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的方法对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意识、方法、策略、能力和效果不容乐观。针对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习惯,普及Web2.0知识,强化Web2.0在非正式学习的应用,提升自我监控、协作交流及知识管理的水平与能力,优化学习文化、氛围、资源等外部条件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Web2.0环境下,各种社会化网络应用实践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各种社会化学习形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环境。技术支持的非正式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大学生可以在web2.0环境中寻找学习导师,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在线实践社区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我们要加深了解非正式学习的价值,明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联系,创造多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探索新技术并引领学生使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张莉琴  万春晖 《考试周刊》2014,(28):117-118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微博是基于web2.0的最新技术应用形式,是非正式学习活动开展的有效工具。本文分析微博系统的特点,以微博系统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探讨基于微博的非正式学习活动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的个人学习环境在社会化学习理念和Web2.0新信息环境下越来越向复合型和多元化发展。面对终身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挑战,研究生学习者只有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学习场所、资源和工具,重构个人学习环境,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文章为此提供了研究生个人学习环境重构的原则、方法、工具和例证。  相似文献   

5.
个体掌握的知识中大部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习得的隐性知识,研究非正式学习中隐性知识的建构对促进个体的非正式学习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意义。提出了如何在Web2.0的环境下构建非正式学习的平台促进隐性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在课程学习质量、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独立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不足。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责任感、学习愿望等特征,比较适合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自我学习特点。可通过教学过程中渗透自我导向学习思想、了解自我导向学习程序、为自我导向学习创造支持条件和环境、培养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等途径,鼓励和引导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开展有效的自我导向学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大学生群体的非正式学习现状入手,针对Web2.0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问题,结合三维虚拟环境的特点与非正式学习的要求,提出了基于三维虚拟环境的非正式学习模式,根据该模式给出了在三维虚拟环境中开展非正式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大学生群体的非正式学习现状入手,针对Web2.0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问题,结合三维虚拟环境的特点与非正式学习的要求,提出了基于三维虚拟环境的非正式学习模式,根据该模式给出了在三维虚拟环境中开展非正式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并成为成人学习的理想学习样式.近年来,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扩招引发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研究生培养质量令人担忧,从而揭示出研究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应然性.基于研究生自身素养和学习特点,本文探究了研究生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并成为成人学习的理想学习样式。近年来,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扩招引发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研究生培养质量令人担忧,从而揭示出研究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应然性。基于研究生自身素养和学习特点,本文探究了研究生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Web2.0的到来将引领学习者去适应一种新的学习主流方式——非正式学习,一时间,依赖先进的网络技术来构建网络非正式学习网络环境就成了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在归纳总结多种非正式学习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定义,进一步对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做了概括,对其有效性做了分析,在相应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stitutionally powered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iPLEs). The concept of the iPLE can be seen as a way universities can incorporate learner-centred approach into the architecture of their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ose that there are other ways to learn complementary to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such as using distributed Web 2.0 tools from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PLEs). With that aim in mind,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with two different iPLE configurations, analyses how they modify the learning–teaching process, and reports their perceived usefulness from the students' point of view. These two case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by a research group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a Spanish university in 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courses. As reported by other case studi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students use the environment basically in the academic context and this usage is conceived as another time and effort requiring task. This fact can be observed in the low level iPLEs customization. The overall conclusions we can extract are, on the one hand, that the new environment to integrate informal and formal learning should be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o the student's needs and preferenc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at academic tools might someday become personal tools.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Learn@Work” App, which emerged from a study of informal learning among five employees at different companies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trategy for the design of mobile learning support tools that would enhance 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The App was developed by creating a platform to support informal learning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wo sets of issues that emerged in the study: (a) affordances of contemporary Web 2.0 tools identified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by explora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mobile technology uses, and (b) informal learning activities of the participants that emerged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work. Consideration of these issues l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n effective App for informal learning should include functionalities such a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podcasting, Web-searching and microblogging, all of which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MobLearn@Work” Ap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pp in these five cases over a six-month period yielded a further set of design recommendations, which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学习的开展是推进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网络学习绩效水平取决于个性化学习水平的培养和引导。通过介绍与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环境的相关概念和分类,分析了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内涵、特点以及作用。从Web的发展历程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支架类型的角度,提出了三种网络学习模式———基于Web 1.0、Web 2.0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基于Web 3.0环境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并对三种模式构建的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一切适合的条件进行的具有明确目的指向,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活动.基于Web2.0的社会性软件,具有个性化、主体性、社会性、多样性等特征,它的推出及在教育、工作、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最普遍方式.根据社会性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对学习的影响,可将非正式学习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在线交谈、个人信息检索、个人知识管理、协作学习和生成学习等类型.应用社会性软件,学习者不仅可以快速从网络获取信息,而且可以对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和处理,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同时能够实现与其它学习者的交流和信息分享,促进信息向知识的转化,促进虚拟"实践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非正式学习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基于对部分网络用户的调查分析,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并提出网络非正式学习的必要性;根据长尾理论的几个根本性条件如生产工具普及、降低成本、连接供给与需求来分析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社会性软件成为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有效支持,虚拟学习社区成为人们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微博,作为Web2.0时代社会性软件的代表之一,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值得我们探讨。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高校微博群展开研究,通过量化微群成员间的交互关系,分析大学生在微博群这一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人际网络的结构和特征,考察成员间的交互情况。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虚拟学习社区整体结构松散,凝聚力差;(2)社区整体交互模式呈现网状结构;(3)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Web2.0的概念和核心理念,提出基于Web2.0环境下的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模型,基于Web2.0的虚拟学习社区的系统模型,对探寻将Web2.0技术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使虚拟学习社区真正成为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