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样的年代更需要英雄?是不是战争年代比和平年代更英雄辈出?从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建设时期,但社会的氛围仍处于激情高涨的战地动员状态,无论是搞运动还是搞生产,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英雄模范推出,他们成为鼓舞人民士气、教育青年一代、净化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国外出版研究生教育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一些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出版短期培训班,为出版业培育人才。6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高校又开设了出版专业,专门为出版业输送人才。目前,西方已经形成了出版短训班、出版本科教育、出版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出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大学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分拆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后,人文教育的衰微已经导敛了培养的人才单向度发展,如何重新构建和张扬大学人文精神,成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校报作为大学的主流媒体,是展示高校社会形象和办学水平的窗口,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是沟通高校与社会的桥梁,是塑造师生员工思想灵魂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大学构建和张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4.
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中国院校传媒教育的发展情况是再恰当不过了。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的院校传媒教育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传媒学院、传媒专业一下子“冒”了出来,成了香饽饽,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设新闻类院、系、专业的高校有六十所以上,专业点超过一百个。  相似文献   

5.
张咏华 《新闻记者》2006,(10):78-81
根据英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者、Napier大学Rob Melville教授提供的信息,伦敦大学曾率先于1919—1939年开设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非学位教育).但相当长时间内只是该校的独特行为,并未在英国普及开来。最早开设新闻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学(1971年),随后是伦敦城市大学(1976年).本科学位教育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的。可以看出.从1940—1970年新闻教育似乎陷于中断状态,也许是这一原因,Wikipedia百科全书称,英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在英国.不少学者和大学师生更习惯于用media studies programs来指称这一领域的学位教育点)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从英文和文学批评专业发展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姚声正  郭赫男 《新闻界》2005,(2):108-109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新闻传播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时期。加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并轨扩招.新闻传播业成为各高校热门专业,新闻教育也随之超常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除综合性大学办有新闻传播专业外,不少理工、师范、财经、政法、教育、民族、体育、艺术类高校,也纷纷办起了新闻传播专业。除公立大学外,一些民办大学也开设了新闻传播学院或影视学院。从办学地区上看,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外,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图书馆的讲座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渴求知识的年代,讲座作为一种传播思想、传授知识文化的教育方式,至今让那个年代的受益人群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8.
高岩  匡文波 《网络传播》2005,(10):78-79
在信息社会,媒介素养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项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教育项目,后来迅速扩展到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始有媒介素养的论述见诸报端,近些年来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不但论文数目剧增,而且有了媒介素养的书籍。但是,相对于其他很多国家,我国媒介素养的专著远远不足。比如美国纽约以色佳大学(Ithaca College)所列出的关于媒介素养的书单中,相关书藉多达三百多种。  相似文献   

9.
西南师范学院图书博物馆专修科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三个办学单位之一.文章评述了图博科的创办背景、办学经过与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着手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相比之下,我国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起步较晚.且仅停留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应对媒介负面影响的层次上.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体开始在我国高校普及,“上网”成了当今大学校园的流行语。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及早研究应对措施。其中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是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结构的重塑问题.  相似文献   

11.
出版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在中外不同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不同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大不相同. 办学体制和理念不尽相同 相较于西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兴起的出版教育,中国正规的大学教育到80年代才进入发展阶段,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出版教育,其根本的办学体制和理念也在不断地调整.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读着报纸长大的,60—70年代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90年代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的人则要在互联网上边读报纸、边听广播、边看电视度过他们的一生了。  相似文献   

13.
张惠卿 《出版史料》2007,(3):115-118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由于曾经实行的封闭的文化禁锢政策,广大知识界对外部世界的许多情况和信息了解得实在太少了。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为了配合国际反修斗争的需要,由中央指定的几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批内部发行的“反面材料”,即所谓新老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著作。根据封面颜色,统称为“灰皮书”或“黄皮书”。  相似文献   

14.
徐恕(1890—1959),字行可,号疆言多,武昌人,近代名收藏家。1907年留学日本,次年奔弟丧回国;上世纪20年代执教武昌华公书林,讲授版本、目录学;30年代曾执教北京辅仁大学、中国大学;50年代曾任武汉政协委员、史馆员、中国科学院客座教授。一生躬行藏书为治学,自题书斋“箕志斋”、“藏棱庵”、“知物论斋”。  相似文献   

15.
顾黎  刘轶 《军事记者》2008,(12):33-35
战争年代发端的人民军队新闻教育实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一直在利用广播,对大陆展开所谓“攻心战”。据悉,在那个年代,台湾当局不仅利用广播对大陆民众“攻心”,还借助广播指挥潜伏在大陆的特务。作为反击,大陆对台广播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的初等教育改革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天忠 《历史档案》2001,7(3):119-124,113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其主要动力是实施国民教育。而国民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则采自广西国民基础教育。国民基础教育,作为20世纪30-40年代广西“模范”省建设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字宾南,1888-1967)任教育厅长期间,在广西极力推行的初等教育改革运动。它以爱国教育为灵魂,生产教育为内容,以广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大建设”为外延,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流,全省实施,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世界》2006,(5):50-52
“哈军工”是设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简称。为了保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军工”对外叫“103”部队。从1953年开始,共办学13年,有毕业生1万余名。1966年4月被撤销了军队建制。 在“哈军工”办学的13年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罗瑞卿都曾两次或多次视察“哈军工”。毛泽东尽管没有去过“哈军工”,但对它却是厚爱有加,留下了许多鲜为公知的故事。[编按]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网络世纪——这一命题如今已成为各国各界人士的共识。从20世纪90年代起,借助于最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传递技术,互联网凭借其信息容量大、存取方便、时效快、表现形式多媒体化、交互性强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已经并且将继续对传统的新闻传播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  相似文献   

20.
辛红 《新闻知识》2007,(11):77-78
伴随着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新闻媒体已经掀起了一场具有里程意义的大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个人计算机迅速普及,以因特网为代表的全球网络(借助于超时空、超国界、超语言)的飞速发展,对传统信息传播手段形成巨大的冲击,由此引发的传统媒体变革。有人甚至惊呼,传媒行业开始洗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