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体育综合育人有利于加快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整体进程,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科学养成。高校体育综合育人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于:以体养德:落实高校体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体启智:致力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促进;以体塑美:注重塑造外形与温润心灵相协调;以体促劳:注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融合发展:立足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基于此,建议:立足学科立场,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的高校体育综合育人生态架构;提升师资素养,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跨学科综合育人能力;聚焦教学主题,基于真实运动场景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以体育为视角,基于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逻辑理路及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具有为民族振兴献力量、为体育强国献担当、以“体”育国家未来栋梁的深层价值意蕴。在实践中要遵循以“体”立德”、以“体”增智、以“体”赏美、以“体”乐劳的育人逻辑,积极探索树立“五育融合”的理念,强化“五育”目标、创设体育课程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促进“五育”之间相互融通、以“五育”理念为引领,提升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的以“体”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 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 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 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 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案例设计,对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内涵、策略与误区规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①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为:以体育课堂教学为载体,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于其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②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范式设计,创设渗透式教学目标;强化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形成嫁接式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联合使用,开展开放式教学实施;发挥体育教学评价基本理论功能,开展结合式教学评价。③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规避的误区为:体育课堂教学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而非唯一载体;五育融合根据教情学情取舍而非刻意全部融合;体育课程的性质具有综合性特征但非综合课程;教学要素所涉内容无先后之分但应有主次之别。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第二课堂特色育人实践为例,探讨高校第二课堂特色育人体系的建构框架、实践路径、效果和经验启示,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路径。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围绕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专业能力素养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志愿公益服务能力提升、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国际化素养培育这六方面,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计划,验证了“五育融合”背景下第二课堂特色育人体系建构的作用和价值、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10所学校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改革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建构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实践逻辑的理论模型,将“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的治理主导力、行动策略及其困境破解之道”作为核心范畴。研究发现,凝练学校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深化体教融合及推进体育工作改革的具体体现,以此驱动学校确立体育发展目标,将体育发展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以此体现以体育人价值,实现二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导力。由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科学业余训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和建立体育竞赛体系等具体维度组成的体教融合,形成了地方政府、学校等协作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的具体行动策略。针对学校体育改革“肠梗阻”问题,提出建立综合保障机制、开展体育综合评价和提升学校对外声誉等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7.
“教体融合”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培养体系实现高层次融合的一种尝试,是我国新时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创新,它对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辨析“教体融合”与“教体结合”二者本质差异的基础上,从政府体育行政职能的转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高校实行“教体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剖析现阶段高校实行“教体融合”存在着观念落后、组织封闭、资源缺乏、训练模式刻板、管理体制僵化等瓶颈问题,为探索有效的“教体融合”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新时代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体现为一是学校体育综合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显“弱”;二是传统的体校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发展活力不足,显“残”;三是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尚属起步阶段,各方面均显“嫩”,尚不能支撑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发展。《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意见》要求,转变观念:要促进体育回归教育更多更好依托社会资源,积极扶持社会体育组织,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当下“体教融合”具体应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细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校改革,完善社会体育组织和,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决定着幼儿教育“五育融合”之必要性。“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未来的幼儿劳动教育,应该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树立正确的幼儿劳动教育观,构建“五育”融通的劳动课程,加强组织实施,完善制度建设,“三教合力”共助幼儿成长。  相似文献   

10.
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回顾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概念形成历史的基础上,反思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观相背离的典型现状:1)过分注重技能学习和体能增长,忽视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2)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大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3)远离大学生活,偏重学科世界;4)高校体育教学预留给大学生的精神空间狭小。揭示了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与终身体育的关联在于,首先,体育教育生活化实现了体育的最高目标一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体育教育生活化是促进体育生活化的催化剂;再次,唯有根植于生活的,方有可能是终身的。在此基础上,从终身体育教育观的视角,进一步明晰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从我校体育教学现状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抓住教育改革契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力度,切实实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体育教学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变单一的体育教育为“育体,育智,育心,育德”合一的多元育人模式的教学改革行动势在必行,围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本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改革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慢投垒球”课程是面向休闲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领域的重大性变革与培养具有完美人格和明显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吉林体育学院慢投垒球课程教学团队将精技善教、开拓创新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以“互联网+”优质线上教学资源为依托,以深化教学内容和丰富实践机会为手段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开拓创新教学策略,贯穿课堂内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构建了“明德精技”为育体、“德体兼修”为育德、“育体铸魂”为育人的三维思政教育体系;以慢投垒球二课堂为依托,推动学生“学”与“训”的有机结合;以建构学习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改革过程性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社会储备具有完美人格和明显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切实发挥高校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路径选择上要以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为发展路径;以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文化节的举办为重要载体;以再造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为发展目标;以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最终归宿。同时,在体育文化的创新上注意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注重人文关怀的生命价值取向和注重文化认识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高质量发展是教育优先发展在新阶段的重要表征。学校体育高质量育人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构成,体现出育人目标的素养导向、育人过程的生本导向和要素导向以及育人功效的多元导向等特征。新时期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育人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青少年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获得感,提高体育师资培养质量,推进体育家校合作;科学认识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体功能和育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对学生个体自我觉醒与完善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和德”;校园体育运动在智力发展中注入了“自省”思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人格发展中注入了“塑美”色彩.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将体育与“德智美”融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体回归教”,其背后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现实逻辑,是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条件,在不断改革中最有效率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国智慧。当下的“体教融合”,指明了未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但其内容和力度依然是在体育体系、教育体系“双轨制”下的“有限度地融合”,且“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到达指征还不明确。研究认为:“体教融合”的改革应是有方向、有目标、有结果预测的“体教合二为一”的过程,其到达点应是“体融于教”,或者说是“体回归教”,即中国青少年竞技体育的训练与竞赛逐渐回归国民教育系统,青少年运动员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育特长得到超常发展,从而建立以国民教育系统为主轴,以体育社会市场体系为辅助的竞技体育“新举国体制”,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在于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施“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对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培育十分重要和迫切。培育大学生“三农”情怀,高校需明确基本要求;完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融入“大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与“三农”实践相结合,开辟乡土课堂。  相似文献   

19.
以课程思政推进高校体育健体育魂,既有利于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有利于以中华体育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健体育魂功能。但是部分高校仍然面临体育教学目标制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体育课程教学尚未充分融入思政元素、体育课与思政课学科壁垒较明显、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待提高等困境。对此,应该明确体育健体育魂目标,发挥体育健体育魂功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打破学科间壁垒,建设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深化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借鉴各国新的理念促进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通过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对加拿大安大略省2015年《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1-8年级)》的文本进行解读与分析。结果显示,该课程标准具有以下7个特点:凸显“健康”的核心地位,并将“健康”的理念渗透在课程的各个环节;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并贯穿于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始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使其具备活跃、健康生活的能力;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提升健康与体育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贡献率;注重学校-家庭-社区联动作用的发挥,为建设健康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学业评估新模式,倡导促进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在课标文本中渗透相关政策文件,加深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具有以下启示:加强“生活技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合,注重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升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贡献率;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其他相关资源的整合,增强各方面的联动效能;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成分,明确“健康中国”的建设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