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勒美学虽在今天仍赢得人们普遍的赞誉,然而其思想只不过提出了一个审美乌托邦而已。席勒的“自由的游戏”将“自由”与“欲求”和“目的”对立,提供了虚假的自由幻象和不能治疗社会疾病的药方。他的两个冲动说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只是先将原本统一的世界割裂开,再试图将它们缝合。他依赖教育,并主张从外部引进教育者的思想,回避了制度改造的根本性作用。只有社会的和谐才是通向人性和谐之途。批判地阅读席勒的著作,会从反面给我们提供许多理论建构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童话大王罗伯特·蒙施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笔下的各式淘气包和倒霉蛋影响了不计其数的人。罗伯特·蒙施用极大的热情创作出与儿童审美情趣一致的童话故事,童话以其充满童趣的自由、荒诞、快乐、幻想的游戏精神受到儿童及家长的欢迎。文章旨在研究罗伯特·蒙施童话所蕴含的游戏精神及其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璟 《美育学刊》2024,(1):27-32
“丰厚的感性”由杜卫首倡,是对调和人性的美育传统在当代所作的承续。此提法实际上为艺术史登上当代美育舞台并充当重要角色做好了出场准备。因为感性之丰厚主要体现在其精神维度和人文属性,这必然依赖于后天教育尤其是艺术史的熏陶。艺术史将生动具体的艺术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性经验相接,同时又拓宽了感性经验的跨度,延展了其厚度,对于培育感性的丰厚具有重要价值。由艺术史学者白谦慎所举的一个例子展开讨论,可以发现,“丰厚的感性”在现实中“薄发”为一种自然直观、自由敏锐的审美判断。艺术史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显明“化”的本体,对这种审美判断的形成机制有圆成之功。  相似文献   

4.
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游戏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个部分,有一定涵义和层次的游戏活动可视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有广阔的运用领域。了解体育游戏的特征及作用,遵循体育教育的法则规律,分析研究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的内在关联;体育游戏将成为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影响作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荀 《美育学刊》2021,(6):55-62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史上,李叔同—弘一大师是一位倡导美育的先驱者和实践者。他在艺术方面的自我提升和教育事迹,包含了一种“人格美育”的教育思想。通过对李叔同“人格美育”思想的渊源、主要诉求、特征及境界高度进行分析,可探讨李叔同在建立完善人格来养育审美之心、“先器识而后文艺”、“德才兼备”等方面的美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6.
审美经济架起了财经类专业教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课程美育的实施是构建美的教育、实施以美育人和五育并举的重要路径。电商专业教学中以“美育+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结合“岗、课、赛、证”新要求,按照“学生兴趣+数据分析导向”的教学设计,强化真实商业应用。引导学生向善向美,按照课前引入美、课中感受美、课后表达美的课程思路,将美育贯穿于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的关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美育代宗教”。在德国学习德国古典关学的学术背景和执掌北京大学的教育背景,让他有机会在现实中实施他的审美主义思想。这表现为进一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张。更为重要的是,蔡氏的美育思想里面也出现了对科学机械主义的批判,这使他的审美思想和西方的审美主义思潮完全取同一步伐,从而与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美学家一起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汉语审美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8.
马凌诺夫斯基的游戏理论,从功能主义学派的研究视角出发,揭示出游戏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它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之所以用游戏、象征、节日、语言来界定艺术,是本体论美学的语言游戏论对认识论美学的形式的主观合目的论的批判,实质上是要消解所谓人类中心论和主体性观念,以说明它们的非主体性和无目的性.主动性和受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而且惟有它们的辩证统一才使社会实践达到了自由的高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带有了审美性质或审美因素,并且在精神生产中生成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晶--美和艺术.在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新实践美学的文论,辩证地揭示美、审美和艺术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自由,走向自由的个体和多维的主体性全面发展的人,以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自由实践论取代语言游戏论.  相似文献   

10.
“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元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高尔基语)教师应该也必须将美带到教学中去,因为语文美育既是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更是符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思考的几个问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要创设教学需要的情境心理研究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作为“文质兼美”的课文,通常也能激发获得这种审美愉快的期望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期望情绪实施美育,将审美期望外化为审…  相似文献   

11.
叶泽洲 《美育学刊》2023,(4):105-112
审美价值观是指导审美主体由审美需要引起,经主客体审美关系满足审美需要,达到审美愉悦高峰体验的一套心理结构系统。现有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将审美价值观视为一般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全景式地研究审美价值观的内涵结构和测量方式;二是分析审美价值观的构成因子,包括审美需要、审美感知、审美趣味与倾向、审美理想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审美价值观的词源结构,利用三层次模型解析其概念结构,提出包括审美需要、审美关系和审美反应三个阶段的审美价值观形成过程,建构“稳定/变化”“包容/单一”“整体/局部”“现实/超越”四个价值向度,为审美价值观测量、美育和价值观教育及培育良好社会审美风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摘要:研究目的首先就在于明确学校体育的美育价值与美育使命,促进当代学校体育的价值转型,从而有效落实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研究发现:学校体育与美育具有内在价值关联性,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当前乃至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审美品格;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学校体育具有以“美”育人的实践诉求与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人体之美与运动之美、塑造人格之美与精神之美、促进个体的身心自由和谐与全面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美育教育不能偏废 美育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则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对美育进行了论述,肯定了美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审美教育使人们能够“摒弃一切庸俗”的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历史学的角度对赫伊津哈游戏论中游戏的特征进行阐释,其中文化滥觞期的仪式化行为具有游戏的一切基本特征和形态特征,体育从其起源及其发展进程中仪式化是其重要的宗教性隐喻表征和再现,自由、娱乐和人性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体现;文中从游戏的本义、特征及其体育的仪式化生命体验的本源属性出发,审视近代以来我国体育发展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然后从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提出新世纪我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娱乐游戏精神的倡导以及公平公正法的精神的维护三者相统一的体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对游戏问题极其关注。他认为游戏是以游戏自身为目的的,游戏者与观者都是主体,游戏有经验的“同一性”,同时也有经验的开放性。时间性、历史性是其游戏说的脉络与思想方法。在场、效果意识、历史视域等观念开启出游戏的意义,即存在的给出。游戏不仅是艺术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美育自身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确保了审美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而且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审美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特征,使其更易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文章首先阐述“在场”与“不在场”教育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灌输式”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的美育理念,“三结合”美育理念可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方面面,揭示出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村落体育”作为当地传统村落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有良好的体育健身效果,而且有较高的体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游戏精神。在赫伊津哈游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对村落体育活动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表明,村落体育活动不仅具有“游戏的主题、规则、角色和情节”等游戏的基本结构,还具备“感官之乐、自我发展之乐、人文之乐”等游戏的娱乐精神,而且具有丰富的游戏意义。村落体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享受的是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游戏体验,这种体验主要包括参与、观赏和裁判三种模式内容。这些模式中又彰显了它极其深厚的游戏精神,游戏成为了村落体育活动的精神“中心”。为村落体育活动的挖掘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潘菽反对偏向绝对客观或绝对主观的本质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对象不能仅限于艺术,要树立整全审美对象观;他还提出从审美同时性与审美时机化把握审美生活;认为美育有助于塑造敏捷、触时机而发的动态完满人格。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是一种或然的、非直接逻辑推导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美育的兴发作用是中性的观点。此外,他从手段与鹄的角度阐发美育的功能,既批评蔡元培夸大美育功能的倾向,也从美好生活这一教育根本目的角度提出美育是教育归宿这一卓见。  相似文献   

19.
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问题的提出体育和美育是互有联系,互有促进的.体育主要是锻炼人们健壮的体格;美育主要是要形成人的审美风貌.健和美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曾主张把体育和美育和德育相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古希腊的教育家亚里土多德曾十分强调“智、德、体、美相结合,达到身心既美且善”.英国十六世纪的教育家缪卡斯特,提倡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融为一体,称之为“文体”,并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德国十八世纪的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对美的形象的观察,对培养美的情感、纯洁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把体育和美育的结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在我国的教育和体育发展史上,体美结合具有悠久的传统.我国古代的“六艺”(礼、  相似文献   

20.
孔帅 《美育学刊》2020,11(1):63-68
"文字-印刷"媒介时代是一种机械文化,其分割化和同质化特征导致传统审美和美育具有鲜明的教化性。电子媒介带来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有机文化,此时的审美更多的不是理性的深度思考,而是一种追求视听快感的身体模式,强调审美的深度参与和自由体验。一方面,审美的"自我-他者"的教化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被颠覆,强调对审美活动中"自我中心"的解构和他者的多元化体验;另一方面,告别了形而上的理性思辨传统,而密切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因此今天的美育实践应该区别于传统美育,必须和新的媒介文化相适应,突出电子媒介时代审美的多元化和生活化特征,以培养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体验和精神的超越性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