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传统武术从原始人类生存需要的产生,到用于战争的军事武术,再到用于民间的表演、竞赛、健身武术的演进历程,这个演进历程就是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过程,是传统武术本身具有的导向性功能所作用的结果。最后文章指出: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成现在的健身性、娱乐性、竞赛性武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所作的导向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论武术本质的层次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提出“技击不是武术惟一的本质,武术的本质具有层次性”两个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首先将技击的内涵界定为:“表现或使用攻防格斗方法”,在确定武术概念外沿的前提下,论证了假设。研究认为:武术的本质具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层次,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是其一般本质,而技击本质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本质;在不同条件下,武术不同层面上的本质体现程度不同,对武术本质的认识,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进而还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武术本质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廓清长期以来关于武术技击的争议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技击神话、技击乌托邦、技击现实、技击辩护、技击伦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民国期间的两次“国考”到现代的央视体育频道“武林大会”的技击实践来看,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从而无法认识和承认自身;中国武术技击并非一味取巧,也有“什么都要练”的“泛和谐主义”;从文化三层次出发的武术文化分层来看,武术文化的核心从属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技击乃是武术技术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来界定与域外武技比较中的“我优他劣”并不合适;人们对技击欲望的无限追逐以及缺乏同步的德性训练,无法成为“有节制的人”,造成了对身体的损害;生存是武术的技击伦理,比试只是手段;囿于自身的想象,人们对待中国武术的技击观念难以超越自身所知,从而无法形“真正的自由意见”;当前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武术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给出一个武术的确凿定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技击与现代散打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发展要求产生的两种异同并存的实用武术技击形式,基本框架相同,技术也大致相同,但战术意识、训练方法及理论却有很大差别.对二者的特点、关系及其开展范围等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胎生于中华传统文化母体,中国武术文化的现代诠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墨家军事思想对中国武术技击影响主要表现为,全胜思想催生强技待敌的慎战理念,尚守理念造就守弱处雌的防御特色,战斗精神涵育以胆为先的武勇精神,制敌策略形成扬长避短的技术风格,谋略意识构建用奇重谋的尚变传统;墨家道德思想对中国武术道德精神的塑造表现为,非攻止战理念迁移为止杀劝和的武术手德,兼爱平等意识形成了和睦友爱的传统,尚义重利取向引领了武术技击实践,墨家任侠精神丰富了武侠精神内涵。以墨家思想透视中国武术,有益于加速中国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激发中国武术创新的生命力,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武术技击被多重沉积压附,通过剥离分析后得出技击的本质乃是一个体系完善的对人肢体以及心理上的时空性控制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技击被异化成多种模式,有影视模式、拳击模式、腿击模式、摔跤模式、推手模式、散打模式等。只有通过设计出使技击技巧、生活场景(工具)、科技(保护作用、器具制作)等诸多因素融和在一起的比赛模式,才能克服异化且达到传统技击的文化回归。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对武术的概念逐渐形成了较全面的认识,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也有了基本的认同。在现代竞技武术发展出现困境情况下,要借鉴传统武术技击内涵,吸收传统文化,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一个历史的论断""一个封闭的论断"等几个方面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这一大家坚持了多年的命题进行了理论的质疑.研究认为,技击作为武术的一个原点功能,随着武术的文化得以形成、嬗变与发展,它必将经历着一个同步的质变过程,中国的文化使得"技击"与"文化"、"生活"一起不断地演绎推向更深刻的、更模糊的方向上去.正是基于浓厚的东方文化,武术及其拳技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求-生存、好勇斗狠的暴力手段而存在,"技击之打"只能是中国武术这棵苍劲的千年古树的一个枝蔓.最后认为:中国武术是一个由简单不断走向复杂的过程,一个从"技击"走向"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主要缺失及改进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学和逻辑学方法,阐明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是武术成为独特文化的内在依据.而现代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忽略技击而空谈健身和修心的现象,不仅普遍让人们对武术产生了误解,而且使武术难以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针对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是:重拾武术的技击性,在教学中平衡武术的三个价值体系,并以回归武术的本质作为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从老子的《道德经》出发,阐明了老子是中国武学及武术散打和文化的缔造者;分析了《孙子兵法》对武术散打技击理念的影响。揭示了武术散打技击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姿势、拳法、步法对形意拳和拳击运动进行了简单分析,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提出“形意拳是中国化的拳击”这样一个“假设”,加以探讨。然后再找出形意拳从纯技击到融技击、表演、健身为一体变化过程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燕青拳的特征和价值。燕青拳具有功架端正、发力充足、动作敏捷、灵活多变、姿态优美的技术特征;燕青拳包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和为美"的美学价值;燕青拳的技击特性注重腰部和腿部动作,其健身价值重在强腿壮腰;燕青拳在传承中凝聚了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习练者的品格和修为,是了解历史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载体。为了更好地传承燕青拳,可以在保护、挖掘和继承其历史文化价值、健身价值、技击价值、教育价值的前提下,开发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内涵丰富。长期以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技击技术来理解。本文从武术文化系统的三个层次、武术所蕴含的一些文化和思想、武术在当代发展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武术的文化层面的一些认识,旨在提高人们对武术文化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武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与世界接轨后,武术的文化内涵逐渐剥离,一度被视同为体育.鉴于此,理论界争辩之声升级,有坚持将武术界定为体育范畴的,有将武术厘定为民族传统技击术的,有持广狭二分说的,统合争论焦点在于是以功能或以内涵来厘定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15.
摘要:散打是体现武术攻防技击用法的一项竞技对抗项目,攻防是散打项目的本质属性,也是指导散打训练的科学依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散打实战中的综合技击原则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综合技击”原则的技理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攻防格斗过程中,详细审查,明察对手招法之变化,才能在实战中应对自如,连而不断;2)畴策汪洋,虚实兼备。攻防过程中虚惊实取,讲究虚实结合策略的运用;3)理法势通,相机制人。综合技击原则的运用,以取得最好效果为前提,讲究最佳时机的选择,最短距离、最快速度和最有效方法的综合运用。散打实战中,想要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在掌握攻防技击原理的基础上,需要修炼知己知彼的功夫;在招法运用熟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特长技术的培养。通过对综合技击原则进行研究,探究散打实战中技击制胜的规律,探讨影响实战效果的关键因素,逐渐丰富和完善散打实战理论,为散打实战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技术文化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武术文化是以为发展依托,以技击技术为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发展原点,在“无争”的思想引导下向着具有艺术性的套路发展,成为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审美观念下对技击的改造性的记录和情感性的表达。中国武术的独特文化魅力是在“打练统一”的习练方式中进行体认与感知的,对武术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体悟与表达诉说着武术“和而不同”的繁荣景观。  相似文献   

17.
技击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击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已逐渐为人们所充分认识和肯定,这无疑是十分可喜的现象,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技击这门学科还有许多不成熟和不规范的地方,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通过分析技击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技击的基本概念,为建立技击科学体系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技击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而成的体育运动项目,技击性是它技术上最主要的特点,反映了武术本质属性。然而当今武术的技击价值日益减少,技击的作用也发生了改变。学校是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专门机构,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如何使武术枝击性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渗透,使武术在不丢失原有的本质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值得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对民间传统武术仍以“技击”为其核心功能价值的认识倾向,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访谈研究方法,从现代与传统武术创生的视角论证了“技击”已不是传统武术的优势功能且与当代社会对它的主流价值诉求不符的理论观点;进而根据功能价值与需要关系的理论,提出养生乃传统武术在当代应该彰显的价值,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析。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竞赛武技看中国武术技击体系缺位与失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中国武术技击体系与武术发展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从中西方竞赛武技比较入手,分析了中国武术技击体系存在的缺位与失衡问题。研究结果认为中国武术技击体系缺位是导致武术发展障碍的主要原因,两者出现失衡状态,并由此导致了对武术本质认识模糊、武术推广艰难、武术特色丧失、武术传承危机和武术的异化等问题。提出在注重基本功法的练习的同时,应强化武术的技击性、彰显武术的文化性、突出武术的娱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