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日本现今推理小说的名家,东野圭吾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他的作品结构之神奇让人叹为观止。作为以结构和细节为根本的推理小说而言,东野打破了常规式的设置谜题、揭开谜题的惯例。使读者在一开始就大概明白凶手,却模糊不敢肯定,直到最后。虽然谜底没有解开,但是读者早已明白。同时,与其他的推理小说注重推理本身相比,东野圭吾的小说更有一份人文关怀,可以说,最终打动读者的不是精彩的推理,而是案件背后那份让人难以忘记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东野圭吾是当代日本最受瞩目的推理小说作家,他开创了日本推理小说的"写实本格派",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问题的关注。《白夜行》是东野的代表作,小说并不是单纯通过连环案件制造悬念,其内核是通过主人公雪穗和亮司的爱情悲剧,让人们探寻扭曲的人性、贪婪的欲望、沦落的道德毁灭爱情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推理小说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载体,在引人入胜的推理情节之外,更加蕴含了许多深层次的社会哲学。其中,推理小说对于女性伟大的诠释,更加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本文以东野圭吾的作品为主,剖析推理小说作家笔下对于女性伟大的诠释。这种伟大,至少涵盖了三个方面:女性的独立自强,女性的理性救赎,女性的无畏献身。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逐渐成为口袋罪的趋势。部分相关司法解释、实务案例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超出了其法益保护范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适用的不当扩张,违背了《刑法》罪刑法定和谦抑性原则,部分案件轻罪重判妨碍了《刑法》公正性。司法机关应破除重刑思想,限缩解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出台操作性强的司法解释或指导案例,限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司法扩张。  相似文献   

5.
竞技致损行为的正当化根据及刑罚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允许危险理论是某些竞技致损行为的正当化根据。规则内竞技致损行为属正当行为,不应入罪;违反竞技规则并过失致人损害的行为属于允许风险范围内行为,不宜入罪;违反竞技规则并故意致人损害的情形超出了允许风险范围,可以入罪;非出于竞技目的而实施的致损行为,应当入罪。  相似文献   

6.
可宥性事由源于英美刑事诉讼中的可抗辩事由,与正当化事由联袂构成行为出罪理论的基石。与正当化事由不同,可宥性事由已经僭越了法定的行为正当化条件,行为的违法性首先被肯定,只是在责任归属上寻求宽恕性处理。引入可宥性事由,可丰富体育竞赛行为入罪和出罪的相关内容,便于司法统一判定。分析认为,体育竞赛行为可宥性事由成立,要满足体育赛事本身具有合法性和正规性、主体仅针对运动员、行为局限于体育竞赛行为、违法目的“单纯”性、行为以“反规则”为前提等条件。入罪和出罪的类型化有利于定罪和量刑的规范化,分别对竞技伤害行为、滥用兴奋剂行为、假球等竞赛舞弊行为适用可宥性事由予以出罪抑或减轻处罚的情形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体育竞赛运动员可宥性事由行为入罪不能忽视运动员自由保障的理念,且尽量避免选择性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7.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恶意》语料丰富,为利用认知指示语对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奠定了基础。分析小说中的指示转移,可以拓宽对东野圭吾作品的研究视角,充分揭示小说内涵,并为同类型推理小说的文学性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
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侵犯商业秘密罪 ,是指行为人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 ,给商业秘密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该罪是否成立 ,应从其构成特征进行分析 ,同时要在司法实务中划清本罪与假冒专利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兰迪 《职大学报》2011,(5):72-78
滥用职权罪属于渎职罪中的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滥用职权罪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会造成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害,而且破坏国家机关形象,影响国家职权行使之效能。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均对滥用职权行为给予严惩。通过对滥用职权罪的犯罪构成进行比较,本文着力说明本罪在犯罪主体与犯罪客观方面两地的规定存在不同。大陆地区立法者有必要借鉴澳门地区立法,力图使滥用职权罪犯罪构成更加明确化,以实现处罚范围的妥适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体育人的行业先祖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武人集团。战国时期武人的社会地位开始下移,武人在遭受到帝制时期各个王朝的迫害性对待后逐渐沉潜到社会底层。汉代灭侠仅仅是对春秋和战国时期尚侠时代的一种反动,却意外地消除了中国武士的常态化身份,而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存在已成为阻滞民族创造力的障碍。现代中国体育人仍旧带着诸多的不兼容于儒家文明的价值符号,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心理并未完全消亡。在举国体制、大国体育以及强国体育的策略的鞭策下,中国体育看似崛起,但并未改变中国人对体育以及体育人的刻板印象。中国体育人精神的再造工作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现代的体育人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了迥异于传统中国人和典型的西方人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11.
面对如今官场权色交易愈演愈烈的现状,性受贿是否入刑已经成为社会讨论焦点。在限定性受贿的表现形式的前提下,从性受贿应否入罪、如何入罪这两个维度出发进行探讨。性受贿入罪具有普遍的民意基础和法理依据,也与我国历史和国际反腐趋势一致。就性受贿如何入罪而言,当前的权宜之计是运用刑法解释学,对性受贿中的"受托人利用职务便利获得请托人用金钱雇佣的性服务"纳入"财产性利益"的范畴,以便适用现行刑法关于受贿罪的相关规定。长远观之,从立法层面将受贿罪的"财物"扩大为"利益",才是改良受贿罪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资产阶级文学家中具有世界名望的作家。他多次获得过日本、西德、法国等国家的文学奖,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创作“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与伦理的文化意识;以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雪国》是其主要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刑法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为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和保证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在充分肯定和论证其积极作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理缺陷和实践困难,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构成具有含混性,举证责任有悖法律规定,其认定不合证据原则,不符合定罪的法律要求。在实践中,往往还产生时间界定困难。证据审查判断困难,对合法收入界定困难等问题。因此,认为进一步修正或取消该罪为宜,只要加强贪污贿赂犯罪的侦查,加强制度建设,仍然可以保证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  相似文献   

14.
由于缺乏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虚开发票罪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护法益、犯罪形态以及虚开行为认定等方面。为解决不合理入罪、行政违法与刑事不法之间界限模糊等问题,应当在双层法益观下确定虚开发票罪的保护法益,外层是发票管理秩序这一抽象法益,内层是国家税收、公私财产所有权等实体法益。虚开发票罪是抽象危险犯下的实质预备犯,可通过实体法益、抽象危险实质判断以及实质预备犯适格性检验等三条路径对其入罪范围进行限缩。虚开发票罪中的虚开行为应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中的虚开行为作同一解释。若将“他人为自己虚开”与“介绍他人虚开”分别解释为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而非实行行为,则使具备可罚性的行为被排除在刑罚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5.
在数人对受害人的共同侵权中,一人直接将受害人致伤或致死。对"其他人"的定罪问题,无疑成了当代刑法理论与司法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应在全面地分析主客观因素及其证据基础上,综合考察"其他人"的犯罪构成。主观上具备了明示或默示的共同犯意联络且对直接致害人予以了精神支持,客观上通过作为或不作为为犯罪提供了实质性帮助,"其他人"则构成共同故意伤害(杀人)罪共犯而不是单独构成寻衅滋事罪。  相似文献   

16.
日语的暧昧表达及其文化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的暧昧表达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讲,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时很难把某些场合的日语对译成合适的汉语。正确地理解日语的暧昧表达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学习的重要任务。文章主要从日语语法结构的角度对其暧昧性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又从日本文化角度对日本人的暧昧性的心理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对成年人犯罪累犯除外规定的理解尚存在争议,"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只针对后罪还是同时针对前后两个罪?争论的原因在于学界对累犯的本质尚未形成一致意见。累犯的正当性在于法令存在和现实需要,累犯的前提是犯罪,而不是刑罚,累犯的前罪应当是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  相似文献   

18.
侮辱妇女罪与侮辱罪是一对较难区分的两种犯罪,这两种犯罪的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是有一定区别的,侮辱妇女罪所侵犯的客体应当是国家赋予的妇女特有的性权利,这是区分此两罪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以一种被他称之为"宗教精神"的信仰来直面"生命盼偶然"和"苦难的无常",认为只有通过生命精彩过程的创造才能带来生命的超越和灵魂的救赎.他的宗教精神超越了佛教的虚无灭欲,超越了基督教中神对人的拯救,找到了用爱的力量来完成人类灵魂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人的存在、本质和解放的三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存在、本质和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三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人的存在问题远远超出了物种的存在关系。人作为类存在物,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作为群体存在物,是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统一体;人作为个体存在物,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人的存在具有三重性,因而人的本质必然也具有三重性。人的解放是人的存在矛盾的解决,也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因此,人的解放包括人的类解放、人的群体解放和人的个体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