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反思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及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索就业指导课程应培养"积极心态",突显课程核心价值;活用"积极渠道",拓宽课程传送途径;选取"积极素材",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增进"积极体验",强调课程发展主体;培养"积极教师",提升课程教育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2.
"课改"背景下<学科教学论>课程应在课程功能、教学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课改"对<学科教学论>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教学论>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努力学习,深入中学研究"课改",应成为"课改"坚定不移的拥护者、实践者、研究者,以适应"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实务”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实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建立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基础上,课程标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转变学习方式;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确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进行课程学习评价等,以此提高"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教法》2017,(4):113-118
"卓越小学教师"在培养目标上有其自身的内在素养结构要求;适宜采取"分向发展、综合培养"的培养模式;为实现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需注意协调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知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情意课程、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哲学视域下对中职校课改中“五个融合”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中职校课程改革崇"外(国外职业教育)"、迷"项(项目课程)"、否"传(传统学科课程)"的误区,以哲学观点观照并分析了中职校课程改革中课程"重构"的"五个融合"取向:学科课程与项目课程间的"扬弃重构"融合;多元课程与技能课程间的"联系重构"融合;项目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间的"发展重构"融合;模块化课程与系统化课程的"矛盾重构"融合;校本化课程与统一化课程的"(统筹)兼顾重构"融合。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目标设计方面缺乏目标取向均衡性和目标设计全面性;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缺乏内容取向经验性和内容组织逻辑性;在课程实施方面缺乏实施取向协调性和实施过程游戏性;在课程评价方面缺乏评价取向多元性和评价组织平衡性。针对"价值融合"已成为课程取向的发展趋势、"儿童发展"是课程存在的唯一价值、"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精神,教师应树立"引导、支持、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平等、自由、信任、尊重"的儿童观,建立"幼儿为中心、游戏为精神、体验为目的"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3,(24):65-65
<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校本化的改造和重构,兼顾学校的"童心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童心课程"。童心课程的设置。童心课程在设置方面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完满生活者课程即国家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二是终身学习者课程,如语文阅读课程、音乐作曲课程、美术创意课程等  相似文献   

8.
亲亲课程以"善于学习、趣于生活、敢于创造、亲于做人"为课程目标;构建了以学生成长为圆心,以国家课程、体验拓展课程、特长彰显课程为课程圈的"三级同心圆"课程结构;规制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课程开发具体运作机制;践行了国家课程、经验拓展课程和特长彰显课程的运作模式;设计了囊括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课程设计三维要素的课程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9.
陈以定 《文教资料》2013,(18):162-164
"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课程的现实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直接面向现实;课程的具体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采取专题式;课程的动态性决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特点、教学特点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安徽大学在总结自身和兄弟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网络平台,探索出一套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走该门课程数字化教育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日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表现为新世纪初期实行"宽松教育"和2008年至今倡导的"学力教育"。新世纪初期日本面临着众多的教育问题,例如,青少年畸形发展教育荒废;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以及来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压力;学生表现欠佳等问题。日本不得不对其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但日本在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存在着"宽松教育"理念与"学力下降"现实的冲突、教师难以把握新课程、教材编写右倾化等问题。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学习借鉴别国经验并吸收创新;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模式;顺应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中德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发现两者本科课程在课程总量、比例、模式、理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借鉴德国应用型大学办学经验,我国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改革可采用"能力本位"和"整合课程"的理念;在结构上提高专业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练习性课程的比例;在性质上增强课程的国际性、复合性,并适度降低课程的可选择性,从而提高我国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岗课证融通"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实现岗课、课证、岗证的有机融通,在具体实践中要明确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从需求侧、职业教育特点和课程性质综合进行课程定位;课程开发的主角是企业实践专家与教师;课程内容紧贴岗位工作实际,对接职业标准,必需、够用为宜;课程要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结构设计;科学系统地规划课程资源建设。建议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形成校本课程方案;保障企业主体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充分发挥;保持动态、开放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加强"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01年实施德育课程改革以来,南京市学校长期坚持生活化德育课程理念,在国家课程实施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践行"主体性"、"生活化"理念。市、区、校共同致力于探索德育课程构建的机制与制度保障,结合区域特色以项目研究推动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目前,全市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呈现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等特点。但是针对  相似文献   

14.
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和而不同。课程游戏化的逻辑起点是课程,游戏课程化的逻辑起点是游戏。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中的课程有预设与生成之别;游戏有"工具性"和"本体性"之分;幼儿有"学中玩"和"玩中学"之异;教师有"教在前"和"教在后"之序。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和在"寓教于乐";谋求游戏与课程的整合。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是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的理想样态。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出现了诸多问题沦为学生口中的"水课"。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研究N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发现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考核流于形式、与专业教育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建议高校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强化课程的系统性;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通识课程考核标准,重视过程性评价;增加通识教育课程所占学分的比例,将通识课程纳入各项考核,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由"水课"到"金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课程模式都有其重大的价值,同时,也都有其致命的弱点.当前中职校课程重构是围绕课程的选择性特征,通常由课程空间、时间和复杂性等元素组成.针对当前中职校课程重构的误区,文章以哲学观点审视并分析了中职校课程"重构"应遵循的"五大原则":学科课程与项目课程间的"扬弃重构"原则;多元课程与技能课程间的"联系重构"原则;项目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间的"发展重构"原则;模块化课程与系统化课程的"矛盾重构"原则;校本化课程与统一化课程的"(统筹)兼顾重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课教师培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课程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广域综合课程.培养科学课程教师的科学教育专业,在设置上经历了"飙升"、"锐减"之后,现已趋向平稳发展;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主干课程趋于明确;教材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组织管理以"常规模式"为主,兼有"教务主导模式"与"半独立模式".然而,该专业区域分布很不平衡,招生走势有下滑迹象,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内容选择、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高职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多年的课程开发与建设,逐步提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创新专业技术课程"334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理念、模式与技术;在实际工作任务向课程的转换与构建中,成功运用"典型工作"模型、能力递减法(逆向)、能力递增法(顺向)和能力分担法;洋为中用、改革创新,探索了中国特色高职课程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量的媒介素养课程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小学媒介素养"晶体"课程评价及其评价设计,并对其"晶体"课程实践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问题及文化研究。该研究主要运用质化研究方法,以吉林省靖宇县某小学为实验基地进行课程实践。文章共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晶体"课程评价的提出及其依据;其次,从课程评价的视域、参加者、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来阐释"晶体"课程评价的设计;再次,从微观层面上探讨"晶体"课程评价的问题设计及实施方法;最后,以小学媒介素养课程中的"摄影"课程为例,对其进行课程评价的实践及其文化研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教室风险""文化惰性"的概念。总之,全文对小学媒介素养课程进行评价问题及实践研究,旨在完善小学媒介素养课程实践的同时,也为我国小学媒介素养课程实践及评价问题提供可能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20.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课程系统"与"教学系统"互动共进的理论发展格局。其中,教学研究在与课程的互相激励中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理论拓展:对课程论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理论和改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论式的思考;在"课程"与"教学"的交互作用中判断改革的逻辑和依据;在与课程系统的相互激励中继承性地发展有关教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