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珍 《考试周刊》2010,(53):250-251
在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3-5岁的儿童暴怒之下产生打人骂人等现象,我们称为攻击性行为. 一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根据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型获得的.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种不同的校园暴力事件让社会大众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指学生在受到挫折或者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产生愤怒情绪,以语言和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为校园带来安全问题,对采取攻击性的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被攻击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身心伤害。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诱因的讨论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和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在理论和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青 《成才之路》2011,(12):19-19
一、研究的缘起调查资料表明,很多孩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而攻击性行为则是幼儿众多心理问题中较为常见的,直接影响到幼儿将来的学习、生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所谓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幼儿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4.
语音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语音形态的攻击扣被攻击动词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同一地区的男女大学生各30名为被试,利用任务分离实验法,进行了再认扣偏好实验。结果表明:注意指向明显影响了人的记忆指向,注意指向没有影响人的偏好指向,语音材料会对人的内隐攻击性产生启动。  相似文献   

5.
<正>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  相似文献   

6.
随机抽取9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偏好判断法来探讨被试的内隐攻击性。结果发现,在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之间,个体偏好于友好性词语,且这种偏好不存在性别及攻击特质差异。个体身上存在明显的友好倾向而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内隐友好倾向对内隐攻击性具有抑制效应。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另一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试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以及研究的价值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用踢、打、争吵等方式伤害他人的行为。凡幼儿聚集的场所,总会发生这种情况。按照日本的诧摩武俊的说法,攻击性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例如:“拳打脚踢、胡闹这类是单纯的直接攻击,而嘲笑、中伤、讽刺等是间接的攻击。容易引起这类行为的倾向称为攻击性,一  相似文献   

8.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指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在3岁至4岁出现一个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家庭教育不当是滋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温床。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探析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以及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暴力心理倾向。我们可以通过认知疗法与榜样干预、心理训练与修养、心理预防教育与法制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动,以行政干预净化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等方法来预防和矫正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家校合作,即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协调好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以及各个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互补的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1]据权威调查表明,我国有10%左右的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受到认知水平与心理调剂能力的制约。现实情况是小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与父母、同学、教师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如何有效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很容易产生困惑、紧张、焦虑不安、浮躁易怒等不良心理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宣泄,学生的性格就容易扭曲,就容易冲动,就容易做出一些危害自己与社会的行为,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高度关注。作为小学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校与家庭一定要通过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小学生的积极心理,真正使小学生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攻击性行为亦称攻击型问题行为 ,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的身心伤害 ,它是儿童间特别是中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理性问题行为 ,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很大。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学校管理学和学校心理学中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产生的诱因以及相应的学校教育控制作些初步探讨 ,希望能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提供某些依据和帮助。一、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在形式上 ,我们可以将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分成两大类 :一是身体攻击 ,即殴打、勒索等直接的身体伤害 ,有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 ;一是心理攻击 ,即言…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较普遍地存在于校园,基于案例,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滋生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生理、心理、家庭因素出发,提出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小学生行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攻击性问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简称AQ)对湖南省和甘肃省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南省和甘肃省高校学生的攻击性表现方式上,男性的身体攻击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的愤怒情绪明显高于女性;本科生的身体攻击、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研究生;湖南省高校学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和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甘肃省高校学生。攻击性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特质,主要受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或过分放纵,其结果便会直接造就孩子的过度攻击性。 经常观察一些暴力行为的儿童,会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放在施暴者同样的地位。因此,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攻击性过强的倾向,家长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课题报告显示,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攻击需要比较强烈。表现出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的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不良人格特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儿童人格发展现状不仅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隐定和发展,而且会给儿童自身的成长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而攻击性人格恰恰是反社会行  相似文献   

16.
由于儿童言语功能和思维等各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初期,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而攻击性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不同的儿童,或者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攻击性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需要结合儿童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旨在引起家庭、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视,在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既不利于健全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又是日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针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和矫正的应对性策略,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采用AQ攻击性问卷,对本科与高职的655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83%的学生AQ总分在中等以上;高职生高分检出率高于医学生;在身体攻击、愤怒因子及总分上与医学生差异非常显著。研究表明,被试总体攻击倾向低于成人平均水平,学业成绩可能是导致两所学校新生攻击倾向差异的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校开始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和疏导,是为了防范心理疾病的危害,存在严重的医学化倾向,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学取向。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发展,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积极品质与心理潜能培养与激发,遵循这一健康教育的目标,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73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武器图片和植物图片作为启动刺激,以攻击词汇和非攻击词汇作为目标词汇,采用语义分类任务,研究武器图片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观看武器图片启动了高中生的攻击性认知;(2)武器图片对男生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有显著影响,但对女生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没有显著影响;(3)武器图片对中等攻击水平被试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有显著影响,但对高攻击水平被试和低攻击水平被试的攻击性认知启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