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较之公正人际互动事件,不公正人际互动事件下个体倾向选用"表层演出"策略。员工对工作认同感、移情能力水平的差异是影响个体正向情绪表达分化为"表层演出"与"深层演出"差异的主要因素。工作信念坚定、对行为后果的考虑越多、中国文化认同水平越高的员工更倾向于抑制负性情绪表达。情绪劳动过程中工作自我和实际自我之间的对立关系和分隔关系显著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逐渐让位于服务行业,情绪劳动逐渐成为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第三种劳动。教师作为高情绪劳动者,教师的情绪劳动有利于构建积极的教学效能、营造动态的工作环境以及变革压迫性的情绪规则。辩证审视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与问题,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当前教师情绪劳动存在教育工作环境复杂导致高强度情绪消耗、学校组织关怀缺失造成情绪资源难以补偿、教师情绪素养不足影响教师情绪调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教师情绪劳动的优化策略,即"整合教育环境,建立科学减负体系""关注教师情绪,优化组织补偿机制""提高情绪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情绪劳动是一把"双刃剑"。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情绪劳动的负面影响,如由情绪劳动带来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但在随后的研究中,情绪劳动的积极影响得到关注,如情绪劳动可提高员工的经济收入、自我成就感的实现等。本研究利用1040名各类幼儿园教师样本,探究幼儿园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情绪劳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教师"很少"进行表层表现,"有时"或"经常"进行深层表现,几乎"总是"呈现自然表现;(2)表层表现和教师的付出、教学经验和家庭对工作的干扰有正相关系;(3)深层表现对情绪耗竭和低成就感均有抑制作用,而自然表现则对低成就感和去个人化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与传统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但与学前教育工作在情绪劳动的特殊性方面密切相关,契合国际上重建幼儿教育专业的概念运动。可见,拥有专业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提高教师社会身份之关键,同时对完善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研制具有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试论教师情绪的专业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师专业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情绪专业社会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专业社会化的情绪严重阻碍教师专业社会化,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与行为产生偏差。教师努力提升专业情绪智力与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实施教师情绪专业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情绪管理的现状,探究引发教师情绪的原因及情绪管理的方法,旨在说明教师的情绪管理在教学活动和人际互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学校教师若要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不但需要努力提升专业技能,而且更需要关注自身的情绪管理。  相似文献   

6.
负性情绪是影响英语和谐课堂建设的重要因素,情绪疏导能从心理层面推动英语和谐课堂的建设。教师情绪的自我疏导是前提;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巧妙的疏导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感染性疏导是重要载体;情绪个案的定向疏导则是构建英语和谐课堂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了解高校教师在教学师生互动中的情绪劳动及其影响因素对高校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框架,对高校教师教学中的情绪劳动进行深入事件访谈并进行事件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并不明确,更多要求来自教师自我的角色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表现积极情绪,还要表现消极情绪,并且情绪劳动策略随着教师的不同状态和师生互动场景而发生动态转换。影响情绪劳动策略改变的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等三类,师生互动在这三类影响因素和情绪劳动策略间起到调节作用。高校作为教师的组织资源系统,应该增强其组织支持作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设置合理的工作要求,同时重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培养教师情绪能力化,教师自身也应化被动为主动,把情绪与教学相融合,进而有效促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特殊教育教师的离职问题是困扰特殊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探讨特殊教育教师情绪智力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以及情绪劳动和情绪耗竭在其间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406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情绪智力对特殊教育教师离职倾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情绪劳动是情绪智力与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变量;情绪耗竭是情绪智力与特殊教育教师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变量;情绪劳动和情绪耗竭在情绪智力与特殊教育教师离职倾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鉴于此,建立以“情感氛围”为导向的交流模式,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智力;重塑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表达,加强对情绪劳动扮演的规范管理;厚积情感能量资源供给,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耗竭。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学视域中,情绪不仅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建构。社会学对情绪的解读超越了情绪智力的限制,更加质朴地重构了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借助反身性、主体间性等概念,社会学阐明了情绪与自我的关系以及情绪理解的发生机制;此外,社会学对情绪劳动、情绪法则的分析还揭示了权力关系对情绪施加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0.
教师作为高情绪劳动者,其情绪劳动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采用实证探究的方式,基于对11位新手教师访谈实录的分析,探寻新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情绪劳动的方式及情绪失调原因。研究发现,将新手教师情绪劳动纳入充满“对话、协作”的人际和谐共促关系的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循环式系统”补充新手教师情绪资源的消耗,能促使他们面对真实自我,积极投身集体,赢得组织认同,获得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教学反思原本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能否有效地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负担",其自我发展动力几乎枯竭,即缺少问题的发现、缺少情感的体验、缺少细节的关注与缺少思想的碰撞。改变教师自我发展动力枯竭的状况,为教师发展注入动力,首先需要深刻领悟支持教师自我发展的反思所具备的主动性、细节性、对话性和生长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其次是真正实现关于教育教学、自身价值、职业角色和行为模式四个方面的观念重构。  相似文献   

12.
当前,很多教师的生存状态是倦怠的、被动的和疏离的.倦怠的生存表现为对工作情感耗竭,对学生冷漠迁怒,对自己消极评价;被动的生存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事务工作中和自我发展中的被动;疏离的生存表现为与教学过程的疏离、与学生的疏离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透视异化的教师生存状态,对于教师回归生存之本真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e inclusion debate is no longer concerned merely with the extent to which mainstream schools are able to accommodate all children regardless of need but increasingly focuses on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range of their needs. In spite of ou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children learn and of how their emotional and social realities can be used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that is relevant to the needs of all, 'difficult' children continue to be seen by many as impeding their teachers' pedagogical effectiveness and as damaging the educational chances of others. In this article, Gerda Hanko, an education consultant and staff development tutor who has substanti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training, offers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ich, by deepening teachers' insight into emotional and social factors in children's learning, have been shown to supersede the need to exclude the disaffected — as already suggested in the Elton Report. Gerda Hanko's own publications, initially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a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ssociateship when she was Head of Education at a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 promote collaborativ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es among staff — ideas that she takes forwar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认同是新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专业认同包括"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两个层面,其中的"情感认同"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情感认同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教师情感认同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清醒地理解教师成长的复杂性,也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教师教育,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本理念与高校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管理效益。因此,应营造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通过运用激励手段,从改变教师的精神状态入手,改善教师的情感体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积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教师培养模式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必须建立在教师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成长大致要经历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阶段,并呈现出如下规律性特点:教师的献身精神源于创造性劳动中获得的愉悦与满足;从摹仿他人走向自觉地研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勇于创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直接动机和共同特征。教师培养模式一体化,是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对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进行的整体规划,力求各阶段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内在一体。其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体化、培养过程一体化和师资配置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Affectively oriented (AO) individuals are people who are aware of their emotional states, value that information, and use it to guide social interaction. Although this concept sounds similar to others related to self‐awareness, emotionality, and pattern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the process is both conceptually and empirically unique.

Study One compared individuals on AO and several measures which share underlying dimensions: affect intensity, self‐consciousness, extroversion, neuroticism, monitoring vs. blunting behavior style, and beliefs about romance. Affective orientation was moderately related to affect intensity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nd exhibited small correlations with monitoring of information‐seeking, extroversion, and idealism of romantic beliefs. Study Two assessed the stability of AO responses. Across a 4‐week time period AO remained highly consistent and thus did not appear to be a function of feelings at the time.  相似文献   

18.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是学校与社区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的互动也是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学校与社区互动有其价值所在,主要表现在:农村社区资源使学校课程资源得以丰富;培养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9.
潘涌 《教育学报》2003,(4):24-27
该文在反思语文应试教育弊病的基础上 ,分析了语文新课标对培养现代人格的高度关注 ,包括怡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优化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锻造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此基础上强调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提升和职业角色的转换 ,以真正达成新课程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