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适异而育"导向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是融合教育实施的前提.针对当前国内融合教育文化重视不够、建设水平不高的现状,本研究以共生理论为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G小学的融合教育文化建设实践进行整体观照.研究发现,G校基于共生理论,秉持"以爱为魂"的教育理念,确立了"适异共生"的教育愿景,采取了五大措施,建构了"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雏形."适异而育"是融合共生的文化取向,"适异而育"共生文化结构分显性和隐性两部分;重塑价值观,形成教育愿景及目标,提供个性化课程,促进融合教育文化的创建.  相似文献   

2.
在产教融合政策利好、推动力大的背景下,其深化发展仍然很少有经验可供借鉴.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以探究在产教融合政策利好背景下的促进机制为目的,分析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生系统,从产教融合不同角度制约融合要素关系进行归纳,构建产教融合"345融合共同体".通过产教融合几个热点问题的讨论,得出结论: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共生模式中,既需要不断促进共生环境完善和优化,也需要相关系列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完善来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校科技》2019,(Z1):53-54
科技成果转化与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实现内涵发展需要处理的关键关系之一,二者在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形态中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共生关系。文章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共生单元,分析了二者紧密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凝练了以"双一流"建设为主体的非对称共生模式,进而提出了有利于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多要素集成的非对称共生机制,力求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和社区的复杂关系中,互惠共生关系是两者关系发展的未来走向与理想图景,对于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破解学校教育的生存危机、提升育人质量、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推进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的建设进程等意义重大。大学和社区的互惠共生意蕴丰富,主要表征在思想共通、利益共享、生态共荣、文化共融与实践共动的“五位一体”关系格局中。审视大学和社区的现实关系可知,其距离“五位一体”的理想图景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为大学和社区的共生意识较为薄弱、利益获取相对失衡、合作生态尚待完善、文化认同存在偏重与实践活动松散被动。为有效纾解这些问题,实现大学和社区的互惠共生,根据共生理论,须以共生共荣的发展愿景为价值引领,以两者内部的资源建设为物质基础,以两者合作的法律法规为制度保障,以两者互动合作的通道为媒介连接以及以两者合作活动的开展为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森林生态旅游以及森林健康疗养的基本概念与作用为基础,探究森林生态产业与森林健康疗养产业之间的关系,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以森林健康疗养产业为依托,两者为共生关系,可借助统一化的发展理念,实现森林康养产业与森林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导探共研"教学模式旨在架起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有效指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双边活动的健康方向,呵护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积极主动地发展.模式运用中,对"模式的流程操作"和"与时俱进的理念"之间的共生关系需统一考量,对"预设的目标指向"和"既定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关系需和谐调节,对"创新精神"和"思想方法"之间的融合关系需辩证认识.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的视角正由媒体论及中介论走向关系论.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的历史脉络可划分为以语言扩展为主的诠释阶段、以认知融合为主的背景阶段、以经验延伸为主的具身阶段和以拟人化思维为主的它异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类人"特性越来越明显,将助推信息技术由进入教学走向自适应教学,基于生命视角开启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生态式融合,以互利共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实现整体和谐,从而有效适应未来教育智慧育人之需.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高职重任在肩.面对时代之问,"村校合作、共生育人,产教融合、共生兴村"是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的应有逻辑.要实现村教共生,则需要通过人才、文化、产业的"共生介质"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产教赋能.通过专业与产业同发展、学生与"乡贤"共进步、教师与村民齐增收、校园与村庄成一体的"四元驱动"实践路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村校协同共生,为乡村振兴添彩.  相似文献   

9.
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提升路径的新要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对知识创新、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的新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要义。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资源依赖理论和共生理论,构建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资源依赖-战略选择-履行行动-互利共生"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校企自有资源的互补性是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基础,为其共生发展提供条件;自有资源的成长性及共生资源的重要性决定了合作关系的稳定程度,是推动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依据理论,应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校企之间资源依赖结构优化;提升企业整合资源能力和资源生产能力,提升企业成长性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区域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产教融合资源的共生共进。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河北高职教育与省内区域经济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驱动、共同发展的关系特点,这可以从两者发展基础上的共生性、发展实践中的互动性以及发展方向上的协调性等方面来认识.充分认识河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能有效推动两者全面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了STS、STS课程和STS教育的概念,从STS教育的兴起、实质和实施几方面论述了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13.
教育观念转变与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现代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行为的先导。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索人教育与科学教育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人教育与科学教育在中西方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中的变迁,描述了西方高校人教育的复归潮流,对中国高校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周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有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最广义的教育界定因为不能有效地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而被摈弃。但是最广义的教育界定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最广义的教育过程有四种模式,特点分明。基于教育模式分析,探讨几种有效的教育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 initiative which was developed by two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 tutors working on the PGCE programme at University of Warwick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ost Office. It looks at the effect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within the PGCE programm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business generated materials and the involvement of business personnel. It records the responses of students to this approach and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创业教育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来说,是有着深刻寓意的。它表明:面对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已经不相适应,一场以变革教育的根本功能定位为核心内容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创业教育则是这场大变革的突破口。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架构,是20世纪中叶,借鉴苏联和西方近代教育的模式和经验,在我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面对世界经济、政…  相似文献   

18.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高等教育体制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强,使人才的培养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具有产业特性,要把产业观念带入教育行业,按教育的生产规律和收益规律办学。教育的产业运作主要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最大化效益;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控制系统;适度规模发展;打造品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发展的内在动力等。  相似文献   

20.
终身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迅速 ,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的加快 ,人们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人一生的发展需要 ,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目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学习观 ,强调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工具和指导 ;调整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由过去的单纯专业知识传授型课程结构转变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等综合能力培养与为终身学习服务的延伸课程相结合的合理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