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经学是不是哲学,或者说中国有没有哲学,这是哲学界争讼不休的问题之一。熊十力对"经学"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给出了自己的合理解释,得出了"经学就是哲学"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虽有把"经学泛哲学化"、"经学泛道德化"的嫌疑,但奠定了中国经学的历史地位,显示了熊十力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2.
<正>本着如何才能正确认识、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的、精神的营养和保障,《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负责人邀请院内外一些学人拟在学报上举办一次关于"国学"方面的笔谈。"国学"在当代中国已经"热"了好些年了,但究竟什么是"国学"?当代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国学热"的现象?恐怕有些人还真说不太明白。为此,本人作为"笔谈"主持人,就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体会而解答如下,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注释儒家经典的形式,对中国经学乃至中国哲学加以理论创新,把中国经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内涵丰富,融会经学诠释与哲学诠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思想体系,并在诠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政协委员、香港环宇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成才自修大学名誉校长杨克平先生,为鼓励广大自学者刻苦攻读,近日捐资600美元,以国学大师潘重规和他本人的名义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该奖学金每年颁发一次。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人物。他首开儒学改革,赋予儒学政治化、神学化和经学化交融的特征。以汉武帝问政于臣的历史文献为依据,梳理出董仲舒“承天顺命”“教化成性”和“度制防欲”的“治国三本”观,并分别论述其观点产生缘由及其实施策略,进一步分析阐释该理论在其时代的意义。主要采用文献法与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是:其一,董仲舒治国理政的主要原则是主张尊天命、重教化与立制度的统一。其二,对促进国家政治、思想与文化“大一统”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祥征 《职大学报》2015,(3):98-100,104
刘著认为,《诗》由文学转向经学的历程是:1.会盟燕享賦诗言志的春秋时代,展现诗的文学灵动性;2.战国时代,由"诗"升为"经",肩负起传承礼乐文化的历史使命,并广泛地渗透于儒学的理论架构之中;3.周秦之际至汉宣帝之前,《诗》之经学研究开始启动,并逐渐经术化;4.元、成之后至东汉结束,是经学极盛与成熟期,出现许多经学流派和大批量解经之作,其时章句之学的昌盛也是经学研究成熟之标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国学启蒙教育是典型儒学特色的儿童教育,识字教育、诗教和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识字教育培养了学童文字读写能力,诗教激发了学童的学习兴趣,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童的人文修养。虽然传统国学启蒙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诸如压抑学童个性、泯灭儿童勇敢抗争的天性、制约科技启蒙教育发展等弊端,但理性审视传统国学启蒙教育的成就与弊端,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编、编辑、编撰、编纂是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从产生的渊源及演变过程考证,“编”字起源于殷商时代,“编辑”一词产生于隋唐时期;“编辑”与“编纂”虽可互训,但“编纂”的含义更具体。“编辑”一词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上虽一脉相承,但仍有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就是占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那些无用的谶纬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受到摒弃,在这种背景下,"人的觉醒"成为一个新的理念。云冈石窟作为这个时期突出的艺术成就,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觉醒"这个划时代的印迹。  相似文献   

10.
荆州学派是汉末一地方性的经学派别,是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及南学的中间环节.它的形成、发展与解体无不深受着刘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经学于清代初年开始复兴发展,产生众多经学大师,著作丰硕。吴地作为东部地区文化中心,出现了吴派和常州派两大经学流派,文章试图对吴地经学作一简要概括,并对此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国学的内容体现了艺术特征与国家文化等诸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内涵及学科文化都存在一定的发展性、国家性、历史性、现代性和延伸性,其中其延伸性所体现的古代文学价值不仅在古代得到有效发展,甚至对当今社会的文学性依旧存在一定的影响力。我国古代学说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其直接与中国所有学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挂钩。  相似文献   

13.
国学思想在现代体育管理应用中,以其文化内涵的合理性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标签,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准则与道德规范,既注重管理层面上的和谐特质,又蕴含现代意义上的低碳要义,不仅反映了国学精神的传承性,而且表现了国学文化的现代性。借助低碳经济理论,尝试从体育管理规律、智慧、文化等方面对国学思想的低碳属性进行粗略的阐述,旨为现代体育管理实现最佳能耗和促进体育管理之道的人性回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就“搏斗技击”本身而能上升为艺术乃至哲学的层面,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哲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对武术发展的全貌从技、艺、道三层面进行系统阐释。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以“技”为根基,形成攻防搏斗的遁形内隐;中国武术以“艺”为演绎,表达一种艺术的展示和审美的诉求;中国武术以“道”为理想,体悟一种对“天道”的认知和“人道”的践行。通过对三层面的梳理和深究,发现技、艺、道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化技为艺、技艺双修是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内在必然;艺通于道、艺与道合是中国武术精神境界的完美转换;道由技生、技道合一是中国武术本体发展的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国学"概念的产生和演变,明晰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区别,确认大学国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讨论大学国学教育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从小学、经、史、子、集五部分入手,对国学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辨析。  相似文献   

16.
在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多语言背景下的民族院校里开展国学教育,"国学"当为广义"国学",即各民族传统文化之集合. 国学教育有助于各民族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可加深各民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公共精神. 在民族院校开展国学教育,需通过"名著阅读"这一重要途径,最终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自我学习和个人化阅读.  相似文献   

17.
"国学热"在当下已成为热门话题",国学"的定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上的"国学"专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文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北宋以来书院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并发展为制度,核心精神体现在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众多学规中,《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五个治学角度对当下国学教育仍具备指导意义,但应有选择地吸收,有发展地弘扬。就书院的兴废和《白鹿洞书院揭示》同当下"国学热"关系两个角度对《白鹿洞书院揭示》关系探究,在把握住书院教育的核心精神之后同当下的国学教育进行对比,进而根据当下时代特征对《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教育精神进行探讨性的批判继承,以实现古为今用。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所定型化并为后世广泛引用传播的书院精神同当下国学教育的核心思想应当是血脉相通的",国学"不能只"热"一阵子,应长久地"热"下去。  相似文献   

18.
处于后戴震时代的段玉裁在语言哲学方面深化并细化了戴震的思想,将戴震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一般语言哲学思想,细化为由字音通字义,由字义再通道,以及通过寻求本字而实现对经典原意把握的语言哲学思想。通过对汉代经学训诂原则的发掘,即对语言学规则的总结,为正确地解经提供更加精准的人文学新工具。对《春秋》《左传》中弑、杀二字的反复研究,对《春秋》及三传中君母弑君案例的分析,对《左传》中人尽夫也一语的文本考订,以及对明代继统大礼问题的系统论述,集中地表达了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现了他通过求是活动以求道的学术理想。由戴震开创的新哲学范式在其后学段玉裁那里得到了继承与部分的深化,体现了乾嘉学术的内在发展脉络及其精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金立义 《阅读》2014,(19):16-17
<正>《夹竹桃》这篇课文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直抒胸臆:"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夹竹桃具有"韧性"。同学们如何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相似文献   

20.
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工作是一项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工程,项目建设院校在重视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建设与管理的同时,也一定要充分重视如行政、人力资源、高职特色文化的管理,真正成为区域乃至国家高职教育领域的示范及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