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从世界范围来看,博物馆群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博物馆之城”,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梳理保定博物馆之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博物馆群落建设的实证经验,提出在发挥集聚效应、社区活动、丰富研学教育内涵、数字博物馆建设、品牌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保定博物馆之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卜琳 《阅读》2024,(31):13-16
本文从美术学科角度出发,以“灯灯相传·中国油灯”为例,提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小学美术研学课程设计的实践路线,即架构传统文化课程,形成研学主题内容;链接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研学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高阶研学思维;馆校资源融合,奠定研学基础;表现性研学评价,分享主题收获五个关键步骤,塑造青少年积极价值观和责任担当,传承文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发现,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有游无学”“有学无游”等现象,而课程设计与开发不到位是主要原因。本研究以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挖掘呼伦贝尔市研学旅行资源,设计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践行“做中学”“游中学”的理念,提升学员综合素养,凸显实践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研学旅游的研究如火如荼,而研学旅游基地领域却少有学者涉足.文章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分析得到影响中学生研学旅游基地选择的因素,基于TPB理论,建立中学生研学旅游基地选择的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并采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影响中学生研学旅游基地选择的因素可分为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因素、安全因素、研学旅游动机因素、旅游经历因素、研学旅游基地映像因素、相关群体因素6类;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安全因素与其对研学旅游基地选择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研学旅游基地映像四个维度都与基地选择的影响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信息源与中学生研学旅游基地选择的影响呈显著正向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高等教育的产学研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的产学研模式 ,是以学为主导 ,以产研为依托的开放的循环系统。在系统的循环中 ,学与产相互引导 ,激发了高校知识体系的更新 ,加速了社会知识经济的形成 ;学与研相互转换 ,孕育了学生科研的产生 ,推动了“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嬗变。高校现代人才的全面发展 ,就是在学与产研的良性循环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番禺区全面铺开“研学后教”的课改活动后,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大量使用母语。本文通过自然观察法采集“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组合作教学课堂中,英语教师话语数据与市区非“研学后教”的英语教师话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母语使用总量相当的前提下,“研学后教”课堂教师使用母语进行知识讲解的比例有所减少,交互调整、策略和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和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7.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地位决定了它在地方高校“区域文化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河洛“礼乐文化”“大一统意识”“丝路文明”“河洛郎”等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河洛地区的文化遗址与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等构成丰富多样的育人载体。以研学共进提升文化育人的协同能力,以空间共建拓展育人场域,以成果共创创新文化表达,有效建构河洛文化育人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研学”的背景下,对贵州研学旅游进行SWOT分析,对贵州研学旅游概况进行梳理,发现政府监管协调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市场匮乏专业人才等主要问题制约着贵州研学旅游的发展。以遵义市勤乐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发现,勤乐村能够为研学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应厘清勤乐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其目的在于抓住研学游这股热潮,为勤乐村振兴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体育研学旅行课程面临目标定位模糊、内容设置单一、实施环节不畅、评价效果欠佳等问题,将“体教融合”理念嵌入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有其必要性,其在优化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实施、检验课程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体教融合”理念下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程式设计,提出在课程目标上进行阶段化、差异性设计,课程内容上跨区域打造资源共同体,课程实施上各环节保持规范有序,课程评价上扩展评价主体范围等措施。旨在构建完善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体育研学旅行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也是素质教育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加大发展和推广的力度。发展我国体育研学旅行,应奉行“体育+”理念,构建“体育+旅游+教育”的融合发展模式,建设协同配合、重视经营管理、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宣传激励、完善科学评价等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研”而不“教”,空;“教”而不“研”,浅:“研”而不“作”(写),僵。“教一研一写”,应当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有机构成,成为教师职业成长的完美整合和并重发展的成功链接。真正优秀的教师都是精于教学、长于科研、能于写作的高手。教是研的前提和基础,研是教的总结和提高,写则是教和研的概括和升华。但现而今,“教一研一写”这一教师成长的职业路径,在实践中却遭遇了被肢解、割裂、破拆的尴尬,呈现出片面发展、畸形失衡的态势。许多教师长期“教”而不“研”,“研”而不“作”,长于教而短于研、巧于说而拙于写,常常为完不成科研任务“为难”,为几篇职评文章“发愁”。科研写作成了教师成长的真正的“短板”和“软肋”,因而必须要求教师了解认识科研写作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和加强科研写作,在写作中谋求均衡发展、进步成长、建构自我。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将教育与旅行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当前研学旅行发展迅猛,但研学专业起步较晚,研学人才良莠不齐,研学市场的高需求和人才质量的低供给成为制约研学旅行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聚焦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解析研学旅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存在问题与现实困境。研究发现:研学旅行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养模式有待拓宽等问题,建议开设新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培养专业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政校行企的深度融通与多元互动,加强研学旅行专业建设,提升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研学旅行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3、2014年暑假,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一阵“汉字热”席卷而来。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它促进了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文旅融合则是当前社会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由于研学旅游本身是为旅游的形式赋予教育内涵,研学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章对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研学旅游服务的创新途径进行探讨,在高校图书馆业务范围内明确研学旅游服务,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做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5.
言欣朵  潘能 《阅读》2023,(36):4-7
<正>厦门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端。厦门气候宜人,这里的人们也十分热情好客。去年暑假,我和妈妈乘坐飞机到这里旅游了一番。趣游旖旎岛厦门有很多博物馆和艺术馆,最出名的一处景点就是鼓浪屿。鼓浪屿是个小岛,风景别致。我们要乘坐轮船才能上岛游玩。岛上不仅有各种有趣的商店,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西式建筑。美丽的海岛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来。人们常说:“不游鼓浪屿,枉费厦门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同时,新课改提出中学地理学科应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地理研学旅行则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效教学形式的绝佳选择,而设计合理的地理研学旅行路线则能让研学旅行事半功倍。本文将研学的对象设置为黄石市的工业遗产,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以及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和整合研学资源,探讨并设计基于工业遗产的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17.
刘倩雯 《阅读》2023,(Z8):60-63
<正>小朋友们,你们暑假去博物馆参观时有没有见过一些胖胖的泥人?它们梳着各种精致的发髻,显得头发很多,脸颊圆圆的,很饱满,小巧的鼻子和嘴巴,十分惹人怜爱,身上穿的衣服有着大大的袖子和美丽的花纹。它们就是唐代的仕女俑。那什么是仕女呢?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是杜诗学史上第一个研杜高潮期,杜诗被奉为诗学楷模,“诗圣”说确立并得以推广,成为宋代杜诗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其内涵包括儒家伦理道德与艺术表现两大层面的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西安培华学院提出基于产教研融合的“六个一工程”理论,即“一专业、一企业、一协会、一学会、一研究院所、一社团”。土建类专业对“六个一工程”进行一定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一定成果。本文通过分析土建类专业产教研融合的路径与实践,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乔 《阅读》2023,(37):14-17
<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它的设立旨在吸引人们关注、了解和参与博物馆事业。这一天,学校组织大家去参观了城市博物馆,同学们都有哪些见闻呢?让我们去日记里一探究竟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