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科技风》2021,(16)
随着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的不断发展,具身认知理论已成为认知科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具身认知理论将认知、身体与情境三者进行了统一,并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将具身认知理论用以指导物理教学,对物理教学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本文将运用具身认知理论,以光的折射概念教学为例来探寻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透过身体现象学这个视角,可以发现认知科学中的计算主义、符号主义、表征主义、认知主义等等思想有一个共同的实质,即在考虑认知活动或智能活动时,以表征为核心,而忽视身体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这些思想可被统称为无身认知。另外,在无身认知背后有三个未经检验的哲学假设,而它们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无身认知应该被具身认知取代。  相似文献   

3.
扈婧  刘志华  刘超 《科技风》2023,(14):31-33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源于身体,而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决定了人的认知方式。具身认知具有身体参与性、情境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体育学科教学要注意将学生的“强体”与“修德”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其“以体育人,以体立德”的内在价值,强化学生体育品德教育;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经验和身体感觉,让学生的情绪与身体全方位同时参与到认知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注意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将健康行为教育有机地渗透进体育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运动、竞技中不断提升自身运动水平及感知能力,获得良好的体育运动感受与乐趣。通过充分运用学生身体实践活动促进,其认知、情志和运动技能均得到了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言理解包含了复杂的心理过程,故长期以来一直是认知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观念的引导下,命题符号系统理论(Propositional Symbol System)作为认知科学发展史上盛行的信息表征理论曾是语言理解的主要解释模型。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观念的提出和第二代认知科学  相似文献   

5.
王磊 《中国科技纵横》2010,(6):131-131,139
语法化的过程即实词转变为虚词的历时过程。本文通过简述语法化过程中的四个主要机制:隐喻、推断、一般化和去范畴化,论证了这四个机制不但局限于语言当中,而且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活动中,它们在本质上是具身性的。从而提出语法化过程本质上也具有具身性。  相似文献   

6.
Lakoff和Johnson以心智是具身的、思维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概念大多是隐喻的这三个认知科学的重要发现为哲学基础,创造“意象图式”这一术语来解决具身意义理论的合理性问题.意象图式作为人类与外部世界进行具身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初经验结构,是意义出现的认知基础和关键角色.没有意象图式和想象力,意义便不会存在.“意象图式”的创造打破了传统意义理论客观主义的神话,克服了传统意义理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为意义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有关人类心智阋读的起源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灵哲学的“难问题”。匹配论作为一种旨在解释该问题的元理论,提出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匹配观,但囿于核心机制的匮乏而陷入困境。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得经典匹配论的假设得以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进行检验。具身匹配论认为人类心智阅读源自镜像系统的“共享身体表征”作用。这种具身化的方式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直接匹配起来,并最终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8.
情境认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智能、认知和知识都有赖于我们和情境之间的作用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境性和具身性已成为认知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重要的概念.情境认知是对立于认知主义的观念发展起来的,它有着哲学思想的深刻根源,而对当代情境认知研究的充实则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教育心理学、解释学、科学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研究、新的智能研究进路等.在一般的哲学意义上,情境认知的观念从认知研究的角度弥合了长久以来二元论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杨世林 《百科知识》2023,(33):73-74
<正>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具身”认知指导下的认知科学的第二次革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渐走向智慧教学,实现了从身心二元(“离身”)到身心一体化(“具身”)的转向。从教育的“离身”到“具身”,更注重人的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也使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何让学生通过“具身”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理论来研究图书情报专硕教育的质量问题。在特别重视实践性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中,强调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要让“身体”成为教育的重点,创造一种“身在”的教育模式。文章阐释了具身认知与MLIS教育相契合的理念;分别从自然身体的制约性、主体身体的能动性、体验身体的实践性、媒介身体的联系性4个方面,提出了MLIS教育的具身性特征;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解释了MLIS教育的意蕴,并提出了提升MLIS教育质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延展心灵论题是涉身认知的一种内在蕴涵,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涉身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威尔逊和克拉克的研究策略,是把涉身认知转换为认知延展的形式。为此,威尔逊用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架关系,支持认知的延展。他主张群体也有心灵,个体在组成群体的时候才具有某些心理状态,这就意味着认知的外在和内在资源对等,心灵的意向操作事实上整合了这两种资源。他的社会延展思想,重新阐释了认知主体,为我们理解涉身性的认知加工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科技禁毒生态创新发展,有必要推动科技禁毒与科普元宇宙理论技术深度融合。在具身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沉浸理论的框架下,基于科普与元宇宙理论融合的需求,分析科普元宇宙整体呈现出的全域感知、精准映射、虚实结合、具身投入、多元化协作和去中心化等典型特征,从基本组成、构成要素、支撑技术和科普能力4个方面设计并构建科技禁毒与科普元宇宙融合的体系结构,包括5个基本组成、4种构成要素、两大支撑技术和5大核心能力。鉴于科普元宇宙在情境、互动、资源和评价等方面优势明显,其在禁毒科普尤其校园禁毒科普应用潜力巨大,未来需要加强科技禁毒的发展基础构筑、发展功能形成和发展逻辑厘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目前安全信息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正在趋于发展的态势,然而安全信息认知的学科理论尚未建立。因此,本文立足学科建设的角度,开展安全信息认知学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过程/方法]首先,基于学科交叉特点,在安全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的基础上,给出了安全信息认知学的定义与内涵、学科性质,然后,论述安全信息认知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构建依据、学科分支及分类、应用前景等学科基本问题,为安全信息认知学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框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安全信息认知学在构建上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事故预防与智慧安全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余芬  樊霞 《科研管理》2022,43(12):173-181
创新持续性对于企业构建动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激励企业持续创新仍是学界迫切希望解答的关键问题。基于高阶理论和认知视角,创新性地将高管认知拓展为高管认知水平和高管认知独特性,并分别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文本向量法进行捕捉,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了高管认知的不同特征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持续性。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对技术创新的认知度越高,越可能提升企业创新持续性;高管对技术创新的认知视角越独特,企业创新持续性显著更强,且二者具有互为增强的效果。同时,考察典型的中国特色因素—行业管制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行业管制水平较高时,高管认知水平和高管认知独特性对企业创新持续性的促进效果显著更弱。研究结论进一步拓展了高阶理论以及高管创新认知的特征维度,深化了不同特征的认知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内容,并对认识中国情境下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持续性问题有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Marie E. Zakrzewska (1829-1902) is known among historians of women and medicine for her advocacy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at a time when most women physicians preferred to emphasize their nurturing qualitie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Zakrzewska's views have been poorly understood because scholars have tried to position them along a fault line that divides femininity and sympathy from masculinity and science. It suggests instead that feminist scholarship on the "situatedness of gender" offers a more promis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e strategies women (and men) have utilized in trying to achieve their goals. Zakrzewska, unlike many of her colleagues, did not seek to empower feminine virtues as a way of justifying women's entry into the medical profession. Instead, she tried to reappropriate science for women and to use it as a weapon against the barriers designed to keep women out of the public sphere. She was fighting her own battle against the gendering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16.
孙新波  何建笃  张媛  马慧敏 《科研管理》2022,43(12):144-153
中国企业开始国际创业并向纵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思维及所衍生出的认知对企业的国际市场战略布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金鹏国际创业过程为案例研究对象得出,根据NCS-ES矩阵金鹏的国际市场战略布局可以被划分成三个阶段,企业家认知模式历经主次模式、相容模式与虚实模式的演化过程,而这种演化的背后是阴阳自绝、相乘、相对、相交、相生与相应六种关系思维的体现。同时“阴阳”思维也会推动企业家认知不断成长,指引企业形成更加合理的国际市场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7.
脑认知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物都需要认识和学习外界环境因素,并根据价值与风险做出抉择与行动;社会动物还必须有社会认知、共情、社会交往等社会行为能力;而人类有发达的自我认知、逻辑推演、意识、语言等能力。动物认知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动物在野外是否能够成功觅食、躲避天敌、繁衍后代;而人类认知能力,则决定了个人的人生轨迹、自我价值实现乃至对社会的贡献。所有这些认知行为都是由神经细胞的功能来决定,其神经基础是脑科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终极挑战。经过多年的研究,神经科学已经揭示了认知行为神经基础的一些基本原理:不同认知行为是由脑内不同的神经环路负责,需要各脑区内的局部神经环路与脑区间长程神经环路的协同工作;学习与记忆是许多认知功能的必要基础,这是由神经细胞之间突触联结的强度与结构的可塑性介导;神经调质(例如多巴胺)可以在多个尺度上调节神经网络的活动与可塑性,从而调控认知行为。文章聚焦在感知觉、学习与记忆、抉择、社会行为、意识和运动控制等方面,对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进行了概述。我们认为,未来神经科学需要结合介观和微观尺度的研究,对认知行为的神经基础进行系统与深入的阐明。在介观层面,科学家们需要描绘脑区之间细胞类型特异性的联结图谱;绘制认知功能的大脑功能图谱;利用因果性手段、揭示认知功能的核心脑区;操控不同脑区及脑区间联结的活动,进而观察认知行为的改变和其他参与环路的活动变化,从而获得脑整体动态规律。在微观层面,需要阐明不同脑区有哪些特定类型的神经元;揭示不同类型神经元是如何参与特定认知功能的;解析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是如何联结以及这些联结是如何在认知行为中发生动态改变的。这些介观与微观研究将为理解宏观认知行为的神经基础提供重要线索,对于破解人类智能这一终极奥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揭示认知行为的神经机制还是治疗脑疾病的必要基础,而且有助于推动脑启发(Brain Inspired)的智能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研究肇端于笛卡尔。此后经历了休谟的批判性否定、早期心理学的初步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语言哲学的拒斥,以及近20年的再度兴起。自我问题再度兴起乃是认知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行为-意识科学、当代哲学等学科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研究自我问题对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社会化问答社区目前已成为网络环境下用户搜寻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探析用户知识采 纳行为有助于提升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组织与服务能力,对社区的运营管理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 过程】本文选取知乎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数据资料收集、三级编码等过程,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相 关理论,构建了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采纳行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自我认知、平台认知、社会认知三 个维度对用户知识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并通过认知有用性、认知易用性两个中介变量和技术、情感因素两个调 节变量分别刺激用户知识采纳的意愿,从而影响知识采纳行为。【创新/局限】从认知视域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 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但采集的知乎的样本容量较小,概念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并未经过 大样本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