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翁方纲作为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书法、诗文等方面皆取得了卓著成就。在诗歌领域,翁方纲推崇杜甫、黄庭坚。杜诗在翁方纲诗学中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黄庭坚"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的论书之语,被其奉为诗、书、学等诸领域的共同宗旨。翁方纲以杜甫、黄庭坚等江西祖、宗的诗歌为典范,以他们的言论为基础建立自己的诗学、学术纲领,并极力教诫江西学官弟子继承与发扬"质厚为本"的学风、诗风,从而使其诗文主张与江西派建立了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然而,翁方纲对江西派并非模拟因袭,其诗学理论主张虽主要脱胎杜、黄,但在其创造性的阐释、利用中,翁方纲的诗学理论显示出了更为鲜明的"学人之诗""学人诗歌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性灵"说可视为公安派一以贯之的诗文理论的核心.但这一理论并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有一个演进发展的过程.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诗文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所主张的"性灵"由于受社会思潮、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有鉴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剖析袁宏道性灵理论的演进发展的复杂过程来明晰此种区别,从而达到对公安派诗文理论乃至整个明代文学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3.
魏骥为明初萧山人,官至尚书,著有《南斋摘稿》等,是台阁作家群体中的羽翼人物。他坚持文以明道的文学观念,主张散文应以六经、子史及唐宋散文为榜样;诗歌应当以《诗经》、唐诗为典范。他的散文致力于宣传教化,风格中庸、和平;他的诗歌作品有的清新平淡,有的偏于俚俗。魏骥继承了宋濂等人的理学传统,且致力于诗文创作,用心培植后学,为明代浙东文学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宋明理学"、"复古"思潮影响下的明代文坛,杨慎是一位独树一帜的诗人。他高举"诗主性情"的大旗,在略显沉闷的明代诗坛无疑是别开生面的,特别是在他被贬永昌府后的诗歌创作更加体现着他的这一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6.
我国诗歌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而"以诗论诗"的体例,则是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所首创,嗣后,历代论诗诗层出不穷.以诗论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意味隽永,易记易诵,在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乃至世界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明代七子派既重视诗歌格调,也重视诗歌意象。许多成员都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构成方式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使七子派成为明、清两代诸多诗文流派中最为集中地论述诗歌意象问题的一个流派。格调理论和意象理论的建立,标志着七子派对诗歌艺术的本体特征已经有了深刻的体认,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南倭北虏”的政治军事格局和“七子”追摹盛唐的诗歌主张并未从根本上推动边塞诗的创作,相反政坛上防御主导的边备政策和混乱腐败的北边战事,诗坛上弥漫“七子”派模拟概念化的诗风,竟造成了我国边塞诗史上的洼地.直到“隆庆和议”后,随着边地和平局面的出现,边塞诗在万历年间才颇有起色,其中徐渭以其特出的创作实绩振起了明代边塞诗的写作.民间视角的独特立场,壮游北地的倾情叙写,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率真平和的艺术气息直为纷争于复古、学步于古人的明代诗坛注入了鲜活血液,成为诗歌突破传统、独抒性灵的先锋.  相似文献   

9.
刘延陵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代白话诗人,在新诗创作、外国诗歌及其理论译介、青年诗人培养等方面均做出积极的贡献。他的诗作处处洋溢着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精神,除此之外又有很多超越"五四"时代的诗学旨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创作实践及生活等方面所秉承的自由精神,这种创新的自由精神贯穿在其诗歌创作及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对于"五四"启蒙初期的诗人来说,这一主张无疑是伟大的、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歌独步天下,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主张。夸张的文笔、浪漫的情怀、耐寻的韵味、清丽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以及风骨兼备、结构圆融是本诗所展示的主要美学元素。在此基础上所构筑的这首诗歌,亦成为了千古不朽、万人仰止的杰出作品,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开始,可考的诗歌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就诗歌研究和诗歌理论来说,如果从孔子算起,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关诗歌的著名论著主要有汉代的《诗大序》,六朝的《文心雕龙》、《诗品》,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的《六一诗话》、《岁寒堂诗话》、《沧浪诗话》,金代的《滹南诗话》,明代的《四溟诗话》,清代的《姜斋诗话》、《原诗》、《随园诗话》、《艺概》等等。古人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诗歌作品和理论著作,确实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诗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拒绝隐喻"是第三代诗人中代表人物于坚提出的引起了众多争议的一个诗学命题,文章从于坚的几首诗歌文本入手,结合其相关的诗学主张,论述于坚"拒绝隐喻"的原因,并且说明"拒绝隐喻"在诗歌写作操作上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吴康斋先生是明代的大教育家,其独立的人格、渊博的学问和无所不讲的教法开启明代心学,活跃15世纪的学风,为阳明心学的繁荣提供思想史背景。他刻苦自立,不求闻达,安贫乐道,严守师道,体现15世纪儒家敢于自立与创新的精神,他还创造了大量诗歌,继承孔子、邵雍以诗为教的传统,启迪陈白沙寓诗为教的先河。吴康斋主张的读书、研究与学习应“有益于身心”、“至理有契”的教育理念继承生命儒学身体观的教旨,保存淳朴的私塾教育传统。重温他的生命儒学工夫论有利于现代社会和谐人格的培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探讨了九叶诗派的诗歌表现策略,即"戏剧化主张"和"包含的诗",并在历史的背景中深刻分析了这种独特表现手法的形成原因及其丰富内涵,最后指出其在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朱光潜和梁宗岱是两位极具个性的批评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朱光潜所采取的是"启蒙"立场,其基本方法是"以西释中",而梁宗岱从创作的角度,从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出发,重在中西诗学理论的融合与沟通.这些不同导致了对诗歌以及诗歌理论不同的理解与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新诗理论建设上,鲁迅毫无疑问占有重要地位。他对新诗的主张虽然只是散见于其他的文章里,但却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包括诗歌的起源、内容、形式等,他的诗论精辟、透彻、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内在的本质规律,不只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现实价值。 诗歌起源于劳动。鲁迅的诗论建立在他的  相似文献   

19.
王独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吸纳和借鉴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他又属于浪漫主义诗人群,王独清是一个贵族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追求纯诗的象征主义诗人,他认为"理想中最完美"的诗的公式是:(情+力)+(音+色)=诗  相似文献   

20.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唐代李贺与李商隐的"登仙"类诗歌,运用通感手法为"登仙"主题服务,可以引用通感理论来分析其具体艺术特色。另外,二李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愿意融入宗教核心。李贺宁可以艺术通感技法来"创造"一个生动活脱的仙境,也不愿深入宗教核心,这是他与义山最大的不同。而"登仙"对李贺而言是一种摹幻及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对义山而则为力图实践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