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学史的书写有较长的历史,但对之系统关注的时间却不长。文学史的书写离不开文学史观的指导,有意识地运用某种史观指导文学史编写是其发展成熟的表现。我国古代文学史观的特殊性导致了长期内文学史成为历史书写的附属品,其循环论的特征也不利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界更多从差异性的角度关注香港的新文学史撰写,忽略了其对内地新文学史撰写传统的借鉴.内地文学以情感为主,通过情感基调、文字艺术对作家作品进行评价的品评方式和传统史学"以人为中心"的撰史理念对香港新文学史的撰写形成较大影响.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为李辉英、曹聚仁等撰史者提供了理念、体例等层面借鉴的范本.作为教科书的文学史书写在规塑意识形态、激发民族认同、体现国家意志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香港的新文学史书写亦有相似性.尽管香港的新文学史书写在治史理念等方面与内地有所不同,但诸多共性的呈现展现出其受内地撰史传统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3.
武侠小说与文学史的结合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历经多种叙述模式的演变,充分反映了文学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武侠小说的文学史叙述模式大致有“史料考证”、“平民文学”、“旧派小说”、“雅俗互动”辱叙述模式,这些叙述模式的历史演变表现了“文学革命”的“态度的非同一性”和“文学史t写”的历史继承性。胡适、鲁迅与周作人的观点的非同一性表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学史重写”的不断变迁体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文学史写作实践中存在着“超稳定结构”。这种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书写实践之间的偏离,形成了文学史学的矛盾规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伟大也要有人懂”的小说,《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已得到不同时代的文学史著作的书写。以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文学史为例,从编写体例、文本解读、价值判断等方面分析比较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就新时代文学史撰写提出自己的思考。文学史撰写既要反映学界最新成果,又要重视细致的文本解读,同时还要关注接受者的接受情况,使其“既要尽可能地还原文学现场,也要回到当下”。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是史论者与史实之间的双向对话过程,文学史重写背后是学者在遵循自身学术修养、胆识、眼光等个体价值标准基础上对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 本文旨在从独立知识谱系的现当代文学学科出发,论述不同文学史书写过程中史料如何在从"如何再现真实的历史"到"历史是如何建构出来的"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做到"论从史出",让文学( 史) 回到文学( 史) 自身. 每代学人应在文学史重构中敬畏史料,尊重历史史实,客观运用史料,恪守学识修养为基础的价值准则,构建接近历史本真、符合个人风格的文学史叙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汉字中与妇女性别相关的后、好、男、女、夫、妇等文字入手,论证了中文汉字在造字和训释过程中,男尊女卑观念所造成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论证了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妇女在汉语言文字中被咀嚼成贱和内的身份和角色;论证了中国封建文学史书写对古代闺阁文学的歧视和排斥;论证了晚清末年秋瑾的出现,以其历代才女所罕见的豪放雄健的诗词,宣告了一部中国传统女子文学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在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中,尽管写作态势总体趋于一致的原则,但以陈染式的写作为最决绝、叛逆,引发的争议也最多。本文将其作为一个视点从女性写作的本意、躯体写作的本质及时代文化境遇剖析此种写作选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又从躯体写作带来的双重意义:生命体认,话语建立。肯定她们以特殊的观察点、书写方式在女性文学史上作出的贡献。从而为她们正名。  相似文献   

8.
孟悦的《〈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一文从大众文化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革命文学经典的局限性,寻找文本在新文化、通俗文化、政治文化等不同文化之间经历的话语摩擦、对峙、冲突与碰撞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研究方法对于研读十七年文学以及文学史中关于"经典"文本书写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蔡文姬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五言《悲愤诗》以被掳女性的独特视角观察世界,真实地道出妇女在战乱中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书写自己亲历的战争带给女性的灵与肉的双重创伤,深情地倾诉了在“忠孝”与“慈爱”的抉择中催人泪下的反常态母爱,真切地吐露了封建社会中再嫁女子的忧虑与自卑,为女性群体留下了女性自我书写的留有体温的内心挣扎与抗争.  相似文献   

10.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碧华的小说是香港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现象。李碧华的小说有着骨子里的中国古典情结,同时通过现代性的视角与表现手法创造出和谐的交响。香港的独特历史身份赋予李碧华小说古典性与现代性的文化底色,古典的因素与现代的因素在文本中相互交融。李碧华的爱情书写富于古典情结与现代视角,而其呈现方式有着现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都体现着文学史本体观。从文学史角度看,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入史率极高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入史率可以作为测定其经典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文学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当代文学家及媒体对经典应作严肃、正确的阐释和积极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文学史写作能够反映出文学研究的总体轮廓.拟以语言诗为例,对比《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和《剑桥美国文学史》的不同写作方式,旨在说明美国学界文学史写作审美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学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它关乎如何认识民族文学成熟独立的历史起点,也是文学史家把握文学自觉的多元动态进程、进行历史分期的理论基础。近30年来,围绕这一"鲁迅问题"的论争,这一命题则始终被视为只有单一内涵的"文学史问题"。因此,论争陷入了"各种观点自圆其说,不同观点相互对立"的僵局。要打破目前的学术僵局,让看似各自对立的不同观点,"各居其位,各是其是",必须转换学术思路:首先,从"文学史"回到"文学史哲学",在全面把握先秦以来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前提假设"所蕴含的复杂内涵作一番学理反思和逻辑洗炼,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参照系;然后,再由"文学史哲学"回到"文学史",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做出准确界定,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西方文化互相撞击影响的产物,它记载着我们民族大觉醒、社会大变动的足迹,对中国文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学史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段辉煌历程的研究,也始终伴随着文学史的发展而发展.迄今专家的著述已浩如烟海,不少人已臻自家之言.我们这里仅就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并具特色的七部文学史作一粗线条比较,以期对初涉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同志有所裨益.我们选出王瑶先生的《新文学史稿》、刘绶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唐弢、严家炎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林志浩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四位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编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简略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的叙述原则是历史事实的外在性和客观性与历史理解的内在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并体现出特定的文学修辞性和意识形态性;文学史的主要叙述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史的叙述方法要努力贯彻主体性、关联性和审美性的原则。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写作可以采用以文学自身审美风貌的转移为基本依据、兼顾政治兴衰与朝代更替的历史分期方法,及以历史演进为时间线索、以文体演变为空间场景来展开文学作品审美阐释的写作体例。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往往以某种史观为主导,选择和汰除历史对象,建构出清晰流畅的文学史叙事。但是,这种当代文学史的客观、真实、可信品质日益受到怀疑。编年史体例不凸显史学主体在历史编纂中的宰制作用,不损害历史本体的客观性和丰富性,比较接近历史的原初状态,可以重建人们对历史的信任,因而在世纪之交成为一种应运而兴的文学史范型。同时,编年史体例注重辑录史料,推进了当代文学的史料学,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年轻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但是,传统的编年史琐碎散乱,缺乏历史叙事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吸纳众长,重建现代版的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范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文学在教学内容上相对比较稳定,传统上各大院校一般都以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配套的通用教材(以下简称游本《文学史》和朱本《作品选》)。这是解放后编写的几种较流行的颇具权威性的古代文学教材之一。有人认为,游本《文学史》是自林传甲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出版的为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本《中国文学史》,也就是我国第一部自编的文学史之后,迄今为止第三代文学史的代表作之一。其特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纲领,是“思想理论型的”、意识形态化了的文学史 。尽管有…  相似文献   

19.
范伯群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在2000年和2007年分别出版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两部文学史著作。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一方面在编写体例、观点论述和文学现象的成因上均加强了史识整合,论述更加严谨和清晰;另一方面在作品细读、资料征引和图像配备上显得更加完备和细致,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度和感性色彩。这一所谓的通俗文学研究"二期工程"显示了在通俗文学研究上走向纵深、精益求精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建构通俗文学与新文学"比翼双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着一个叙事的纬度,其中包括再现和表达两个层面。在具体的修撰行为中,二者同时运作并交互影响。由于对客观性的追求,过去对文学史写作的研究忽视了富于文学性和修辞性的表达层面。通过对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这一个案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文学性与修辞性在文学史修撰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们存在的方式。也正是由于表达层面的存在,使得对文学史写作的意识形态分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