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过程不是简单地把美德装入学生的“美德袋”,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开心的深处。”因此.要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应把情感培养作为德育的核心和追求目标,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2.
诗意教学就是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教学和谈话,让学生感悟或创造诗情画意,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和心智启迪。它具有教育语言形式美、预设情境意蕴广、实施操作样式多、针对评价方法新等特点,改变了以往思想教育“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的现象,有利于调整德育过程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意发展,强调行为规范形成而忽略学生情感  相似文献   

3.
人的道德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道德教育自然不可能建立在远离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然而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存在着“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过程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意发展,强调行为规范形成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假、大、空”现象十分严重,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对此作了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重返生活世界:走出道德教育"灌输"的困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无论是道德灌输的“美德袋”显性模式还是提倡“情景引导”的隐性模式都不能解决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剥离的现实。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理论以“交互主体论”为基础,强调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式回归,摆脱了“道德灌输”理论在实践中的困境,这对于面向新世纪的道德教育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家庭美德是在恋爱、婚姻和家庭领域内体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在中国革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家庭美德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是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道德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道德中,既有大量的美德成分,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遗产,需要在构建新型家庭道德中发扬光大;又有不少封建糟粕的毒素,需要在构建新型家庭美德的进程中加以剥离和批判。因此,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的开拓者们,在家庭道德的理论和行动上,既面临着“立新”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破旧…  相似文献   

7.
赵华 《江苏教育》2022,(15):29-30
<正>东西方圣哲在“美德”的认识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唤醒美德”“德性主体”“道德自觉”“反求诸己”等,都说明了美德的主体性、自省性和自由性的特质。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梁丰初中”)的“至美少年自主养德学习小组的构建行动”就是围绕初中生品格习养的“自主性”开展的实践。一、美德的“不可教”与“自教”美德“不可教”实际指向的是美德不能进行空洞说教,需要道德主体通过“无知的觉悟”才能彻底领悟。  相似文献   

8.
谷莉 《班主任之友》2004,(11):10-11
自律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为人师表的需要。社会尊称人民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应笃行常德,弘扬美德,追求圣德。从道德的自我践履、律己难度以及道德的利他程度看,现实的道德有常德、美德和圣德层次之分。正直诚实、公正守法、尊老爱幼、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等  相似文献   

9.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始终颂扬的美德。随着法律界新规定的确立, 我们是否因有法可依而丢攫这些传统美德呢? 而之所以出现让法律去详尽规范这些道德行为, 恰恰映射了现行道德规范的软弱无力, 即道德的滞后性。因此, 在弘扬适合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之美德的基础上, 摈弃以传统的“圣人道德”教育为主的具体道德规范, 重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常人道德”规范, 是当前德育界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0.
本围绕“道德可教性”这个道德教育的前提性问题,阐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对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否可教的重要思考。具体论述了“性近习远”和“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比较了二对于道德可教性思考所体现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灌输”是知识获取的基本方式之一,“灌输”作为美德教育的方式之所以一直遭到排斥,是由于概念理解上的窄化和实践中的滥用和误用。在传统美德陷入严重失落的情况下,重构“灌输”的德育方式就显得日益迫切。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以情感投入为契机,以发展道德思维为核心,以解决道德问题为目的,是重构灌输式美德教育方式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儒家美德有着复杂的内在结构与动力发展机制。“双旋架构”体系使得儒家美德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对于理想精神的需要,又能支持现实世界、现实政治的有序运作;其双重价值结构使得儒家美德既尊重了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又兼顾了社会个人利益;三角式的道德支撑与内部三维立体结构使得儒家美德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持久的历史传承性。儒家美德的动力发展机制来自于其自身的动力模式、儒家道德精神动力及个体道德动力。这种美德动力,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它将人们紧紧地吸引在自己周围,在推动人们进行儒家道德实践的同时,强化了自身存在、发展的价值。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使得儒家美德无论面临何种境域都能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德育生态性功能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与全球道德教育相接轨、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开发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关注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生态人格、进行课程开发、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生态体验场和推展个人“美德袋”评价。  相似文献   

14.
刘东秀  南丽 《中国德育》2012,(19):40-43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爱要得法,才能在这张白纸上描画出最美的色彩。” “每个人来到社会上都要承担责任,孝敬父母是第一步。” “道德素养离不开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德育应回归本源,从民族文化中寻根,以人性化的方式自然提升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5.
自律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为人师表的需要。社会尊称人民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应笃行常德,弘扬美德,追求圣德。从道德的自我践履、律己难度以及道德的利他程度看,现实的道德有常德、美德和圣德层次之分。正直诚实、公正守法、尊老爱幼、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等属于常德规范,这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所必须做到的最普通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仁慈、博爱、助人为乐、行善积德等属于美德的范畴,这应是学生对好老师、社会对好人冠以“好”字所具备的道德;忘我牺牲,“常德”,更要做到“自律”。无私奉献,舍生…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出发 ,讨论了图瑞尔、纽希关于道德与习俗二分的域论。在此基础上 ,对皮亚杰、柯尔伯格、吉利根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说及其批判的德育意义进行了讨论。最后 ,从关系、互动的角度对德育的一般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作者认为 ,美德可教 ;需要一种“互动式”的“教”。在这个互动关系链上 ,教者同时也是学者。  相似文献   

17.
一 “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把美德等同于智慧无疑是一种偏颇的观点,但是也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一定的道理。美德与智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子曰:“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意思是说:恭敬地恪守志向,言行上不要疏忽,这样就可以成就高尚的道德,道德养成便可以产生智慧。元代郑德辉《玉粲登楼》曰“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云:“修身者,智之符也。”这些都指明了道德与智慧的关系。 其实,任何一种美德总是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也是人类经验之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许多道德规范,向人们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美好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必然,也揭示了每个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德目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目是人类道德经验的凝结点和传递道德经验的抓手。但是,传统的德目概念及其"美德袋"道德教育受到了挑战。作者提出德目是由概念、情境、动机构成的三维结构,德目教育就是德目三维要素的互动与整合。  相似文献   

19.
小学思品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和政治觉悟。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只教给学生“美德袋”,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身上的内化过程,即道德思维过程,造成了思品教学费时低效的状况。我认为思品教学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注重学生道德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一、加深道德认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品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一般是一课一理,理即是道德知识。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容,懂得该怎么做,而且要能分析其中的道理,使学生认识到道德知识的深刻本质。道…  相似文献   

20.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源于苏格拉底,但并非苏格拉底的明确主张。由于美德与知识各自都有不同含义,因而“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具有多种解释,某些解释是合理的,某些解释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解释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美德培养与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