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永祥 《江苏教育》2015,(10):19-23
自夸美纽斯于17世纪30年代出版《大教学论》并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统治教育领域数百年;19世纪,赫尔巴特继承了夸美纽斯的教育理念,"赫尔巴特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几代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实践。20世纪,杜威基于对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思考,提出儿童中心论,执着地探索"现代教育";自此,学生中心教学模式便盛极一时。其实,教师中心教学模式与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各有利弊;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与学生是课堂场域同样重要的主体,唯有践行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方能让教育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2.
传统上,研究者们一直将赫尔巴特当作“教师中心论”、将杜威作为“儿童中心论”的对立双方来比较,而忽视了两人师生观的共性特点:不同程度地重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肯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尊重和爱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我们应在吸收两人思想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骆成 《河西学院学报》2013,29(4):109-113
在西方教育史中,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他的兴趣教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本研究阐述了赫尔巴特的兴趣论和兴趣教学论,分析兴趣的主动性,广泛性,多方面性和统一性,并解读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阶段论,得出了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赫尔巴特和杜威一般被看成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被有意无意地对立起来。如果摒弃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并非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从兴趣这一角度来看,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共识多于分歧,他们都秉持内在兴趣观,都关注个性和广泛的兴趣,都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赫尔巴...  相似文献   

5.
传统上,研究者们一直将赫尔巴特当作“教师中心论”、杜威作为“儿童中心论”的对立双方来比较,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我们可以发现两人师生观的共性特点:不同程度地重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肯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尊重和爱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法之间有着区别与联系,从产生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关注点、提示材料的方法、对学生兴趣的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与地位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要努力吸取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变革时期人的发展需要探讨新的教育理论与新的教学法理论.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名字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对其教育思想的把握却未必准确.从某些论著中对赫尔巴特不恰当的评价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教育理论界一般把赫尔巴特称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而把杜威称作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而且认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恪守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鸿沟"."单方面强调教师的绝对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而压抑和贬低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作用"."只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很少认真研究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中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上,只考虑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在于远没有把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兴趣置于突出位置.儿童发展的特点有其生物学基础,西方儿童中心论的提出具有其革命意义.虽然晚清后就不断有名士呼吁,但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儿童中心论思想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思想与实践层面的广泛认同.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将儿童中心论或儿童本位论置于重要地位,是改进我国教育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目的。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基础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学时多、学分比重大。借鉴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厌学“现状谈起,结合教学经验和“赫尔巴特教学思想“,谈中职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导入中国。特定的导入动机、导入路径和导入时机,使得我们在学习赫尔巴特教育学方面埋下了诸多的“先天不足”。1919年以后,中国学习别国教育学的主潮几经更迭,先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后是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由于缺乏对后二次学习与先前一次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发现,学习杜威、学习凯洛夫成了变相批判赫尔巴特的过程,遂又导致对赫尔巴特甚至对整个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都流于表层而无法深入。  相似文献   

12.
杜威实用主义经验哲学继承了近代以来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他对赫尔巴特的批判着重显示了经验主义认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冲突。另一方面,杜威经验主义拆解了卢梭思想的核心:主体价值。形成了从古典到近代的形而上学与近代到现代的经验主义哲学之间的深刻分野,展开了意义世界与工具理性之间的重大冲突。  相似文献   

13.
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育性教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驳斥了当时教育界关于"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理论,对后世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极大影响。通过解读他的"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内容及实施情况,对于解决我国现存的"教育"与"教学"相分离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提倡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陶冶学生的心灵;其次,教育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最后,教育体制的确立要注重本土文化,尊重本民族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14.
论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方法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其个人在教育研究这条道路上走多远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因其体系上的周密性对我国语文教学目标的阐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者们依据既有文论传统对其进行“转化”工作。语文教学目标的阐释框架完成了从“形式一实质”向“形式一内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理论在中国近现代曲折历程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理论是一个专指名词,特指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而非传统的、落后的教学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之时,赫尔巴特传统教学理论通过日本传入我国,在我国教学理论界与实践中一直延续到现在。100年来,传统教学理论经历了极其曲折的历程,其三起三落、两次移植的经历与政治因素、社会状况、实践惯性、理论特点不无关系。在大起大落中,传统教学理论不断被“重建”着,离它的首创者赫尔巴特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7.
杨敏 《绥化学院学报》2004,24(1):133-135
本文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具有多方面性,且多方面的目的是统一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可分为最高目的——道德;一般目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标。前者作为最高目的是他的教育理想,后者具体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体现了个人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全面剖析其教育目的思想,对其进行客观的历史考察,才能使经典理论切实服务于当代德育,彰显其现实价值.赫尔巴特教育目的思想涉及教育的最高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起点、路径、手段等.正确理解"德育首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心灵陶冶、显性手段与隐性手段相结合是其教育目的思想对当代德育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赫尔巴特提出人的"可塑性",核心旨趣在于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论证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合逻辑地导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本纳通过对"可塑性"与"主动性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实践形式的独特性:教育是一种暗含自我否定力量的实践,"教育的自我终结"恰恰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意味着受教育者内在能量的扩充,生存智慧的提升和生命自觉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