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明清之际先秦名辩学复兴以来,许多治墨学者按照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的观点,把"辞"解释为逻辑学中的判断(或命题),并把分散在《经》、《经说》和《小取》中的有关"尽"、"必"、"或"、"假"、"合"等解释为传统逻辑中的"全称判断"、"必然判断"、"特称判断"、"假言判断"、"直言判断",并据此论证《墨经》对判断的种类和形式已有研究。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有待商榷。本文主要阐述墨家关于"辞"的本质以及"辞"与"故"、"理"、"类"之间的关系,从而透射墨家丰富的语义学思想。从墨家丰富的语义学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墨家逻辑与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论辩之风大盛,促进了论辩必须依据的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诸子们为创立逻辑科学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贡献,其中又以名家和后期墨家的贡献为著。墨家逻辑专著《墨辩》的问世,是对先秦名辩思潮的总结,使逻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学者们在创立逻辑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十分注意它的应用。诸子的著作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运用逻辑说理论辩、克敌制胜的事例。这方面在欧洲逻辑史料中却所见不多,中国古代逻辑学在世界三大逻辑中是独兵特色的,应深入研究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悖论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常用词,从某种意义上讲悖论也反映了逻辑的本质。在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墨经》最能表明这一点。其中,记载了各种关于悖论的分析和论述。它们都是严格悖论的最早雏形,与此相通的是,在古希腊也同样产生了类似的悖论理论。这反应了人类早期的思想认识中的某种共有的东西。本文通过对墨家理论中的“悖”思想和其与古希腊悖论思想的对比分析,认为在早期人类思想中关于悖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在后世的逻辑发展演进中,中国和西方可以说是走的不同的道路。即由于现实的需要和汉语文字方面的因素使得中国逻辑发展成为更倾向于事实的类比推理的逻辑,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形式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墨家的逻辑规律思想是其逻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在关于"辩"的定义、规则等有关论述中揭示了四条基本逻辑规律的内容。在探寻墨家逻辑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阐述墨家的逻辑规律思想,并指出研究墨家逻辑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荀子礼法思想的关注和重视始于70年代后期,至今有30年的时间了,而这30年的时间又表现为不同的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荀子礼法思想研究的起始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发展期(90年代)、初步繁荣期(进入新世纪后)。学者们围绕荀子礼法关系的性质展开探讨。荀子礼法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其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的问题,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辨析先秦"乐"的含义,指出否定者对墨子"非乐"思想的误解,探究墨子"非乐"思想的真谛,挖掘墨子以及墨家在制定和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礼乐"制度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世界体育文化中,唯有希腊的体育表现为真正的成熟形态。中国先秦时期甚至与希腊爱琴海文明相对应的殷商时期,也曾经有过一个十分类似希腊民族“尚武好斗”的准军事体育文化的时期。中国“土”的起源来自于古代的“武士”就是明证。即使这样,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却未能真正走向它应有的文化成熟。“鬼神文化”(殷商)、“血缘机制”(周代)和过分强大的“实用理性”(先秦)以及综合了上古时期各种家族文化、差等之爱和礼乐道德并以“柔弱”为特征的“儒家观念”(汉代及以后)对体育萌芽的制约,是中国古代体育未能走向类似希腊体育那样的成熟境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教育家们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挖掘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内容并吸取其精髓,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文价值的复兴,养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此,以孔子、荀子、老子及庄子的养生思想为代表,剖析了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文化产生的理论基础及思想内涵,并对儒、道养生思想的各自特点进行内在区分,以期对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思想,先秦社会生活及养生观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先秦两汉时期和古希腊的体育文化,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为我们以后更好的研究古代中西方的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先秦两汉时期和古希腊的体育文化,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为我们以后更好的研究古代中西方的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性问题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人性论研究中,先秦儒家人性论占据重要地位。孔子是最早研究人性的思想教育家,之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本文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分析比较,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生美学真正被学者们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目前,中国古代人生美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文章、专著不断涌现,研究对象涉及从先秦到近代的个人、学派等。但中国古代人生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还没有得到明确阐释,研究对象集中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其他诸家基本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14.
赵吉惠教授     
赵吉惠,男,满族,1934年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165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56年结业于教育部主办的哲学研究班。先后在西北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任教。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学术顾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赵吉惠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与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史文献学”、“中国儒学史”、“先秦名学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关于“气”的思想历史悠久、内蕴丰富,贯穿于中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气文化”或“气感文化”。本文拟将先秦诸子关于“气”的审美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分析:老子首先将“气”纳入哲学范畴;其后,孟子和庄子较早在审美意义上使用了“气”范畴;管子和荀子的气论思想也在气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兼爱"是墨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重要主张,为的是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期求得天下和谐,它在墨家思想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墨子的"兼爱"具有与儒家的"仁爱"和西方的"博爱"所不同的特质,正是这些特质让"兼爱"思想一度沉寂以后,在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中重新大放异彩。本文试图运用逻辑分析工具,从讨论"兼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勾画了"兼爱"思想实现的必要和现实条件,得出结论认为:提倡和发扬墨家兼爱精神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合理价值。  相似文献   

17.
道德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在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上各有追求。其中,儒家以培养“德业兼备”之才为己任,墨家推举“厚乎德性”之兼士,道家尚崇“被褐怀玉”之圣人,法家主张塑造“法治”之士。先秦诸子的这些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传承,对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同、异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类”的一对重要范畴。作为一对对立范畴,它在春秋时已出现。例如关于“和”“同”的矛盾对立的认识,已包含着对同异关系的理解。战国中期,在“名实之相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通过“比类”事物之间的同与异,以求能以概念的形式较准确地把握所考察对象的矛盾运动及其转化,“和”“同”问题的讨论,遂与名实之辩相结合,演变为同异之辩。同异之辩发端于惠施,此后,公孙龙、庄周及后期墨家都参与了这场讨论。后期墨家可以看作是这场争论的总结者。荀子则在“正名”的理论和实践中贯彻了后期墨家提出的基本原则。按照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惠施的同异观称为“合同异”,公孙龙的基本思想被概括为“离坚  相似文献   

19.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凡四十九篇,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记述了先秦时期的典章、名物、制度及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其内容广博,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自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尊为"经",宋代以降,位居"三礼"之首。其中的篇章,如《学记》、《礼运》、《檀弓》等广为学人所重。是古代科举教材,影响中国文化甚深。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礼记》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有着清晰的时代特征。以墨子思想研究为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理解。学人对墨子思想各具特识的诠释,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轨迹。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路径的历史考察表明,从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来研究思想家的思想,应该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