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忠恕之道"思想真谛,阐明了缺失"忠恕之道"的"狼性"市场经济丛林法则将走向极端的思想观点,并力求探究"忠恕之道"与"狼性"市场经济的融合,从而实现让企业由内而外焕发"狼性"。  相似文献   

2.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表现的是自己的要求与对他人的态度,文章就探讨“忠恕之道”对他人“平等”、“宽恕”、“责任”的态度在行政伦理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论语》中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本质是以"亲亲"为基础的"爱人"。以此内涵为外延,又有"礼"和"忠恕之道"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这体现了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层次性和统一性,亦为人们成仁提供了理性认识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儒家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关系团结和睦、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等丰富的内涵.儒家和谐思想虽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有着若干重大原则区别,但其中崇尚和谐统一的追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国家关系观以及"忠恕之道"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由于对传统"公民"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原因,大多数人对于"公民"的含义还存在着不少模糊的认识,很少能够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词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对于自身政治角色的定位以及权利意识的把握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重新明确现代"公民"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重点从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公民的真正含义,以提高我国公民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分析,从礼乐社会、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等级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善",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性,就必须研究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在统一性。公民社会的现代性价值蕴涵,使之成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然的价值目标被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耦合,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宗教家、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多次主张宗教亦哲学,在宗教和哲学之间走一条融通之路,他以道为超越本体,抓住道的"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特性,构成其机体主义哲学根本。在此道的精神指引下,道家之"道"的内涵表现为道体、道用、道相、道征融为一体。道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展现出道宗、道根、道一、道型、道无、道极的特征。道家之道"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在"贵无"的同时并不"贱有",也就是说,此道用无穷。从本体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看道之性相或道之属性与含德,即为道相,分为两类,一为天然性相,一为人为性相。道征指的是高明圣德的当下呈现。圣人代表了超脱解放的精神和救人救世的精神,使自然"无"为之道和人"有"为之道融会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12.
人民利益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想真正使之得以体现,必须深刻理解其全面性。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满足只是体现"人民利益"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应该在关注经济的同时重视民主和法治的建设,特别是建立一个维护权利和体现平等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3.
李倍雷 《美育学刊》2020,11(1):30-38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二十六史·艺术列传"的脉络路径与文化逻辑,"艺术"是人类最高技术的展示与运用,是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直接相连的技术。所以"艺术列传"中那些掌握最高技术的人几乎是通《易》之人,甚至有的是通"五经"之人,而"艺术列传"本身就被纳入"二十六史"正史中,"艺术"交织于经与史之中。故此,我们认为"立艺之道"必然就是"曰经与史"。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使得很多即将毕业和就业的大学生们非常惶惑。社会不仅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大学生的品德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学生们提高自身修养。古代圣贤在修身养性之道方面的思想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从《大学》中提炼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曲中求道的修身养性之道,希望能对即将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卢亚明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6):107-109,119
海德格尔从"存在"思入"诗"并不是偶然突兀的,而是经历了一番沉思之漫游的结果.海氏对诗歌的思考也留下了这条漫游的痕迹,这使他在不同时期对诗歌作出了不同的界说:诗是存在者之无蔽的道说;诗是真理之创建;诗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诗是道说神圣的歌唱;诗是对诸神的命名;诗是持存之创建.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先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称之为"大学之道",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沿用先秦"大学之道"的概念,阐述了他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思想.笔者在研究"大学之道"源与流的基础上认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与确立价值观时,应该结合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孔子之"道"有万千,在言道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前后抵牾之处.但这并不说明孔子之道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缺乏可行性.《论语》之所以存在言道的矛盾,在于孔子"道"的多重内涵.孔子之"道"由三部分组成——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他们的标准和要求都各有不同.此三道是孔子改变春秋乱象的途径,探求孔子的"道",亦是挖掘孔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事物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与其环境交互作用以致中和的过程。当前教育却是一种位育失当的教育,过多的追求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适应性"教育也由此而产生。"适应性"教育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其局限性亦很明显,主要原因便是教育不能准确定位自身位置,并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为此,我们认为,在实施教育之前应准确把握当今人与社会的复杂性,并在个体自明的基础上引导其社会化,最终使个体能够"安所遂生",实现生命的自由,如此便是教育的"位育"之道。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构成要素,公民社会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制约国家权力,推进民主政治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制度供给不足、公民意识薄弱、社会组织自身弱小等诸多问题。建构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均衡关系,促进公民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提高制度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公民素质教育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学校公民素质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对公民素质教育的认识,探究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推行模式;强化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联动效应,增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体验度;建立健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估系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保证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