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卢燕 《科技风》2011,(21):201
分享阅读主要是让孩子们来感受阅读,享受的阅读,"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根据幼儿认知规律编写的读本,在家庭、幼儿园实践的活动,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即为分享阅读。而对于幼儿而言,阅读活动又是他们在这一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纲要》中也明确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王铭钦 《科学中国人》2014,(2S):180-180
分享阅读不仅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分享阅读进行了研究,以期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会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新《纲要》把让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中。中班幼儿,慢慢地告别了小班的“自我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懂得了分享的道理,体验了与人分享的愉悦情绪。但是他们的分享却更多地带有主观性,客观性和随机性,分享中存在着不分享。让我们走进幼儿的不分享,分析其原因,寻找良好的对策,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分享和被分享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领导力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享型领导的概念。认为分享型领导是介于集中式领导和分布式领导之间的一种领导方式。分享型领导是领导者主动与员工分享企业利润、福利等利益,并鼓励下属员工主动参与企业日常决策的过程。分享型领导包括利益分享和决策分享两个维度。通过实证分析第八次全国私营企业调查获得的全国代表性数据发现,利益分享和决策分享都能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随着企业的成长,利益分享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面影响会减弱,而决策分享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增强。企业股权集中度可以显著减弱利益分享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面作用。本文为拓展领导力概念,以及深入理解领导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源泉,教师要尽可能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激励孩子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逐步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有效阅读,最终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欣赏,分享阅读带来的收获,真正体验到这快乐丰盛的"第四餐"。  相似文献   

6.
分享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它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交往,融入集体生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小班幼儿刚入园,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他们需要与同伴相处,共同生活。然而,小班幼儿自我意识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很强的独占意识,不愿意与人分享,这将阻碍孩子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十分必要,它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微软知识分享策略看企业知识分享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管理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主流地位。知识分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但是企业中知识分享存在诸多障碍,如何消除障碍推动知识分享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分析作为知识管理标杆企业——微软公司知识分享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企业知识分享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享的困境及突围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探讨了知识分享的障碍及其对组织的不利影响,提出克服知识分享困境的新思路:建立交互记忆系统.组织应贯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建立交互记忆系统,实现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共同增长和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9.
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是企业有效利用内部知识资源的重要基础,知识分享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文章梳理了目前知识分享激励研究的四种理论视角:经济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和综合性视角.在剖析了各视角的基本观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对知识分享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进行了评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强制、外化的管理措施无法推动员工自愿且持续的知识分享,该文旨在探究能够激发员工知识分享内在动机,引导员工自发持续地进行知识分享的助推机制。[研究方法]以654份问卷为样本,利用Bootstrap方法和层次回归分析法,基于助推理论探讨组织和个体(领导和同事)两个层面的环境推力推动员工知识分享的内在机制。[研究结论]结果表明:组织知识分享、领导知识分享和同事知识分享均对员工知识分享发挥助推作用;个体层面的环境推力(领导和同事知识分享)发挥的社会型助推作用更大,并且同事知识分享的从众效应比领导知识分享的榜样效应更能推动员工知识分享;员工知识分享自我效能感起中介作用但存在一定区别,员工参与氛围对员工知识分享自我效能感发挥参与式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群 《现代情报》2011,31(12):70-7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界多年来一直倡导并加以实践的理念,作者认为要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高校图书馆必需向全社会开放,服务社会。文章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字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设备、阅读环境几个方面的资源进行社会共享来加以阐述,并提出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为社会化服务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郭文玲 《情报探索》2014,(4):103-108
介绍了郑州大学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实践活动的特点,分析了读者的参与度,阐述了该活动对指导经典著作阅读、读者间阅读经验分享与传播的意义。最后分析该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发现阅读骨干,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成立常设化的阅读机构,研究和指导阅读;打造品牌阅读推广活动,增强图书馆吸引力;开展阅读心理研究,提高阅读效果;构建良好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等。  相似文献   

13.
刘欣怡 《科教文汇》2020,(6):125-126,170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的语文课外阅读存在阅读目的“急功好利”、阅读内容“鱼龙混杂”、阅读方法“囫囵吞枣”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随意”阅读、老师的“随意”指导和家长的“随意”心态。因此,本文提出了语文课外阅读从“随意”走向“遂意”的对策:一是将“功利化”与“无目的化”的阅读目标相平衡;二是将“规范化”与“个性化”的阅读内容相融合;三是将“精细化”与“多样化”的阅读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张梅 《科教文汇》2013,(2):120-121
对于许多学者而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始终是重要环节之一,所以英语阅读能力训练便显得尤其突出。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习英语.也是一种方法和途径,在中职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积累以及运用,还要训练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而寻找有效的捷径。中职英语能力训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阅读不仅要通过语音是否标准、词汇是否完整、语法是否正确等知识的考查,还需要语言以外的知识。这些对英语阅读能力训练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中职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张梅 《科教文汇》2013,(1):120-121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后,只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以期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提高办学水平,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彭琼 《科教文汇》2012,(17):100-100,187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就是在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1)合理安排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学会"静心"。(2)学会与好书对话,陶冶学生的情操。(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7.
有关人类心智阋读的起源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灵哲学的“难问题”。匹配论作为一种旨在解释该问题的元理论,提出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匹配观,但囿于核心机制的匮乏而陷入困境。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得经典匹配论的假设得以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进行检验。具身匹配论认为人类心智阅读源自镜像系统的“共享身体表征”作用。这种具身化的方式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直接匹配起来,并最终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对初中语文课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步阅读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阄读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刘建梅 《科教文汇》2014,(29):184-185
阅读既是人们接受人文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人们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意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能仅仅看作是课内阅读教学的扩展与补充,应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与兴趣为长期目标。本文以接力阅读实践为纽带,从课外阅读路径、阅读的评价原则及阅读的策略等方面浅谈如何让有效的评价促进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20.
移动阅读:图书馆促进社会阅读的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自强 《现代情报》2012,32(3):148-149,162
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为图书馆促进社会阅读带来了机遇。本文阐述了移动阅读的概念、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并指出图书馆应发挥资源优势、设备技术优势和专业技术人员优势,积极开展移动阅读服务,为构建全民阅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