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运河文化”的概念,但见仁见智,缺乏共识和规范。《济宁运河文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该书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科学地界定了“运河文化”的概念,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现了济宁运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运河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实现新时代的跨越,唱响运河文化,再创济宁辉煌,该书编辑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济宁运河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历史最为古老的运河之一,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千百年来,人们在对京杭运河的开凿、治理与利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创造了运河文化。济宁运河文化是指运河文化在京杭运河济宁区的显现,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巨大的兼容性和时代的先进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济宁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许多方面至今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代兵制与济宁"卫所"的设置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所”是明代军队的基层织组。洪武时,济宁设有济宁卫、济宁左卫和兖州鲁王府护卫。景泰元年,济宁左卫调往临清,改称临清卫,而屯田和屯田军仍在济宁。嘉靖十八年,兖州护卫分改任城卫。清初,裁卫设县。承有漕运任务的济宁“卫所”保留未变,改隶漕运总督;从卫指挥至千、百户等官全裁,另设守备、千总,分理屯务和领运管河。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屯卫弁丁及职官全部被裁撤,漕运屯田至此废止。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一个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济宁城市的崛起,并逐步成了一个外向型的商品经济独领风骚的城市。由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从而使济宁获得了“江北小苏州”之称,由于综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的河总等衙署驻济宁,从而使济宁又获得了“中国运河之都”之称。  相似文献   

5.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亦被誉称为“江北小苏州”,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有着与苏州相似的千姿百态的私家园林。明代中晚期已有40处,清代有增有减仍保持在40处左右,清未民初则锐减到20余处。私家园林荒圮增加,是随着运河兴衰而变化的,这反映出私家园林的修造乃至城市建设.是因了运河漕运、商贸业的发展繁盛而出现,并随着运河的兴衰而变迁的。它给近古济宁的城市环境增添了亮色,由此也折射出了运河文化深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济宁古运河主航道船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沟通我国五大水系,流经六省市,全程约三千六百里。山东段古运河长约占京杭运河总长的近三分之一;济宁古运河占山东运河总长的三分之一以上。元明清三代于山东运河主航道共建船闸七十二座,其中济宁段古运河建闸三十六座,恰为山东运河建闸总数的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济宁位处京杭大运河中枢区段,元明清三代都把这段河道作为漕运重点,把济宁运道的维护和治理视作贯通大运河的关键,列为朝务重中之重,不断旅高官重臣到济宁治运司运。在济宁,从中央到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林立,特别是三代都将最高水利衙门——河院总督署开设在济宁。三代数百位河道总督以济宁为大本营和司令部,不辞辛苦,呕心沥血,为600年漕河畅通和大运河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历史表明,济宁以它在京杭大运河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独特的巨大作用,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河都。  相似文献   

8.
济宁运河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济宁运河文化的形成及特点蔡勇京杭大运河有"人类历史的奇迹"的美誉,它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它悠久的历史,连接复杂、众多的天然水系,还是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对沿运人民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看,京杭大运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运河开凿史...  相似文献   

9.
试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运河航运的刺激下,山东沿线的临清、济宁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坐地贸易与转运贸易的繁荣与活跃,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的扩大,而且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运河作为沟通南北商品流通的基础上.也就决定了城市经济的不稳定性。这是认识这类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京杭运河自隋代通航以来,历代均设有管理机构,至明清时期尤为完备。这些管理机构包括治河、漕运、兵防三类。其机构因时代不同而分有合,本文重点探讨河防沿革。  相似文献   

11.
京杭大运河有“人类历史奇迹”的关誉,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是贯通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大运河也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但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航道淤塞、黄河改道、漕粮河运改为海运等自然、社会原因,京杭运河一度走向衰落。随着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出现.昔日沟通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大动脉的繁盛局面一去不复返。本文选取京杭运河主要是山东运河在近代以来的衰落情况及其原因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京杭运河与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曾积极促进了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强大的运河交通、运河上的众多流动人口,为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3.
“总督河道”是我国明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专门为疏浚、开凿、治理河道的钦差大臣,故亦称总督河道大臣,其原官位、官阶不变,遇事方派遣,事毕回京复命,为非常设之官员。“河道总督”则是我国清代始设的掌管黄河、运河、永定等河,堤防疏浚、治理事务的专职官员,官阶与掌管行省的总督相同,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使衔者为从一品。  相似文献   

14.
乾隆帝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六次御驾亲临济宁州,登太白楼,赏游南池,御制诗文,缅怀李杜:御制太白楼诗歌6首,御制南池诗歌15首,并作《御书杜诗》文一篇,立南池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碑,题济宁南池少陵祠"荩臣诗史"匾额一个。乾隆以帝王之特有视角,吟诗品评李杜劣优。以详实全面的史料文献为依据考证源流力图还原乾隆畅游济宁太白楼南池的本真历史和作为一代帝王乾隆情系南池杜甫的思古幽情。  相似文献   

15.
明清两代对《水浒传》的诠释有着明显不同:明人认为是“忠义”之作,清人则认为是“诲盗”之作;明人对宋江称赏有加,清人则对之深恶痛绝.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见解,主要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但某一见解一旦形成,又会造成深远影响.这种现象应引起今人的高度重视,以避免在对古典名著进行诠释时,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秋风楼因藏《秋风辞》刻石而名扬天下。从史志碑刻记载看,《秋风辞》可能作于汉武帝晚年,武帝所怀念的佳人当系英年早逝的李夫人。藏《秋风辞》刻石的建筑最初名亭,建于元,明代没于汾。亭没后建楼,清康熙年间再没于黄河。现存秋风楼为清光绪年间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