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姓氏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专门研究姓氏的姓氏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语言国情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汉俄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各各不同,但也不乏共同性。两种姓氏的差异,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而其相同之处,则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共性。  相似文献   

2.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英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各不相同,但也不乏共同性.英汉两种姓氏的差异,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而其相同之处,则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共性.  相似文献   

3.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文章首先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姓与氏的产生及其不同作用,继而透过宗法世族的社会背景考察了周代的姓氏制度及其衰落,最后就其积极方面论述了华夏姓氏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世人多谓孔子姓孔,根据上古三代的姓氏原则进行追根溯源,认为孔子应该姓"子","孔"仅是他的氏号。然后对孔子氏号——"孔"之来源进行分析辨证,指出孔子之"孔"当源自其六世祖孔父嘉。据《说文》"以字连父"的记载及"春秋时名嘉者字多孔"的现象,排除"孔"乃孔父嘉"赐号"和"为名"之说,认为孔子之"孔氏"取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字。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的研究,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  相似文献   

6.
姓氏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与华夏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对姓氏文化的探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华夏文明的一种传承。《知根知底》是河南卫视自"限娱令"之后推出的一档大型姓氏文化节目。它的产生让我们看到了电视媒体对姓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让我们更加了解姓氏文化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日姓氏的起源、种类以及文化内涵比较,寻找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使日语学习者正确了解中日姓氏文化。  相似文献   

8.
甘肃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陇右文化区的中心和腹地。天水历史上亦农亦牧的自然经济方式、华戎错杂交汇的人文生态氛围,以及此起彼伏的争战攻伐造就了陇人的尚武之风。诞生在天水的鞭杆舞是说明这一特征的主要文化案例之一。研究表明,天水鞭杆舞既是民俗艺术文化,又是民间武艺文化;它既有观赏性,也具一定的学术性。对其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与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挖掘与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姓氏作为人类用以相互区别的符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通过比较分析来研究中英姓氏的差异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以便于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减少相互问的文化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新出土《周故大将军西阳昭公墓志》与北周庾信撰《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分别记载了宇文廙和宇文广的生平及家族世系.两位志主为北周皇族嫡亲,曾任秦州刺史一职,其家族对北周王室立下过赫赫战功,与陇右秦州有着很深的渊源.据墓志记载,志主宇文廙籍贯为河南洛阳,与北周皇族出身武川不符,通过考证可知,宇文泰通过建立府兵制、改变皇族及士兵的郡望姓氏,广幕关陇贵族,使得北周在和东魏与梁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墓志对于宇文廙籍贯的交代,是北周皇族改郡望之历史确据,和北周建国前期种种政治行为相暗合,为我们深入了解北周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两通墓志的记述较《周书》本传更为详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天水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西域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上的石窟文化长廊由此开始向全国辐射传播。佛教石窟艺术在由西域向中原的传播过程中逐步脱离对印式造像的摹仿,与当地的秦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遗产。整理、研究、学习天水地区石窟艺术,对于发展陇右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甘肃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类便与今陕西、四川岷山一带的古氏族有了较多联系,接着中原华胥氏、有熊氏、有氏相继迁入,继之以炎帝神农氏族、太昊伏羲氏与女娲氏族的部分成员也入居甘肃天水地区,它们与当地土著西戎族交往融合.从甘肃大地湾文化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所揭示的内涵也证实了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文化的发展面貌.进入"五帝"时代,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伴随黄帝、炎帝部落的相继东迁,西戎部族进一步强盛起来.齐家文化即是西戎民族集团文化的反映.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的发展,说明甘肃地区土著居民与华夏民族交往甚早,其文化发展与社会进化无不与中原华夏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姓渊源,众说纷纭。考察李姓渊源,其出有七。无论从得姓的来历或族群的世系看,都具有多元性、复合性与变异性特征。“望出陇西,”就其本意而言,是指李氏的郡望为陇西郡,而非今陇西之概念。陇西李氏发展到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在全国的影响亦达到了极致,故有“言李者称陇西”之说。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期间,天水图书文化事业异常繁荣,为全省乃至西北所注目。其原因既有文风的传承,更有乡贤的努力,亦有时局的影响。其作用与影响遍及社会教育、学术研究、文学活动、对外交流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5.
宗族武术作为武术的一种存在,其主要把传统家族思想文化、武术技击文化、村落文化融为一体,来共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广东宗族武术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广东宗族武术的产生与时代、宗族、地域的特征息息相关;广东宗族武术传播有其必然性;广东宗族武术形成因素包括:少林寺、聘请拳师、生计自保相关;广东宗族武术作用包括:家族安全保护、家族地位提高、家族门风规范、外来侵略抵御;广东宗族武术文化价值包括:群体凝聚、伦理构建、社会服务、人文教育、家族传承。  相似文献   

16.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羊皮鼓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天水一带、以羊皮鼓为基本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较纯粹地保留了原有的舞蹈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展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把握民间舞蹈与地方文化的关系,进而解读当地文化,保护优秀文化遗存、推进地方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殖崇拜意识是天水民居文化内涵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在天水古民居建筑中的无意识或有意识反映。生殖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天水民居表现出的“生殖崇拜”意识,是天水古民居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立足陇右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天水师范学院创建陇右文化学科,并被列为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几年来,围绕陇右文化学科建设,初步构建了陇右文化学科体系及研究内容,形成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学术队伍。创建了优良的学术风气和用于支撑学科活动的环境,开设了10门左右陇右文化校本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和讲义,使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推动陇右文化学科走上了良性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带动了全校学科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