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自由感"是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康德以"自由感"建构了审美判断力,从而确立了其"审美自由"思想。在康德看来,审美接通了知性与意志,沟通了我们的理智与道德,是人得以完善的标志。审美直接体现了"自由",这种自由既是主体认识的自由,也是其情感的自由,亦即超越性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审美心理的视角将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张力"提升到理论层面,将武术套路运动的"张力"分为"形式张力"与"意义张力";认为"形式张力"是武术套路演练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动作和演练节奏体现;"意义张力"主要是指演练意境对审美主体的作用,是一种回味感。希望通过审美心理学理论的引入,更好地丰富武术美学理论,并为欣赏武术套路运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分析过程中,主张把科学思维方式限制在现象领域之内,认为形而上学唯有作为伦理学才是可能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称为"道德世界观".然而康德对道德领域的探究采取的却是一种分析、分解的逻辑架构之路,所以使得他的道德哲学在终极的意义上只能是一种外在超越型的他律道德.这样一来,他也只好通过审美判断来沟通"两界"以达到"物自体"了.  相似文献   

4.
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时间问题贯穿康德批判哲学的始终,是理解康德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就显现出审美独特的时间性内涵;对康德美学时间性内涵的分析进一步凸显出当代美学与康德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理解当代美学及审美时间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象征的审美意蕴。象征创造中普遍存在的陌生化、简化现象以及诗化的哲理倾向分别给文本带来了审美的延宕、艺术的张力以及深邃的意义;象征型作品审美鉴赏中的朦胧与明晰的背反性则为象征形象的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要求我们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寻求二者的汇合。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关于传统美学的反思与创造,出现过浩如烟海的重要著作,郭昭第教授的《审美智慧论》则推陈出新,既非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以分别介绍各派美学家的观点为顺序,而融自己的见解于述评之中;也非康德《判断力判断》通过探讨诸如判断力、审美鉴赏判断等问题来阐发美学思想;也非《美学概论》从美、审美意识、艺术等方面综述美学基本知识,而是在系统整合和梳理西方、中国乃至印度美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反思传统美学的有所分别与取舍的缺憾,从平等不二、心体无滞的智慧高度,整合围绕自我、社会和自然等三大核心问题,系统阐述美学的诸多智慧,寓深刻思考于笔端,含精辟反思于笔墨,尽可能彰显了智慧美学的学术品格与基本精神。可以说《审美智慧论》是郭昭第教授构建智慧美学的初步尝试,尤其显示了作者独到的感受和睿智的体悟。  相似文献   

7.
康德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入,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席勒强调审美教育要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语文教学中施行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及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起到"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极其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和造就完整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柏克的崇高论主要从人的生理感官方面总结了对象的感性形式的特征,而康德的崇高论则用"无形式"这一概念,概括了事物的感性特征,体现了无感性形式的虚幻表象的特点,从而拓展了崇高对象特征的外延.同时,康德突破了仅局限于对自然界事物的崇高的分析,将崇高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柏克将崇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个体自我保存"的本能,而康德却充分肯定了理性、道德观念作为崇高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并从审美发生理论的角度提出审美主体主观心理状态只有与审美对象相契合,崇高感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9.
"审美情调"是在对现代主义艺术进行鉴赏时经常会发生的现象.对此,应该重视客体的色彩、形状特征,以及主体的"回忆-联想"机制,因为正是两者之间的互联互动,使审美震撼力转化为艺术魅力,从而让"审美情调"得以缘发出来.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使其美学思想中的美与自由有了必然的联系,从而可以进一步得出审美有着"自由"这一本质基因以及审美在康德美学中起着通向"自由"的中介作用的观点。康德关于美与自由关系的思想对于我国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要求教育应引导人们发现美与自由的关系,应借鉴美的思想使德育回归自由本质,应引导人们体会并领悟教育过程中的美。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美育思路是叔本华审美功能理论的延续,但在儒家修养境界论的影响下,他以康德的"利害之念"替代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转换了审美功能理论的作用对象,并以席勒的审美人格理论接引了叔本华的审美活动论,将审美功能在时间维度上延长,从而使审美功能理论获得了面对整体人生的有效性。最后,在"天人合一"境界论的影响之下,王国维接受了席勒以审美消融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斗争的美育理想,并将其与孔子人格境界相比附,最终达成了对于孔子人格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审美范畴是特定美学体系的组织细胞."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然而,在当下消费型的审美文化中,"仿像"却对它进行着不断的消解.在"意象"与"仿像"的比较中来谈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境遇上的转变,并从中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卫·休谟作为极端的经验论者,认为因果联系和归纳推理既不是唯理论所谓的不证自明,也不是从经验中获得,而是习惯性联想的产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休谟对因果推理的合理怀疑动摇了西方科学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了维护科学知识的权威和建立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来回应"休谟问题".尽管康德对"休谟问...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承担起相应的学科责任.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文本细读法"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让阅读教学重回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层面.文章从语言、语境、情感三方面探讨了文本细读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了通过阅读教学法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构建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有"听、唱、想、说"四种。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要想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整体框架中理解审美教育的性质、功能与途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准确把握“审美”的内涵。鲍姆嘉滕的感性认知科学与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学说都表明,将“审美”理解为“审稿”“审案”那样的动宾词组是不懂外语词源的望文生义。充分利用汉语表达的特点与优势,可以将“审美”的内涵细分为“九感”,即感官、感性属性、感觉、感知、感受、感情、感想、感应和感悟等,它们之间互相促动,认知、反思、判断等理性因素也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融合进来。审美教育就是以增强审美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其实施途径主要是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审美教育的落脚点是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的情感活动。审美素质就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培养审美主体具备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素质的过程就是审美教育,一般通称为美育。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相似文献   

18.
卢春红 《美育学刊》2022,13(1):6-16
20世纪初,为改造国民性,蔡元培从教育层面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该主张一经提出便走出单纯美学的领域,在多重层面引起强烈反响,时至今日依旧争论不断。然而,重思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百年历程,之所以引发各种争执,在于伴随着"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提出,"美育如何获得取代宗教的可能性""美育如何获得取代宗教的必要性"以及"以何种方式来落实审美教育"三条不同思路的论争既由不同的视角所引发,又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剥离层层纠缠,揭示各自的源起,不仅消弭纷争,而且在三条思路的关联中呈现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深层意旨:通过情感陶冶这一特殊方式,审美教育指向的是人性教化与心灵培育。正是这一点使蔡元培的主张穿过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在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两个层面彰显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诗歌鉴赏理论研究以读者与诗歌艺术的审美关系作为主要课题。一部吸收古代传统理论和借鉴现代西方理念的,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诗歌鉴赏学》,应该建立在客体论、主体论、生成论、方法论等四个理论基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严谨的、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诗歌鉴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危险犯的核心概念"危险"应当是一种行为的危险,但这种行为的危险本质属性为结果。在此意义上,"危险"是指危害行为对法益造成的某种危险结果 ,并与未遂犯这一代表实害犯中的危险有所不同。危险判断应当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以"科学标准说与一般人标准说相结合"为基准,以不被允许的危险作为判断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危险与抽象危险判断应当区别对待,并且但书对抽象危险的认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