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一、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线上一流课程。  相似文献   

2.
"金课"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推动"金课"建设必须依靠育人前线和教学一线的教师。目前,高校本科教育"金课"建设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教师的教学认知问题,即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到"金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愿意采取相应的教学调整和变革。本质问题则是教师能否实现自身角色快速转换,进而在"金课"建设中贡献自己应有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金课",必须破解教师存在的课程育人主责角色不清晰、课程教学主动角色不明显、课程变革主要角色不到位、课程研究主体角色不显著等角色认知和行为障碍,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推动一流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一流"金课"建设是教育部"双万计划"中的战略部署,"孤岛化"和"孤军作战"在课程建设上有其自限性,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以"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建设和实施为例,通过跨校协同教学,打造"金课"建用共同体,探讨这种教学新机制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与学"模式,最终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的建、用、学.  相似文献   

4.
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如何打造一流教学课程成为大学教育的焦点内容.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在线下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大学数学的教学效果.鉴于此,介绍了"金课"的概念,并对现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常见方法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基于"金课"理念的大学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措施,旨在构建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金课",进一步提升大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基,"金课"已成为每一门本科课程的建设目标,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模式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基于对畜产食品加工学课程特点、前期课程改革成果的分析,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建设畜产食品加工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可为同类课程提供借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阐述了物联网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包括一体两翼协同育人模式、提升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金课"水准、贯彻落实物联网工程创新实践体系、物联网工程专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四方面,然后提出了物联网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举措,包括坚持"以本为本",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开展专业改革;依据"新型工科",以多途径建设促进科研发展;建设"线上课程",以全新开放形式增强教学新体验。  相似文献   

7.
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因此"金课"建设对于化工类专业落实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结合我国专业建设的现状和要求,首先分析了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化工类专业中的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的"金课"特点及建设关注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总结了"金课"的共同内涵和要求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做好慕课,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后慕课时代,高校慕课建设必将遵循倡导名校名师名课上线,提升在线课程层次;突破传统专业与学科限制,探索跨学科课程建设;优化在线课程设计,提升在线课程质量的改进思路.政府、高校及从事多媒体及网络服务的社会机构实现跨机构合作,有助于推动线上"金课"项目实施.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包括: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打造远程自主学习"金课";基于混合现实技术,打造虚拟仿真"金课";基于自适应学习技术,打造个性化学习"金课",有助于构建"智能+"课程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文科为背景对旅游相关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解析,深入探究了旅游相关专业教育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的路径,具体设计为基于新目标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基于一流课程标准构建专业"金课"、基于课堂效果优化教学方式、基于一流课程建设健全制度保障,以期能够为实现专业教育目标提供有利帮助。  相似文献   

10.
金课这一概念是我国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国家在着力打造五类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和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本着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的原则,该文旨在探讨如何打造中药鉴定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精心培养卓越的中药鉴定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依托线上"金课",以线下教学为主阵地,以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中外许多知名高校大力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将其整合、微课化并充分利用,是把文学理论课程建设成混合式"金课"的重要基础。同时,面对"网生代"学生群体也需放下"经典"情结,开拓新的线下教学资源,在打通文学史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大众文化、新媒体资源、本土文艺资源。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加强教学主体、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层有效的互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到"金课"水准。  相似文献   

12.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石.自"金课"概念提出后,围绕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各个高校启动推进了"一流课程"的建设.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结合"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从教学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教学模式与方法、成绩评定等方面,探索"仪器分析"一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阵地牢不牢、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着力打造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大标准的思政课"金课",努力建设好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等类型思政课"金课"。  相似文献   

14.
混合式教学是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凸显两种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目前,它已成为打造"金课"的主流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在"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成功地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线上构建了精品课程网站、微课视频和手机移动微课,线下采用包括专...  相似文献   

15.
以构建药剂学实验课"金课"为切入点,建立"微视频+PBL+微论文撰写+高峰体验课=实践得真知"的教学体系,来实施"课前互动式预习+课上实操训练+课下高峰体验=个性化课程组合"的教学内容,为郑州大学药学院创建药学专业一流专业提供课程与教学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金课”成为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探索“金课”的建设模式与方法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如何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构建有效可行的混合式“金课”模式,在课程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课程推广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高校领导与教师应正视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存在的困境和问题,积极探索“金课”建设的有效路径,建成高水平、高质量,满足学生需求的“金课”。  相似文献   

17.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部确定的五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类型之一。为解决“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传统线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复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提升三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了课程思政、线上导学、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辩论、模拟仿真、过程考核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学生成绩纵向比较结果表明,教学改革效果良好,为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打造"金课体系"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是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石。我们以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为横坐标,以初阶课程、中阶课程、高阶课程为纵坐标,构建具有系统性、挑战度与可选择性的大学"金课体系"。就价值选择而言,大学课程改革包括技术取向、实践取向、沟通取向以及解放取向等四种旨趣,即不同的课程改革理念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时代路标,而且是打造中国"金课体系"的制度遵循。如此一来,高校即可借助课程系数杠杆以及系列的制度安排,开创广大师生乐教好学、教学相长的高等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理念创新的产物,该类"金课"的建设更是提高课程质量、彰显课程育人功能、凸显学生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根据教育部关于对"金课"建设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基本内涵,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核心要素、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几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鹏  谭秀敏 《海外英语》2024,(2):125-127
在教育部建设一流混合式“金课”的背景下,文章以混合式一流课程《学术英语写作》为例,探索构建了由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有机融合,线上线下不同评价环境和评价工具组合应用,教师和学生等多个评价主体效能充分发挥的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效性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