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和谐共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世界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底蕴的对比分析,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与未来社会人类对体育文化的需求理念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将成为世界主流体育文化,这对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文化和大学体育教育都是寓教育于体育的培养人的方式,围绕2008年奥运会进行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使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从精神、体育教育行为制度到体育物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也用多种方式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奥林匹克纪念邮票和现代奥运会是同时问世的,体育集邮展览作为奥林匹克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却是在80年代之后;从发行第一套体育邮票入手,对体育邮票和体育集邮,以及体育集邮展览作一历史回顾,探讨研究奥林匹克体育集邮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关系,奥林匹克体育集邮的文化特征,体育集邮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化分享与环保:解构青少年奥运会的创新理念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以2010年首届青少年奥运会对奥林匹克教育理念的创新为主要议题,论述了青奥会在继承奥林匹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通过体育进行教育的主题、青年人文化分享的目的与传播和谐环保的生活理念三个方面使奥林匹克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取得了丰厚的遗产,并不断探索未来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向和价值。面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第二个奥运周期,中国奥林匹克教育需要在继承原有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和国情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本文基于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对北京冬奥会周期内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时代使命及其新方向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应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指导思想,即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应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平台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世界公民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奥运观和体育观,形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6.
试论近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抗争与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与1900年传入中国的奥林匹克文化的碰撞中,最先发生了理念上的冲突以及具体行为上的诸多抵制.大致从1927年开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开始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和在全国建立国术馆系统.1936年,中华武术实现了柏林奥运会上的第一次亮相,它不仅带给西方人以体育场上的意外惊喜,而且也为世界奥运文化增添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不仅感动了世界,也感动了中国,中国公民从多个角度接受了生动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奥运会让民众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优秀运动员和大众媒体引导下完成了“奥林匹克成年礼“;优秀的竞技体育成绩激励国人加快了体育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其深邃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及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系是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背景下,中国学校体育应继续充分发挥和践行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价值,本着"以人为本"、"文化交流"的原则大力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弘扬奥林匹克理想为核心和以"人文奥运"为主要理念的奥运,塑造了和谐发展的人文舞台,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融;新世纪的奥运会将使我们重新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实现它的目标.中国积极地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必将推动中西方文化的高度发展,对构建世界文化的新格局、丰富和拓展奥运精神、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奥运会主题曲是奥运会的文化艺术标志和组成部分之一,以冷战期间的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为研究对象,运用音乐分析法分析研究了主题曲的结构与形式变化。研究认为,冷战的爆发没有阻碍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已从合唱形式的《奥林匹克赞歌》慢慢发展为音乐特色相对鲜明,具有主办国民族性的独唱或对唱形式的典型主题曲,越来越凸显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文化,对于人类的和平友谊、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人文奥运的内涵、中国体育文化的范畴、人文奥运理念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促进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加强人文奥运理念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正确理解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在沉醉于成为神圣的现代奥林匹克殿堂里的一员而努力自我"蜕变",甚至为了所谓的"国际惯例"(完全按照西方体育文化制定的游戏规则)而进行着"竞技化"变革。然而,为实现武术"入奥"的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努力,再一次化为泡影。痛定思痛,冷静思考,武术"入奥"再次失败是难能可贵的清醒。研究认为:具有典型东方的"文化符号"的武术,要求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必须强化武术的"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应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新的平衡点,散打项目无疑是当前武术"入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20年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的20年代,恰逢新的"奥运年",文章运用历史学、文化学及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回溯与梳理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从差异走向融合的历程,对构建多元平等共享的世界体育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具有浓重西方文化色彩的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体育在经济基础、文化形态、思维方式、伦理与价值取向及认识与观念等方面存有差异。中国体育在发展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与精髓,又吸收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文化基础上,不断向外传递中国文化,逐步实现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体育离不开奥林匹克,奥林匹克亦离不开中国,两者彼此相融,相互依赖。进而指出中国在2022冬奥会举办之际,应充分利用奥林匹克平台传递中国理念,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宣传中国,并为奥林匹克和人类文化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体育主流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也应积板融入这一潮流。但“融入”这一潮流,则必须要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有足够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出一个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和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既要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又要符合现代体育文化基本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解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大而隆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世人奉献了一场如诗如梦的视觉盛宴。研究认为,这次开幕式成功地运用了中国文化符号来阐释奥林匹克精神,并借这一历史契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现代风貌。同时,开幕式也体现了全球化特征,表现了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共同发展的和谐主题。  相似文献   

16.
对古希腊奥运会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体育的文化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世界体育文化的殿堂中,古希腊奥运会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都占有重要地位。前者是西方体育文化的起源,后者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它们共同处在相同的历史时期,但由于各自起源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性、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与祭祀、教育诸方面的差异,古希腊奥运会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形式。在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主流时,源自于古希腊奥运会的西方竞技体育与中国的传统体育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丰富、充实着世界体育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用的原因,指出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为中国人接受和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可能性,但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并在其中生根、发芽和成长,必须倚赖如下两点:首先,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具有融通性;其次,中国社会现实需要奥林匹克文化,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奥林匹克运动在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过程中的作用特点:在作用的产生上表现出时代性与一贯性;在作用的效果上显现出立时性和长效性;在作用的方式上呈现出互动性与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体育文化心理寻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人类社会对体育的需要应该是多层次多方向的。本文通过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认为中国体育文化原本就是一种“静”态文化,与西方的体育文化根基存在较大的心理差距:中国对体育文化心理需求,是在刚刚满足了人的低层次生理需要以后,正在逐步调整意识形态和生活结构,准备向高层次需要转化的过渡阶段。因此,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体育文化心理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养生运动学是将东方养生文化与西方的健身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全新运动形式,是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运动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养生运动学课程作为体育院校及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的一个分支,在终身体育教育、国学思想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