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的意义兑演 南唐诗人李中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佳句,这是汉语中“信息”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古义指消息、音讯,侧重于口头或书面传递的内容。随着近代报刊的兴起,本土“信息”概念勃兴,如1872年《申报》直接列出栏目,标明“丝市信息”、“陕西军情信息”等,此时,信息的近代含义仍指向消息、音讯、情报。  相似文献   

2.
高强 《兰台世界》2005,(9):126-126
中文“历史”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何时成为常用名词?葛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认为,“历史”一词出于清末;梁宗强编著的《中国历史之最》一书认为,1903年“史学”课更名为“历史”课,这是我国最早出现“历史”一词,并且可能是从日本传入。  相似文献   

3.
“新闻”一词,据目前所见资料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尉迟枢所写的《南楚新闻》一书。 《南楚新闻》是一部笔记,共三卷。书中记录了当时南方民间的不少奇风异俗、奇闻异事。可惜今已失传。我们现在只能从转录该书的古代典籍中窥见其吉光片羽。例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引录这么一段:“《南楚新闻》亦云,‘一揲毡根数十皴,盘中犹自有红鳞’,不知‘皴’为何物,疑是饼饵之属。”宋朝另一有很大影响的书《太平广记》中有辑录过《南楚新闻》的某些内容。如今流传下来的《南楚新闻》片段中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百越人以蛤蟆为上味。先于釜中置小羊,候汤沸,蛤蟆皆抱羊而熟,谓之‘抱羊羹’,又云疥者最佳,故人云:切不可切去,此乃‘锦袄子’!” 从以上记载可知,尉迟枢是最早使用“新闻”一词的人,但其“新闻”所指内容却和今天的“新闻”含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所差别。尉迟枢的所谓“新闻”,是指一些在民间流传的奇闻异事之类,不具备今天“新闻”的“指导性、真实性、时新性”等特点,但就其传媒记事的要旨来说,仍有其相通之处。 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始于南宋赵升的《朝野类要》一书。该书中说:“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报  相似文献   

4.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相似文献   

5.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学中,新闻体裁没有“会议报道”或“会议消息”、“会议新闻”一类,倒是在《书学》中找到“会议纪要”一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会场的画面和会议的内容,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这类新闻称之为会议报道或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旧闻是指已经报道过的作为依据保存的资料。笔者也认为新闻应该是越“新”越“快”越好,但旧闻也有生命力,它好象冬眠的动物,一到春天就会苏醒过来。一、新闻和旧闻是相互联系的以报纸为例,1991年6月8日,参考消息转载了路透社纽约5月31日的消息,题目是《小说〈飘〉的续集〈郝思嘉〉将问世》。消息说:“玛格丽特·米切尔描写美国南北战争中一对有情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飘》一书问世后,倾倒了无数痴男怨女,但是米切尔留下了一个未完的结局,这对人们不能不是一个遗憾。现在,《飘》的续集问世了。……欲知详情,须自己去看《郝思嘉》一书。”美国著名小说《飘》几十年来以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目录学的研究中,易混淆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导致言目录学之作用,实际却充之以目录之功能。为了弄清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四点论述,请同行专家和师友们斧正。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之简要文字说明。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两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9.
“中盘”始见于《中国图书商报》1996年11月13日第573期陈昕同志《图书市场呼唤中盘雄起》。但“中盘”一词,作何解释,源出何处,文中未有说明,却颇费琢磨了。查遍所有常用的汉语词书,未见“中盘”。最后在《汉语大词典》上查到了,解释是“围棋术语,指布局完成,进入关系全局胜负的激战阶段”。再查《日汉辞典》和日本权威词书《广辞苑》,都有“中盘”,解释与《汉语大词典》略同,又查从日文翻译过来的介绍日本出版发行情况的各种书籍以及从日本访问回来所写的  相似文献   

10.
一、消息写作中可否有议论消息是一种最基本的新闻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大家族的主力军。其显著特点是靠事实说.话。消息作品靠事实说话无庸置疑,但是消息写作中要不要有议论成分呢?这一问题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话题。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世恺在《“画龙点睛”需妙笔》一文中说:“消息有点议论,是新闻报道发展的历史和读者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在《新闻业务基础》一文中写道:“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概排斥议论。”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教材《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1.
“短”是新闻的“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新闻学会等单位发起短新闻比赛,我应《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之约,在“报人评报”专栏就短新闻的话题理论几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媒体所传播新闻信息的全部,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漫画等所有新闻体裁。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本文讨论的短新闻即指消息。消息是新闻的主力军,是媒体运用最广泛、最快捷的新闻发布样式。就某一新闻事件的传播而言,消息不仅起着打响“第一枪”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各个重要关节点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大力开展“让消息唱主角”的再教育张骏德记得早在1981年春天,我与周胜林教授接受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委员会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的编写任务时,在概论的开头就写了“充分认识新闻(消息)的地位”: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了消息、通讯、特写、...  相似文献   

13.
指称新闻采写编评者的“记者”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进入中文报刊,并被普遍使用,但最初主要指报刊的评论写作者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报刊“记者”一词的使用和松本君平《新闻学》一书的汉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闻”一词的由来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大约起始于唐朝,它纯属官方报纸,主要登载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之类的政治文件。邸报发表的内容要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晟 《视听界》2007,(6):70-71
一、时事新闻的界定 新闻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时事新闻,一类是时事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1款认定: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按照这个定义,时事新闻是单纯事实消息的—部分。可以认为,法律认可单纯事实消息属于时事新闻。但“单纯”何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时事”即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新闻”在《辞海》中解释为“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18.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一本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集,它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语言文化等多个侧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阅读《三言》时感兴趣的还是新闻。笔者注意到,书中涉及到“新闻”的地方有近10处,且涉及新闻的这些篇章从内容和语言方面可以。看出多是明朝时期的作品。我们如果对此情况仔细品味一下,会有助于我们对明朝“新闻现状”的了解。 从《三言》中“新闻”一词的使用来看,这时“新闻”一词的涵义已远远告别它的最初意义:“最近听说的事实”(此义如唐·李咸用诗:“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和今天“新闻”一词涵义有些接近,特指人们急于想知道的在社会上快速传播的事实。它常与“报”、“传”之类的词连用,显示出它内容的可传性。如: 《蔡瑞虹忍辱报仇》:“扬州城里传遍了这出新闻,又是强盗,又是奸淫事情,有妇人在内,那一个不来观看。”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当时若是刘公允了,却不省好些事体。止因执意不从,到后生出一段新闻(即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一事),传说至今。” 《陈多寿生死夫妻》:“街坊上听说陈家癞子做亲,把做新闻传说道:‘癞虾蟆也有吃天鹅肉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一词,源出中国。古代新闻二字的搭配最早出现在南朝《弘明集》中。新闻在北宋中期已经凝固为一个复合名词。现代汉语中新闻的词义,是古代新闻一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新闻并非回归词。  相似文献   

20.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