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陇右地区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葬、甘谷县毛家坪秦人墓葬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墓葬发掘中秦早期文物不断出土,推动秦早期文学研究高潮跌起。将出土的秦早期车马葬和《诗经·秦风》进行互证研究可以看出秦人“独此一家式”的文化特色,表现为鲜明的尚武特质、发达的礼乐文化和突出的华戎交汇特色。早期秦人在相对边远的地理空间上撒播了中华文明,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秦人源出东夷,又是西迁之后在天水地区兴起的。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秦人早期都城西垂、犬丘、秦邑均在天水地区,西垂又称犬丘,地在今甘肃礼县境内,秦邑则位于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南的瓦泉村。  相似文献   

3.
约自公元前2700年至前697年的2000年间,源出五帝,三代显贵的早期嬴秦民族及早期秦国在今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礼县,天水市的张家川县、清水县,以及陕西省宝鸡市的陇县、陈仓区、眉县等13个县区内,形成了"西垂"、"秦邑"、"新秦邑"、"汧渭之会"、"平阳"等五大军政中心。西垂是商末至春秋初期300多年15世早期嬴秦民族创业发展、复兴建国的中心,正是在今甘肃礼县、张川县、清水县等地,早期秦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全面酝酿并形成了自己的文明。秦人先世的东夷嬴姓血统族源,其部族西迁西垂、受封秦地、西垂建国尤为秦早期文明的大事。嬴秦部族活动区域及早期秦国的疆域、秦早期部族首领及国君的活动中心和葬地等重要历史问题,在甘肃礼县、天水一带的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先秦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而秦早期文明的重大史事、特征及内涵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史深远巨大的影响则更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先秦时期秦人墓葬群,以其形制之大和文物等级之高轰动海内外.但由于墓群被盗掘,致使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根据实地考察和当地群众口碑资料分析,流落海外之金箔饰片为礼县出土的椁饰而非棺饰;大堡子山秦公墓墓主系襄公或文公而非庄公;金箔饰片黄金来源有多种可能性,不只限于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5.
空间位置是考古遗址的重要属性。中国早期考古发掘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部分已经发掘并回填的遗址因缺少准确的空间定位信息,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带来极大不便。利用已有考古发掘记录、文献资料、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早期地图等多元信息,基于GIS技术,构建早期考古发掘遗址重定位的方法模型。以河南省辉县孟庄遗址为例,利用多元地理信息综合定位方法进行试验分析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控制了遗址空间位置和分布的模糊度及不确定性,能够为遗址复探、遗址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再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江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下,分析了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在对遗址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后,对草鞋山遗址这一珍稀文化资源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10):F0002-F0002,F0003
咪嘎哈祭祀,源于远古部落原始的求子和祈丰仪式,后逐渐形成大型春祭仪式,主要诉求风调雨顺、农作丰收、人畜增殖。眯嘎哈神树、山神树严禁任何人折伐,严禁出入祭场神林。所以,“咪嘎哈”以神圣祭祀的形式,事实上保护了村寨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族新考     
■及■族在已知的甲骨文、金文资料中都有较多记载。在■、■、■、■、■诸字中,为本字,其余俱为之衍生和派生字;而为畢之本字,义即田网,也就是形小而柄长的捕鸟兽之网。读毕,亦读禽,又通费,以及衍生字俱为捕鸟兽之义。及族既是商代一个部族方国,也是拥有爵封的诸侯世官,曾广泛参与商王之出使、征伐、祭祀、狩猎、巡查、垦田和纳贡等活动,其足迹涉及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及族作为一个善于捕鸟兽的部族,其事迹与活动与秦人早期先祖多有契合。这为我们了解秦人起源与西迁,秦人在商代的历史概况,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秦早期都邑西垂,亦称西犬丘,是早期秦史研究中至今未曾破解的一大谜题。2004年以来,五方联合考古队对以礼县境内为中心的西汉水主流域及其支流区域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了三个文化中心区,但仅从现有参与考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看,对西垂邑址的看法没有达成共识。从史籍记载、出土文物、地理环境推断,赵坪遗址为秦早期都邑西垂故址,战国时期曾称为"南都";相对于赵坪秦西垂故址的西汉水北面,应该还有一座"北都",极有可能为何家村遗址。  相似文献   

10.
咪嘎哈祭祀,源于远古部落原始的求子和祈丰仪式,后逐渐形成大型春祭仪式,主要诉求风调雨顺、农作丰收、人畜增殖。咪嘎哈神树、山神树严禁任何人折伐,严禁出入祭场神林  相似文献   

11.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以武术文化的渊源为视角,记述了秦末以刘邦率沛人起义抗秦所成就的一批陪臣与武将,国武功过人屡建奇功,创建了酉汉王朝的雄伟基业,从而印证了沛人尚武精神最辉煌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3.
古代庆阳(秦、汉至隋为北地郡,唐、宋为庆州,元、明、清称庆阳)西北与宁夏接壤,东南与陕西及平凉毗邻,“北控羌胡,南辖关陕”,为长安西北的屏障,自古以来为边陲要塞。秦、汉时北地为汉与匈奴的边界。隋唐吐蕃入侵,又成为边关要地。天宝后期,北地多次成为唐军与吐蕃决战的主战场。北宋时北地沦为西夏与宋的界碑,金人占据西北后,又成为金夏的边界。蒙古灭夏后,北地又成为金蒙大战的前沿。兵事频仍,战火不息,使北地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边塞诗,这些诗作劲风流溢,真挚苍凉,是北地人民遭受战火荼毒的历史的最真切的反映和见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相距八百余年,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经过长期战乱后、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封建专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令措施;都留下了伟大的历史工程;都是极其短暂的王朝.造成秦、隋速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统治者的急政暴虐;二是经过长期分裂局势以后的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的王朝,缺乏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医养生学发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养生学在我国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从秦汉到晋唐养生理论进一步完善,养生流派也已形成。宋元到明清中医养生学发展到黄金时期,各种养生方法的研究已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对如今的中医养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天水地名的得名也与“汉水”、“天汉”有关。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水本一直东流,经略阳、沔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至湖北入长江。大约在西汉时地理变化,在略阳附近改而南流。今人皆以陕西宁羌的嶓冢山为《尚书.禹贡》中嶓冢山,实误。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时期,无论是思维方式、统治思想、政治制度还是民风习俗、节日节令,都为中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继承先秦体育与引入外来体育基础上有所扬弃,形成了后世体育发展的基本格局。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展现了它对于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邵百鸣  葛力力 《职大学报》2014,(1):54-59,80
为了确定豫章郡始名,在对相关史料的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豫章郡始名问题予以重新考察,认为豫章郡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言始名于汉初高帝、景帝或秦时,而应始名于秦汉之际——项羽西楚时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的朝代一般认为应为秦汉时期,但又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东汉说等不同观点。论述了秦汉中央监察机构的设置(谏诤制度及谏官系统、御史大夫及其属官系统、丞相司职系统、司隶校尉等)、职权、运行机制及演变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今天的政权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到底什么是中国武术?它产生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此类问题虽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似乎至今并没有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解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武术不仅是现代语境下的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研究武术的概念,首先应该对中国武术产生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格斗技能可以理解为武术的最初源头,但中国武术直接脱胎的母体则是古代武艺。武术与武艺的最终剥离,大约发生在我国的秦末汉初时期。而作为中国武术的真正形成,则应该是在我国的宋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