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丫 《阅读》2006,(12)
小书虫在学习《最大的麦穗》一文时,对麦地、人生、苏格拉底这三个关键词语做了重点研究。让我们看看小书虫所做的读书卡片吧——【走过麦地】这是怎样的麦地呢?“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因为是“大熟的季节”,所以一★配合苏教版第11册第24课《最大的麦穗》定麦浪翻滚。句中“满”写出了麦穗的多,而“沉甸甸”则写出了麦穗的大。因为麦穗的“多”与“大”,所以要找出“最大的一穗”必定如沙里滤金。一句简单的描写,却为下文弟子们“两手空空”埋下一个伏笔——弟子们并不是不认真,而是实在难以定夺。看来,读书得学会从…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证李白初出巴蜀时间为开元五年三月,初入洛阳为同年晚秋,初入长安为开元六年十月,分别比旧说提前了八年, 十三年,从而填补了李白二十五岁前的活动空白。作者以考证李白初出巴蜀和初游京洛的时间,背景,动机,情怀,行踪,活动,创作为中心,顺笔简论与之密切关联的李白《上字州裴长史书》作时,李白居家安陆时间,李白与好友元丹初交时地,李白隐居匡山时间与活动,李白“本家金陵”,李白“见天台司马子微”时间及其《大鹏遇希有鸟赋》创作时地,李白“天津桥南造酒楼”,李白“从军向临洮”。李白“路中投刺”韩荆州,李白归蜀时间与路线等李白研究中的重要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并为其中涉及的李白六十余篇诗文重新系年。  相似文献   

3.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诗歌,达到完美境界,人称唐朝的诗,诗的唐朝,是当之无愧的。唐诗流派众多,名家如林,李白则是诗中泰斗,他为人惆境不羁,蔑视权贵、笑做王侯,刚直不阿。然而公元739年,李白却写下了充满赞誉之词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推崇孟浩然原因探源@许志忠$杭锦后旗奋斗中学  相似文献   

4.
从现存4首李白赠孟浩然的诗作可知,两人交游颇为密切,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孟浩然、李白都是盛唐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文章推后辈,风雅激颓波”是孟浩然复古诗学的总纲领,他标举“风雅”“六义”以革除齐梁的颓靡文风,继承了陈子昂等人关于比兴寄托的思想。在创作上,他强调伫兴而作,追求一种以“清”为突出特点的风格。孟浩然在创作实践上以五言为主,前人称其“大得建安之体”,突出表现为五律一体中“以古运律”的创作特点。无论在复古诗学观念,还是重五言轻七言,以及在五律一体中表现突出的“以古运律”的创作实践,孟浩然和李白都堪称同调。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人才意识是“李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出李白的人才观和价值取向。李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终与安社稷”、“谈笑安黎元”,是其一生执著的追求。然而,诗人美好的愿望却被黑暗的现实击得粉碎.他的远大理想始终难以实现。怀才不遇的痛苦,一直折磨着李白;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长期困扰着李白。因而,李白对人才问题特别敏感,其人才意识亦格外强烈。李白的人才意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盼知音的意识;二是惜才爱才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臧明艳 《阅读》2023,(35):14-15
<正>中唐时期,中国诗坛继屈原、李白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就是被誉为“诗鬼”的李贺(790年—816年)。李贺为后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雁门太守行》)、“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千古佳句,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相似文献   

7.
《李白求是录》是李白研究的又一新著,对李白生平及许多作品以及一些所谓“定论”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弄清了 许多事实真相,深化了李白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白在皖南留下近百首诗歌,可以说这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分析该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李白诗歌的风貌。通过对李白皖南诗歌的分析,认为李诗该时期的主要风格是沉实的,并非“飘逸”所能概括。而宋人由“飘逸”引出李诗之“虚”进而加以贬抑,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9.
24年在人生的岁月里不算小数,由一个青春年少的理想主义者,到了一个“神马都是浮云”时代的中年人,我就是那样。我的工作历程很简单,红大是我唯一正式工作的“家”,不像有些人的婚姻“走前看后”更改容颜,而我还是坚守着一份真诚,这可能是性格原因,我算是红大在职人员中为数不多的“三朝元老”,  相似文献   

10.
出于对斯塔尔夫人女性浪漫主义的赞赏,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中,用了近半篇幅评论推介这位“卢梭女弟子”的爱情经历、文艺探索和生存反抗.倾力将其塑造为反抗一切权威、追求诗意栖居的女性主义先锋和浪漫主义先驱。  相似文献   

11.
叶明 《阅读》2010,(12):10-11
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爆出了一个大冷门,一向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许多记者蜂拥而至。他们围着这位选手问得最多的是:你是凭着什么脱颖而出.一举夺冠的?这位日本马拉松选手淡淡一笑,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相似文献   

12.
李白妇女诗共描写了自由、悲怨、游乐、勇武四种类型的妇女,其性格与李白的性格是相对应的,它们补充和丰富了李白人格的基本内容;李白妇女诗的讽谕精神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的规讽、历史兴衰的感叹、苦闷人生的寄托三个方面,它们不仅使李白的妇女诗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还使李白的人格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宋人因李白诗中描写了妇女,便认为李白“其识污下”,这种说法纯属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3.
由于唐宋两代的典籍中,绵州只有“清廉乡”之称,而无“青莲乡”之记载,故谓李白以居地“青莲乡”为号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李白居住在绵州彰明县青莲乡的说法始于明代的杨慎,乃其个人之臆断。实际上,“青莲”是一个包含佛理的名词,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该词绝大多数都与表达佛教意义的内涵有关。熟悉佛教的李白,是感兴趣于“青莲”一词的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的。  相似文献   

14.
满怀“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政治理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是李白诗歌创作的心理契机。思想的复杂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使李白不能定位出人生价值的走向。李白困惑于明月式的向往和纵酒开愁的矛盾之中,在梦神与酒神对李白的交互感召之下,才在其心灵深处不断升腾着艺术创作的激情。这种对生命的困惑心态也决定了其诗歌创作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5.
何捷 《阅读》2023,(66):12-17
<正>《三国演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讲述了群雄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这三国中的“蜀”就是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中心就在今天的成都。成都又称“蓉城”“锦城”,是世界著名的美食之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有独特的美食、有趣的方言、遍地林立的茶馆和各色各样的土特产。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藏龙卧虎之地。汉赋四大家中,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成都人。大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都曾寓居这里,素有“天下诗人皆入蜀”的美称。  相似文献   

16.
汤华泉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15-20,84
古今不少学者在李白年谱和李白诗文笺注中给李白一些作品作了编年,特别是詹锳还撰写出了编年专著《李白诗文系年》,确定了李白在安徽写作的大部分诗文的时地。但是各家也都有一些疏漏,在时间、地点上颇有出入。本文在全面研读李白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李白在安徽所写诗文的时地重新进行了编定。  相似文献   

17.
再谈李白在鲁诗作中“沙丘”地名及寄家地郑修平相力收稿日期:1996—10—25本文作者:济宁市李白纪念馆副馆长272100一关于李白在诗中的“沙丘”、“沙丘城”这一地名的确切位置,多有异议。已故耿元瑞先生曾认定是鲁国的故都———曲阜的曾用名。他在《李...  相似文献   

18.
世人说到诗仙,一般都是指诗才长相清奇绝尘,飘逸若仙而言,而李白又正是天赋这样的诗才长相。据唐代孟启《本事诗·高逸》载:“李太白初至京师(实为第二次应诏入京),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亦有类似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陇道难”诗共计十六首。这十六首诗记述了杜甫从陇入蜀的一段行程,与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诗的从秦入蜀的行程有交叉之处,因而有可比点。对杜甫的“陇道难”组诗与李白的《蜀道难》诗进行比较,以期探究杜诗与李诗在心理背景、表现手法及风格特色诸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语文课上,一个同学飞速地背出了《静夜思》,老师就竖起大拇指夸奖道:“哇,我们班出了个小李白!”自然课上,一组同学成功地按要求完成了一个小实验,老师就夸张地赞扬道:“你们的研究能力令我吃惊!”一个同学毫不费力地做出了一道数学题,家长大为惊讶,把孩子称作“小华罗庚”。人们总是把过分的夸奖当作鼓励与欣赏。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样做无疑是弊大于利。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认识自己。不但要从肉体上认识自己,更要从精神上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制定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