控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黄忠 《中华武术》2020,(3):62-64
"具身认知"视野下的体育学练,不仅要求学生的身体在场,更要求学生的思维在场、心理在场、心灵在场。具身认知,既是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召唤,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阶梯。它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科立场、学生立场和教学立场,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搭建学生成长台阶,注入学生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一、对“情境成功教学法”的理解   “情境成功教学法”中的“情境”是教师根据成就动机的需要设置的,能激起学生认知内驱力,归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转化为活动动力的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艰苦努力而获得运动技能提高的成功感。这种成功又会不断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产生。体育兴趣的指向和强化作用将使学生的活动效果较无兴趣者更优。这种良性循环的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情境成功教学法”。   二、“情境成功教学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感。如篮球投篮评分,…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是师范生体验教育现实、学习教学的关键路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U-S(universities-schools)合作模式是指:大学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通过大学四年引导师范生通过合作学习、合作教学、合作活动和合作评价,拓展师范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其积累教学资源,学会教学,有效的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时空对接。  相似文献   

14.
王东 《冰雪运动》2023,(5):58-61+71
高校冰雪运动课程思政蕴含独特的育人价值,但传统意义上的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忽视了体验感知的影响,造成德育培养在实践参与方面的缺失,学生很难形成情感共鸣。具身认知理论与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具有多重的价值交集和相同的育人向度,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将冰雪运动实践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对于塑造学生心智和规范学生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提出高校冰雪运动课程思政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实施策略:丰富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形式,充实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内容,融洽冰雪运动课程思政氛围。通过积极塑造具身认知体验,充分发挥冰雪运动课程思政育人效能,促使学生将思政理念内化于心,从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5.
《体育师友》2021,(3):73-75
身体运动是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共同的表现形式。大众对两者认知上的模糊化、形式上的同质化现象突出,因而为厘清体育有何特殊的使命与价值是当前急需解决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对强化劳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进行认知与反思,同时构建身体运动的归属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承载着增进个体强健体魄的物质基石、维系学生完全人格的物质保障、培养时代"新"人物质支撑的特殊育人使命。2)体育发挥着助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辅助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树立科学体育价值观念的特殊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体育情境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通过故事情节、景物影视的演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在入景动情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教学模式。自新课程推广实施以来,体育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了人  相似文献   

17.
健康教育是通过运动身体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培养,智能的开发,情绪的体验,心理的养育,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达到其目的。健康目标的实现,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得身心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健康教育有终身体育的意识,不仅使其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技术,而且使其身心素质得到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梳理我国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现状,提出终身体育研究要跳出工具价值,重塑终身体育意义价值;跳出学校教育领域,构建终身体育体系。身体素养理念为终身体育确立了从“离身”到“具身”、从“表现”到“体验”、从“割裂”到“整合”的价值取向。构建“双全—双生”终身体育个体发展理论,以情感、身体、认知、行为4个维度作为终身体育的个体全面发展要素,以全生命周期为参与时间,指向生命体验的获得,以形成生活体育文化为价值追求。构建“融通—共生”的终身体育体系发展理论,认为终身体育体系应包含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面对3类体育形态发展目标有分歧、认识定位有偏差及协同合作有壁垒的问题,提出通过以身体素养培育为目标促进各形态体育融通,以终身体育体系化发展为路径促进各形态体育共生来破解。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由体育活动缺乏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概念被重新诠释、凸显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是典型的具身哲学,其概念主要基于一元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其中一元论作为身体素养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则构成身体素养的认识论基础。从概念界定角度而言,身体素养情感(动机和信心)、动作(运动模式和身体能力)、认知(知识和理解)等维度的发展与形成均具有鲜明的具身倾向。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理解身体素养的具身性,创设丰富的环境可供性使学生与之互动,从情感、动作、认知3个具身维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我可以、我掌握、我明白、我行动”的发展路径实现终身体育参与,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迁移就是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正向迁移,就是一种已学的,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把学生已经获得的另一门学科或一种学习情境中所掌握理解的动作技能的语言、图像、原理和行为,利用正向迁移规律,重新整合运动技能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探索、创新、合作、展示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运动发展认知、支配自己身体和运用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资源维护身体、心理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