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情况的审视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重新审视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简称体育中考)的实施情况。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观念改变、体育教师和学科的地位提高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体育中考逐渐呈现种种弊端,最终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建议我国体育中考的实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为指导,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为契机,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还应不断完善体育中考制度,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中学体育教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在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深,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欢和参与度等都有所提高和改善。随着我国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其体质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中小学阳光体育工程开展现状与达标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四川各地区中小学两年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行了广泛调查,着重了解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中的认知、行为和态度情况,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政策指向笼统、重视度不够、宣传和监督力度不够,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急缺等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了四川省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结果显示:小学各年级每周体育课开课时数达标情况严重不足;小学"挤占"或"挪用"体育课的现象非常严重;课间操活动和"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总体实施情况较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总体趋势相对较好,但是整体执行效果较差。建议: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建设;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加大阳光体育宣传力度,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建立学校体育专项经费,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有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体育场地缺乏、体育课内容单一、班级人数多、上课组织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早操、课间操、课余锻炼、课余竞赛、课余训练等工作没有开展好;体育教师得待遇不平等;学生家长体育意识薄弱、对体育活动有偏见;学生生活方式不健康等,从而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下一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及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阐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工程",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再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再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关于构建“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总结我国“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认为应当以舆论宣传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线、以校园群体竞赛为手段、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保障、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为基础,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黑龙江省10所普通高校调查、研究与分析,得出网络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几个方面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一些主要因素,并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目的在于促进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与实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说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机构和专项资金;贯彻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缺乏强有力保障措施;对体育伤害事故的畏惧严重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从2007年启动至今已经5年有余,但是农村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由于很多因素制约未能很好地开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调查法,探讨了黔东农村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并对贵州黔东地区农村学生参与"阳光体育"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论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23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活动在北京举行.各地高职院校纷纷采取行动,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我国学校体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强国”目标实现的突破口,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点目标.并指出在体育强国目标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推进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积极组织竞赛活动以及建立学校、社会、家庭联动机制等策略科学发展“阳光体育运动”,达到共促学生体质增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软、硬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对从学院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状况、宣传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学校体育运动的安全机制、阳光体育运动的督导评估机制、体育考试制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制定了促使该项运动健康开展的策略,以给地域相似的学校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阳光体育运动设计能力”进行探讨,认为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实践缺乏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要趋向于攻读学位、提升科研能力、单科进修,对于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相关培训参与较少,参与的相关培训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开发短期继续教育课程提升高校体育教师阳光体育运动设计能力,课程核心内容可设计为阳光体育运动设计能力提升、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管理课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模块.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法,对西部四川、重庆、云南、甘肃、青海5省市98所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师资配备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兼职教师比较普遍;体育教师专业学历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西部边远山区体育教师学历提升与培训机会少;体育教师的评价激励措施缺乏,体育教师的权益得不到完全保证。从阳光体育运动的视角提出: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切实保障学生享有的体育权益不受侵害;西部省市编办、财政和教育部门要从编制政策的源头上,优先保证配齐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健全完善西部"特岗计划"教师招聘考核制度;建立城乡均衡配置教师交流制度保障等,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广泛持久开展。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90多年前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论文,时隔90多年的今天,我们重温这篇文章,其中的一些观点对当前形势下学校体育的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主要表现在:(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保证学生体育运动时间;(3)应该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4)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5)坚持合理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依据,结合指导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文件精神,采用德尔菲法和有序样本聚类法,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体系的结构为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体系的内容涉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组织领导、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舆论宣传、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而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建立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表。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对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情况进行定量的评价,有效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视角下成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存在着特色运动形式不多、部分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现行高考制度挤压学生锻炼时间、长效机制亟待建立等问题,而且结构分布呈现出城乡学校、学段间不平衡特征;应从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体育课程开发诸方面加以解决和应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教体艺2006[6]文件的解析,提炼出在初始阶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20个具体要求,从《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经验材料汇编》中随机抽样35所高校,对实施文件20个具体要求的现状和"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的开展形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现状不容乐观,并对未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分析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效果,建立了反馈机制,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