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孔子从道德意义上将人界定为"道德人",人只有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理想的人格就是"君子",而政治理想就是由"君子"成为为政者,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生理想,由"道德人"转变为"政治人"。而在历史长河中,由"道德人"成为"政治人"的理想建构从未实现,最终演变为政治人通过修身成为道德人,再到为政者自吹自擂为道德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在是历史的吊诡。  相似文献   

2.
“君子”在孔孟之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孔子所言“君子”既指涉在位者,又涵摄有德者,“德”和“位”出现了分离。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重新界说“君子”,使其具备了道德形而上学意义。“君子”从孔子社会政治学说与道德论混杂的内涵,衍变为理想人格学说观念,具有从绝对概念到相对概念、定义域扩大和外延窄化的转变特征。孔孟相距百年之久,其过渡阶段通过郭店楚简向我们展现:一方面,“君子”保留了孔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秩序的职能;另一方面,“君子”从融入社会政治和道德学说转变为道德形而上学的目标。郭店楚简为我们研究孔孟君子观的演变提供了力证,绘就了一幅生动的君子观演变图。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儒墨并称,墨家"非儒"色彩鲜明。第一,墨子针对"儒"群体中分化出的"小人儒"所宣扬的"礼"进行了批判,指出其所称之"礼"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繁文缛节。第二,墨子提出了"非命"思想,反对儒家所谓的"天命论",旨在破除人们对天命的迷信顺从,号召人们积极行动以改变不堪的命运。针对以上墨子"非儒"之议,本文经辨析后指出:在孔子那里,"礼"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道德"。孔子的"礼"与道德教化密切相关,有别于小人儒赖以谋生的繁文缛节。其次,孔子的"天命论"并不等于"天的决定论",孔子是假借宣扬天命来自述肩负的社会使命,他还是主张同时顺天命和尽人事的。最后,本文提出,不要将孔子思想固定化,应注意到孔子本人与儒家学派的思想差异。同时,本文还提到了思想的"历史性"问题,指出应结合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及其经验来解读其思想。  相似文献   

4.
孔子注重道德教育,以"仁爱"、"复礼"、"君子"为他道德思想的三个支撑点,即以"仁"为道德情感和道德原则,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以"君子"为现实世界中的道德人格,形成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5.
《论语》的君子人格是孔子塑造的一个理想人格,具有道德完满、心理健全、表里如一、人际和谐、入世积极五个方面的人格特征。大学时代是人格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最关键时期。《论语》的君子人格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正>《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竟然出现一百多次,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君子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载体,而且还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  相似文献   

8.
儒家推崇"君子"人格,主张通过内心修养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墨家追求"兼士"人格,主张实行"兼爱"以实际行动追求"兴利天下"的功利境界。从人生价值目标、素质修养、处世原则、生活风格四个方面比较两种分属不同类型的人格,各具特色,存在不同又有相似之处。虽然它们自身不可避免地具有因封建社会历史条件带来的狭隘性、局限性,但对于建构现代社会理想人格来说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孔子之"道"有万千,在言道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前后抵牾之处.但这并不说明孔子之道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缺乏可行性.《论语》之所以存在言道的矛盾,在于孔子"道"的多重内涵.孔子之"道"由三部分组成——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他们的标准和要求都各有不同.此三道是孔子改变春秋乱象的途径,探求孔子的"道",亦是挖掘孔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孟子》"君子人格"蕴含丰富内涵:仁义是其理想目标,舍生取义、浩然之气、孝悌之心、恻隐之心、与人为善、专心致志是其特质,坚守正道是其人格尊严。《孟子》指出了"君子人格"的养成途径:尚志、存心、养气、反省、坚持、思考、寡欲。《孟子》中的"君子人格"理念有着当代价值,深入探究并践行,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其道德教育的核心与基础。作为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洋溢着对人的力量的自信,高扬着人的主体性精神,但封建的专制制度桎梏了其生命力的发展。在今天的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应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在开放的、能动的实际生活中发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培育道德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中庸思想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尧舜禹三王相授相受之道以及夏商周三代的相关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孔子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和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最高的德性。孔子之中庸与仁、礼内在联结。作为理想人格的中庸,表现为仁智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14.
杨慈湖反对从主观之外寻找道德恶产生的根源,认为“人心本正,起而为意而后昏”,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就是由“毋意”而展开的“毋必”、“毋固”、“毋我”,他在认同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的过程即成人成圣的理论前提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道德境界说,认为“意虑不作,澄然虚明”的“永”之境乃是一切道德践履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杨慈湖伦理思想在陆王心学伦理思想史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批评家,在其文艺批评话语中,古典主义的理念贯穿始终。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东方古典主义”即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为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底色;二是“西方古典主义”即新人文主义的精神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援.这两部分思想的交融互渗构成了其批评思想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江州经学的崛起与兴盛,范宁在余杭、豫章的崇学敦教及其一以贯之的力批玄风、崇儒抑俗与忠而能犯的经学人格,使范宁<论语>注在玄、佛盛行的东晋经学中独树一帜.具体地说,范宁注文独有的特色就是在秉承儒经本旨、抱守汉儒尤其是郑玄朴实解经的基础上,兼容魏晋重义解的新学风:其既通训诂与尚音韵、考据;更重义解,通过义解来探求<论语>经文原意,发明先秦儒家的道德修身和伦理政治等孔门意旨.这与魏晋玄学<论语>注旨在借由义解而过分阐发三玄玄理,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如其中的仁爱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处世哲学等,其思想之博大精深对当前面临的严重道德失范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要利用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积极探索儒家德育思想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中的有利因素,促进当前德育工作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丰富的人际交往思想在《论语》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关于人际交往的原则、规范、价值观和目标诉求等人际交往之道,为我国人际交往方面伦理原则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深远而流长。  相似文献   

19.
正名概念无疑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与意义的概念.社会的无序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无依归感,孔子以正名为毕生的使命,他以仁来深化礼,使其不是一种形式而归于人心,从而构建了正名的框架.孟子、荀子虽有不同的方向与路径,但他们都致力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人心的重拾,并分别从内在精神层面和外在的操作性上做了精彩的论证,从而终在"正"上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