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鲁迅到赵树理,启蒙主义有明显的继承也有明显的转换;从“国民”向“农民”,从“劣根性”向“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一转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童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诤隋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启蒙主义经历了从“政治启蒙”到“文化启蒙”再到“诗意启蒙”的流变。启蒙的指向逐渐由外而内(即由“政治层”、“制度层”逐渐转向“精神层”、“文学层”)并最终指向启蒙本身,启蒙的姿态逐渐由贵族式、霸权式转向平民式、对话式。  相似文献   

6.
《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一书 ,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教授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论文的一个结集 ,共收录大小文章 3 9篇 ,新近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文章以“解读思想”、“近代和当代文化走向”、“‘五四’的意义与价值”、“学术随笔”、“历史观与史料学”、“综述与书评”为子目 ,分为六个版块。大致说来 ,“近代和当代文化走向”、“‘五四’的意义与价值”、“综述与书评”子目下的大部分文章 ,可以归类为专题实证研究性学术论文。“解读思想”和“历史观与史料学”子目下的文章 ,可以归类为历史理论研究的论文。“学术随笔…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人迫切寻找重返“五四”启蒙精神传统的路径,渴望重新踏上寻找自我、建构合理现代人性的现代化征途。而新时期文学无疑是“五四”启蒙文学以来又一次启蒙高潮,这种启蒙精神,一方面继续高扬“反封建”的大旗,另一方面,关注当代人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中,关于“启蒙”和“救亡”,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前期,启蒙居主导地位,“五四”后期,救亡上升为主导,于是“救亡挤掉了启蒙”,从而使“五四”开创的启蒙运动出现了“断裂”,“五四”以来的文化和文学,自然也就成为白茫茫的一片历史空白。这倒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救亡没有挤掉启蒙  相似文献   

9.
李平 《当代电大》2004,(7):32-34
44)“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5)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6)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0.
魏禧是生活于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家。文章通过分析他的“求士爱民”的治国之道、以“郡县为经,而纬以封建”的国家政体思想、“阉宦之当革”的整顿阉宦思想,发现其政治思想中包含有一定的民主因素,具有近代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的主题     
什么是五四的主题,什么是五四的精神实质?有人提出是“救亡、启蒙”。在“救亡”与“启蒙”二者的关系上,有人提出“救亡压倒启蒙”,还有人提出“救亡、启蒙谁也不能压倒谁,两者都很重要”。我认为,用救亡和启蒙两个词来概括五四的主题显然不够准确,不够科学。科学的提法应是五四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13.
张琴 《语文知识》2010,(3):24-27
王安忆的近作《启蒙时代》是当代长篇小说“文革叙事”的一个独特范本。它以“成长叙事”切入对“文革”历史的想像与重构,通过书写“文革”背景下一代少年成长中的身体启蒙、生活启蒙和思想启蒙,进而对“革命”的异化、非理性作出了诗意的反思,张扬了一种回归理性与真实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杨舒娜 《成才之路》2021,(15):22-23
少先队不仅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而且担当着少年儿童“思想政治启蒙”的育人重任。文章从学习“章程”规范仪式为“红孩子”打好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打好“红色”底色、时事教育增强“接班人、主人翁”意识三方面,对如何精心组织少先队活动、有效开展政治启蒙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一、中段习作教学的思考 中年级把作文称为习作,三年级是作文启蒙阶段。须主要采取“放胆文”的形式,把文章“写开”、“写顺”。从三年级第二学期起,就指导学生围绕中心,用逻辑思维去选择和组织生活中那些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7.
感情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周易》说“修辞立其诚”(“修辞”是指讲话和写文章;“诚”是指说写者在讲话和文章中表露的真情实感),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些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8.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在江西省南昌市隆重举行,福安市实验小学陈智文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及“最佳教学手段应用奖”。《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他携着我们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感受着《月光启蒙》,建构了“整体感知、强化实践、自然生成”的和谐课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是理解《启蒙辩证法》的视角之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利用“主奴辩证法”重构了启蒙的辩证法,将启蒙的源头追溯至西方神话.神话已经孕育了启蒙,但启蒙的精神本质是一种权力意识和控制意识.启蒙的世界意味着普遍权力的总体控制,意味着劳动异化和恐惧的彻底化,这使得启蒙重新蜕变为神话,陷入了新的野蛮主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启蒙的目的在于重构积极的启蒙概念,重启启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李平 《当代电大》2004,(1):19-20,23
第三编 1 977—1 985年的中国文学11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4 4 )“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 5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 6 )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12 心灵的伤痕4 7)《伤痕》与“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