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秉政廉明宵衣旰食──林则徐在济宁任河道总督刘广新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尤其他在虎门销烟中的爱国壮举和反侵略战争中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名震环字。1831年林则徐在济宁任河道总督,疏浚堤防、督催漕运、盘查河运款项、校阅操练官兵,为整...  相似文献   

2.
明代兵制与济宁"卫所"的设置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所”是明代军队的基层织组。洪武时,济宁设有济宁卫、济宁左卫和兖州鲁王府护卫。景泰元年,济宁左卫调往临清,改称临清卫,而屯田和屯田军仍在济宁。嘉靖十八年,兖州护卫分改任城卫。清初,裁卫设县。承有漕运任务的济宁“卫所”保留未变,改隶漕运总督;从卫指挥至千、百户等官全裁,另设守备、千总,分理屯务和领运管河。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屯卫弁丁及职官全部被裁撤,漕运屯田至此废止。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之后,王文韶临危受命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着力整顿战后直隶政局,本着保全“洋务”人才的原则,建立稳定官僚团队;疏陈统筹北洋防务,积极谋划整顿陆军、添建炮台和筹建北洋海军;力主官督商办修筑卢汉铁路,并筹办铁路学堂;积极筹办近代学堂、发展教育以及支持直隶维新活动。王文韶在甲午战后督直期间的一系列举措,对战后直隶的稳定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历代各朝多重视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极少注意黄河中游。中游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多游荡变化。隋唐五代时期黄渭洛三河“春以泮冻,秋以涸冻”,涨溢频繁,间有摆动侵蚀。时三河河道虽有迁徙,但并非现今的混乱不堪,形成今日的局面应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山区河道防洪规划治理过程中,结合“三位一体”规划思路,将生态水利建设与山洪灾害防治相结合,分析了流域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道生态治理方案,在确保流域洪水调蓄能力及岸堤自身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河道生态效益,将传统水利工程简单的“防洪减灾”的功能拓展为既能起到防洪减灾作用,又与山区的水利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杭州市内河河道污染现状、河道整治现状的基础上,论证了河道整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并指出目前城市河道整治应从可持续发展方向出发,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态旅游的建设开发。  相似文献   

7.
济宁位处京杭大运河中枢区段,元明清三代都把这段河道作为漕运重点,把济宁运道的维护和治理视作贯通大运河的关键,列为朝务重中之重,不断旅高官重臣到济宁治运司运。在济宁,从中央到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林立,特别是三代都将最高水利衙门——河院总督署开设在济宁。三代数百位河道总督以济宁为大本营和司令部,不辞辛苦,呕心沥血,为600年漕河畅通和大运河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历史表明,济宁以它在京杭大运河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独特的巨大作用,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河都。  相似文献   

8.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集娱乐休闲、生态保育、居住生活、景观体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城市开放空间.生态景观的建设成果与空间利用一直存在着难以评价的问题,构建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指标体系对城市河道休闲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河道的建设成果从生态性、景观性、文化性、社会性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指标归结为资源特性、形态特征、功能特性、文化体现及公共特征等四个维度14个指标,并对指标进行了较为直观的量化,对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成为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其中,城市河道是整座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建设对象,也是整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城市河道中我们发现,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环境并不乐观,在许多河道上都能看到漂浮垃圾、污水乱排放等不良现象,这与城市当地管理部门的整治措施有着密切联系.对此,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下城市河道整治的关键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沈葆桢任两江总督时的经济思想.这一时期,沈葆桢的经济思想以增加财政收入为指导,集中体现在盐务、漕运、外债等方面.笔者认为,两江总督沈葆桢的经济思想代表了当时的发展水平,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1.
唐代史家杜佑在《通典》中有后魏"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则侍中为枢密之任"之说,后世史家因之而推演出"后魏政归门下"、"门下省独膺钧衡之寄,故侍中称为宰相"等观点。然而杜佑的说法过于笼统和片面。事实上,北魏正光以前,门下省地位显然不及尚书省的尊崇,侍中职权亦远在录尚书事和尚书令、仆等尚书省长官之下。至孝明帝正光年间,先后出现于忠和元叉以侍中身份居中用事,这与他们是宫廷政变的胜利者有关,属特殊事例。何况他们通过宫廷政变上台后,仍得推一两位宗室重臣主持局面。可见单凭侍中之位,难以朝纲独断。因此,《通典》所云后魏"尤重门下官",应属异态,而绝非常态。  相似文献   

12.
清代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加强中央王朝的控制。但在澜沧江以外的地区,包括今西双版纳地区,却仍然以土司制对其进行管理。在今象明乡,西双版纳唯一的彝族乡,清代设置了倚邦土司,通过土司管理彝族等边疆各民族,实现了国家权力在边疆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统治势力的加强,清统治者着力开拓的“苗疆”主体,相对于明来说,向西南腹地推进更深,苗疆主体在明为湖南湘西,而在清,主体所指越过湖南湘西,延伸至贵州。清王朝在苗疆大力发展义学,其目的一是“振兴文教”,实行基础教育,使苗疆地区与中原“一道同风”,推行所谓的“教化”政策;二是开科举之门,准予苗疆士子、苗生“一体应试”,并利用“田字号”边额制度,保证一定名额的苗族知识精英层进入中原王朝的官僚系统,借此沟通苗疆与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联系,加强对西南腹地的经营。  相似文献   

14.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建筑符号、官箴警语、廉政实例等为代表的廉政文化资源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载体多元,是清代地方衙署廉政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目前的廉政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统一中国之后,定都大都(今北京)。为了解决京城粮食供应的困难局面,先后开挖了济州河与会通河。其南北两端衔接了隋唐以来的旧运河,从而使京杭之间水运贯通。此后,明清两代继续整治和使用。自明成祖永乐时开始,治河中枢机构即设置在济宁城区,历经500多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而裁撤。治河中枢机构及其直属各官衙在城区的位置与规模,裁撤之后的使用单位演变概况,以及现在可寻找的遗址.文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表述,以此印证历史上济宁确是运河枢纽。  相似文献   

16.
考察明朝万历皇帝时期党争的起源,应该从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中国政治传统里允许官员上书议政,此外,万历帝亲政之初也刻意开放言路,从而为党争提供了言论空间;另一方面,从明代中期就开始形成政治集团之间勾结言官的斗争,这种情况延续到万历朝,并且皇帝和内阁无力压制官员议政,皇帝怠政,不能及时解决争端,内阁拉拢分化言官,挑起党争。  相似文献   

17.
刘为金代著名学者,首位词赋状元,当时名士多出于其门下,号称“一世师宗”。他三次出任大理寺官,不屈于权贵,为许多冤案平反。尤长于治民,兴利除弊,施政有条理,简便可持久。子孙多由科举入仕,为金代有名的科举世家。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黄河多患时期,276年内无有间歇。如以16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河患多在河南境内,故成灾的地域大;后期河患多发生在山东、江苏境内,成灾的地域相对为小。前后期治河思想和措施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明代治河是为保运、护陵的目的所决定的。从明代刘天和《问水集》、万恭《治水筌蹄》、潘季驯《河防一览》三部治河书中可以看出治理黄运思想从治水防洪、治河通运———河运合一、以河治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变化,是我国治黄史上治河思想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19.
198 8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清理的《丈地均粮碑记》 ,记述了明成化年间当地实施赋税改革的情况 ,说明“一条鞭法”的推行不限于江淮、中原 ,而且在边远地带的陇右乃至它的外缘毗邻藏民聚居区也在推行。《丈地均粮碑记》的发现 ,对于了解“一条鞭法”在陇右及甘南藏区的推行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