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射影思想探索解几综合题李若芬(青海省西宁十二中810001)《解析几何》、课本中介绍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直线斜率公式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都是通过作点或线段在坐标轴上的射影,化二维空间的问题为一维空间的问题,利用平几的有关知...  相似文献   

2.
一、巧用直线的斜率,二、巧用直线的截距,三、巧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四、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五、巧用直线与X轴的交点,  相似文献   

3.
赵珍 《理科爱好者》2004,(20):67-68
线段定比分点公式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本文用射影、平面几何、向量的坐标等四种方法对线段定比分点公式进行了推导.针对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线段定比分点公式时所出现的错误,进一步讨论了定比A的范围.设直线上两点P1、P2坐标分别为(x1,y1)、(x2,  相似文献   

4.
求曲线上任意一点到直线间距离的最值问题,常用两种方法——切线法和动点法.所谓切线法就是将已知直线平移,当直线与曲线相切时,距离达到最大或最小,然后利用平行线问的距离公式求得最值;所谓动点法就是将曲线上的任意点设为P(xf(x)),然后利用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公式,讨论点P到直线间距离的最值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现行中学《平面解析几何》课本,在“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中,编者先根据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但却没有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求解.课本认为,该“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是运算很繁”,于是介绍了另一种求法.这种方法确实避开了繁琐的运算,然而却产生了新的矛盾,即过P点作PM∥Oy轴这条辅助线,使学生感到盲然,反倒使其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和关键.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既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求解,又避开繁琐的运算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刚做过习题二的第16题:过点P(x…  相似文献   

6.
问题 已知点P(x0,y0)是直线l:Ax+By+C=0外一点,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思路1 先由方程思想求出过点P向直线l作垂线时垂足Q(m,n)的坐标,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PQ|.  相似文献   

7.
一、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证明 命题:点P(X0,Y0)到直线L:Ax+By+C=0(A2+B2≠0)的距离为d,则d=|Ax+By0+C|/√A2+B2  相似文献   

8.
一、对教材的分析与思考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坐标平面上的直线”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作为直线方程和向量方法的应用,在上海教材中,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经过了以下过程:(1)作出点P到直线l的距离PQ;(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以及|PQ→|=|PQ→·n→|/|n→|(其中|n→|是直线l的法向量),再利用Q点坐标满足直线l的方程,求出|PQ→|,得到公式d=|ax0+by0+c/√a^2+b^2|.推导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应用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二是应用“若点在直线上,则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进行整体代换.  相似文献   

9.
两点间距离公式、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斜率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等,都是连接数与形的桥梁,从而都是数形转化的工具.下面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让读者品味如何构造公式模型将数化形.  相似文献   

10.
误区1概念不清,盲目解答例1到A(2,0),B(-2,0)的距离和为4的点的轨迹是( ) (A)抛物线.(B)椭圆.(C)线段.(D)直线.分析易错选(B).由椭圆的定义知,常数大于|F1F2|,避免动点轨迹是线段或不存在的情况,本题|AB|=4,所以点的轨迹为线段  相似文献   

1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y)到直线Ax+By+C=0距离为d:|Ax+By+C|/√A^2+B^2.本文通过引入函数y=f(x),借助该公式可解决一些与函数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求曲线上任意一点到直线间距离的最值问题,常用两种方法——切线法和动点法.所谓切线法就是将已知直线平移,当直线与曲线相切时,距离达到最大或最小,然后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求得最值;所谓动点法就是将曲线上的任意点设为P(x,f(x)),然后利用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公式,讨论点P到直线间距离的最值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圆锥曲线中有很多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涉及到距离或线段的长度,由于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极易联想到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而这个公式牵涉两个点的坐标共四个量,要么难以解出,要么过于繁琐.为了准确选择解题思路,快速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作如下探析,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圆锥曲线中有很多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涉及到距离或线段的长度,由于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极易联想到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而这个公式牵涉两个点的坐标共四个量,要么难以解出、要么过于繁琐.为了准确选择解题思路,快速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作如下探析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对高中立体几何课本中的异面直线上两点的距离公式进行剖析,列举了它的各种特例及与一些简单的公式(定理)的内在联系,利用“伴随二面角”这一概念,提出确定公式的“±”号法则。通过几个实例,介绍了公式及变形式在求二面角、二面角上两点间的距离、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等方面的应用。意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知识,灵活运用此公式及变形式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第二册(上)(2000年12月第2版)中,借助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本文将这种方法进一步简化,恳请指正。问题:已知平面内某点P的坐标为(x_0,y_0),直线l的方程是  相似文献   

17.
点到平面距离公式的讧法已有多种,本文利用直线参数方程中的参数来证明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其证法相对较为简便。  相似文献   

18.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体现了化归思想的应用,进一步展示了用代数方程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在此,我们重点谈谈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如图1,设P.(x1,y1)、P2(x2,y2)是直线l上的两点,点P是l上不同于P1、P2的任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λ,使P1P=λPP2,λ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则OP=(OP1+λOP2)/(1+λ),我们把它称为定比分点向量公式.  相似文献   

20.
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揭示了直线上不同点之间的位置与数量变化之间的转化关系。灵活应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可使解题过程简洁明快,充分展现思维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