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校园是向青少年学生传播文化的最佳场所,舞龙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舞龙文化从属于传统文化,其传播和发展,在校园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在青少年中弘扬舞龙文化,也能更好地传承其独特的文化和教育价值。本文主要分析舞龙文化在我国校园中的传播和发展,以期推动舞龙文化运动在校园中的开展,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精髓,而龙文化是我国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内容丰富,底蕴浓厚.舞龙运动作为龙文化传播的物资载体,文章通过建议城市大力开展舞龙运动,弘扬龙文化,把龙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将龙文化和现代文明合理的交融,来增强城市文化的特色,提升城市文化的竞争力,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这对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刍议龙文化与舞龙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文化和舞龙运动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通过对龙文化和舞龙活动的文化解析,为现代舞龙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薛浩 《湖北体育科技》2014,(11):996-998
以地域文化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龙狮起源、地域性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和解读,追朔地域性龙狮的特定文化渊源,通过不同乡土理念与地域民俗的分析,导出不同地域龙狮运动特点与文化主题,并依托于地域文化主题串编舞龙舞狮套路,形成各地域性的主题龙狮文化。从地域文化特点与龙狮运动的文化形成出发,结合龙狮的主题文化特点,衍生出舞龙舞狮文化的基本特征,其舞龙舞狮文化特征表现为:舞龙舞狮文化的民族性,舞龙舞狮文化的民间性,舞龙舞狮文化的丰富性,舞龙舞狮文化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中西方对龙的理解与多种释叉,阐释了中国舞龙运动的文化积淀与凝聚、健身观,提出了舞龙运动从衍生到传承是龙图腾、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再现论断.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从岭南文化特色的角度对广东舞龙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广东舞龙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具有开放与创新、保守而尊重传统、勇敢与强悍、浓厚的商业气息等文化特征,在此背景下铸就了广东舞龙形式多样、原生态、运动形式粗犷、商业意识浓厚等特点。广东舞龙运动的发展也成为岭南文化的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从龙图腾的产生到舞龙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初步阐述,进而从艺术"龙"的组成结构、舞龙套路的多变风格以及鼓乐伴奏的乡土人情三方面对舞龙的表演进行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民族文化价值,探究舞龙所承载的龙文化特色。研究结果表明:多样性的舞龙表演是不同地域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的反映,展现了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8.
孙建  管月泉  陈欣 《体育世界》2013,(10):47-4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传统舞龙的起源、古籍和种类进行了梳理;竞技化、非遗化、高校化、产业化是舞龙运动的现代发展趋势;最后得出,传统舞龙运动承担着传统哲学理念、技艺和文化传承功能,并逐步成为传统舞龙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研究我国篮球文化记忆构建与传承。篮球文化记忆构建基于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字、图像、建筑、仪式等记忆载体实现构建,在多元文化影响下,资本的高度介入使我国篮球文化记忆产生断裂。传承策略:凝练篮球文化符号,稳定文化记忆承载方式;系统构建篮球仪式,“活化”篮球文化记忆;强化篮球仪式行为治理,增强社会认同;创新篮球文化传播形式,构建多彩篮球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0.
张丹  薛浩 《体育世界》2010,(6):9-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舞狮运动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现代文化价值进行分析,从而针对舞龙舞狮运动的未来发展逐渐由自发性转向规范化;娱乐性转向竞技化;民族性转向国际化的道路征程。  相似文献   

11.
舞龙舞狮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开展龙狮运动这门课程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传承意义,同时也是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学生就业途径、提高民族团结协作精神的内在要求,更是舞龙舞狮运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拟从高校开设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价值入手,分析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意义,并结合目前普通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作综合分析,进一步探讨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为舞龙舞狮运动在更多高校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科学》2019,(4):68-72
由龙文化演变而来的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如何让龙文化及其运动走出国门,更好地融入世界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发生学和逻辑分析法对共同体视域下舞龙运动的传承困境和理应进路进行研究。研究认为:1.传统舞龙的想象共同体日趋式微,具体表现为由古代祭祀、求雨的神圣性向现代的世俗性之间发生了断裂,舞龙器械形制发生了断裂,参与人群由大众化向精英化转变;2舞龙传承的理应进路是从想象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变,其具体路径应为,濡化内生于舞龙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教育依存模式,在制度性保障方面应将传承人的申请舞龙运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互联网+"新的传播渠道弘扬传统舞龙文化。  相似文献   

13.
舞龙舞狮运动作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从民俗化,民间化走向现代化,规范化,自1995年成立国际龙狮总会及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以来,舞龙舞狮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类似舞龙舞狮这样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体育运动在民众认知度,媒体推广度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毋庸置疑,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在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等方面承载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与媒介的有效融合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舞龙舞狮运动为例,结合媒介文化方面的相关理论,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特征,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媒介推广等方面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与媒介文化融合的意义,可行性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阐述中国舞龙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分析舞龙文化是中国的重要传统文化元素,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得到广泛传播。大多数学校通过组织舞龙活动,反馈积极,但也存在学校因缺乏专业指导而影响活动质量等现状,尝试提出我们应加强研究和推广舞龙文化,提高教师素质等策略,确保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地调查等方法,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为背景,对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舞龙文化的起源、流变与传承过程中制约因素分析研究。就布朗族舞龙文化活动的体育特质传承开发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为推动施甸县布朗族舞龙习俗与民族体育发展相结合寻找更好的切入点,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变迁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武术文化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2000年以来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有关武术文化传承方面的论文进行梳理,以武术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武术文化传承保护、武术教育传承等研究视角为框架,就社会变迁的影响与武术文化的主动适应、"非遗"保护机制与策略、传承人与传承内容、师徒制与师生关系的比较、教育传承机制与路径选择等主题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于此,从理论与现实需求的层面对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武术文化与异质文化融合发展、武术文化与时代需求契合、武术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是中国舞龙之乡,三林地区舞龙运动具有文化性、普及性、健身性、健心性及社会性等特征;三林舞龙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舞龙运动人才、扩大区域知名度、拉动地方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与功效.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分析晋商文化对山西形意拳文化传承与制度构建的影响,结果认为:晋商文化是形意拳发展、创新的母体文化,经晋商文化诠释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成了形意拳传承与管理的文化底蕴,晋商文化的商业性、创新性、本土性等促进了形意拳传承的制度建设.这些研究对现代形意拳的传承与开发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传统身体文化在现代社会遭遇双重处境:文化殖民及文化革命导致传统断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发传统重回。在此双重处境下,传统身体文化面临双重问题:一、舞龙、龙舟、抢花炮等传统身体文化源于祭祀,即有民间信仰根源,这与宗教祛魅之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均有冲突;二、民俗本真性的要求与时代发展相冲突。本文认为:承认传统身体文化的民间信仰根源,既有利于社会和谐,又可使祭祀身体文化摆脱灵肉二元之尴尬;要保证本真性,一要尊重遗产地意愿,既不可强制其移风易俗,又不可强制其保持传统;二要放弃对原生态的猎奇心态;三要把握舞龙"人丁兴旺"等具体吁求背后的核心价值,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而以现代价值代之。  相似文献   

20.
作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崇敬龙,以龙为图腾,龙文化成为华夏民族体育文化的一大特色。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气势恢弘磅礴,雄浑豪壮,广泛流传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舞龙就成为了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力量。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舞龙运动的起源与其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