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武术动漫: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了武术动漫化呈现的重要意义。武术动漫化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世人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动漫以"新生代"为消费主体、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雅俗共赏等特征有助于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发挥动漫对于武术传播的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文化学为视角,从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形态出发,通过对文化层次论解析,研究指出,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着"原始形态留存""文化精髓延续"与"文化脉络延伸"三种递进传承层次. 从武术文化传承层次空间思量,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主要面临着"静态"文化保护不遗余力,但"活态"内核文化传承不力;"非遗"文化制度建设完善,但"民间"传承环境受到挑战;"学风"文化气质逐渐养成,但"出新"文化思维动力不足等困境. 要实现武术文化传承第三层次空间的突破,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承应围绕传承内容开展传承活动,在内容建设中传承文化精髓;围绕传承主体建立传承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传承方式形成传承思维,在吐故纳新中走向存续传承.  相似文献   

3.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党中央治疆方略为指引,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审视新疆武术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的原因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危机导致新疆武术文化缺乏文化共识,国民教育动力不足导致文化流失,传承缺失致使文化焦虑,新疆武术文化的发展应唤醒武术文化的“根”与“魂”,增强新疆武术文化凝聚力彰显文化自信,沿袭传承,加强保护,袭承明舍促使新疆武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过程中绕不过去的重要阵地。只有开拓好学校武术"文化空间",中国武术未来才有希望。运用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分析发现,当下武术教育领域存在着高校学科势能与学科资源浪费之矛盾较为突出,体育教学中呈现出"外强中弱"的文化态势,语言优势作用不大,缺乏"尚武"者和传承性"文化空间"悼亡等问题;因此,要实现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就必须实现不同学科对武术的理论渗透和研究对接,打破民间与学校文化主体间"身份有别"的观念,实现武术资源对流,优化武术课堂"文化空间",培育武术课堂外"文化空间"和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传播学视角,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定位存在偏差;传播路径较为狭窄;传播运行机制不畅;传播技巧缺乏创新性。提出了疏解对策,主要是:创新理念,科学定位;强化媒介,拓宽路径;完善机制、双方互动;创新方法、提升质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对中、日、韩3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武术、柔道、跆拳道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跆拳道、柔道传播与发展成功的因素及武术文化式微的原因。认为武术文化在竞技体育领域没能进入奥运、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开展不够普遍、在群众体育领域传承与发展主体的断层与缺失以及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平衡等现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可以归因为:社会转型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脱节、改革开放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全方位接纳、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主体——农民职业身份的转变、竞技武术的商业化操作、传统文化中宗法制度的不利影响、对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管理失衡等,并据此对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7.
以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与现代转型作为研究切入点,探究了徽州民间游龙舟生存方式、组织形式与传承方式,其中传承方式出现传承主体变迁、传承心理失范与传承土壤破坏等困境。认为:徽州民间游龙舟传承路径应选择传承主体多元化、传承体系制度化保障与竞技表演社会化传承的路径;徽州民间游龙舟应朝着由民俗向体育的文化转型、大众媒介推助龙舟运动宣传的传播转型、文化保存与市场化和谐发展的经济转型等方向进行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传承视角,以河北民间武术为内容,以高校为载体,将河北民间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与高校的教育功能、传承与传播能力相融合。把河北民间武术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依靠教学、社团组织、教工组织等路径进行普及,借助高校平台,从教育与科研的高度,将河北民间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在全球化场域下所遭遇的发展困境及其根源,发现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却呈现出生存力不彰、传播力不足等一系列“短板”,致使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遭遇断层化、消费化、边缘化的困境,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与全球化相嵌合的“价值交汇点”,重新梳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挖掘并弘扬其“尚武”、“技击”、“和竞”等与现代文明向对接的不朽价值,并据此指出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现代传承和发展之路径。文章认为,要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拓展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走现代转型的道路,即通过注重武术教育,实施“教育兴武”战略;整合媒介资源,实施“包装宣传”战略;强化武术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等。为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活力的重现,并达至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文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乡土武术传承实践的历程反思及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乡土武术是植根于乡土中国或传统社会的文化样态,是没有进行现代化转型或正处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传统武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在现代化转型中遭遇困顿的乡土武术的传承实践进行了反思,对其当下的生存价值进行了寻绎,以及对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为乡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乡土武术的传承离不开国家元场域的影响以及传承人的核心主导,师徒传承应为主轴,师生传承应为主力,技术体系应创新,门户认同应强化;乡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它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与标签,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其作为民俗活动的复归,是推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行途径,同时它还是开展武术研究的新田野;乡土武术在当下的文化传承应推动传承人的职业化,建立和强化政府主导的制度保障,继续推进拳术进校园,重拾和加固门户的集体记忆,以创新发展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刍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应受到保护。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典型代表具有公共性,属于公共文化的范畴,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保护。同时必须认识到民间是传统武术保护的主体,因此要保护与资助传统武术传承人,扶持发展民间组织。要注重传统武术通过市场借助产业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活动,并警惕其中存在的弊端,采取有效措施来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3.
传承与嬗变:中国武术传承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历经千年而延绵不断的令人羡慕的生命力,是武术传承文化在延续其跳动的生命脉搏。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并至今存留在广大习武群落中,尤其在农村习武人群中;在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后,产生了师生这种新的传承方式,学校武术教育正成为当代武术传承的文化主阵地;在进入21世纪的和谐、休闲时代,武术修身养性的功能价值得到空前放大。师徒、师生、师友的多元传承方式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长期共存,各自承担的任务及其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为使武术的“非遗”保护这项工程更加调理有序地开展,以目前争议较大的三方面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武术“非遗”应该“保护哪些内容、怎么保护、通过什么途径传承”展开讨论,指出:武术“非遗”保护的对象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拳种;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应该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创新,这是两项并行不悖的工作;“非遗”武术既可以在民间通过传承人传承,也可进入学校通过青少年传承,但这里的学校主要是专业院校,在各级普通学校可以通过课外武术社团而非武术课由少数青少年传承。  相似文献   

17.
论"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尚武崇德”历来是武术界共同信仰的言行准则,而传统武德化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化遗产。准确理解“武德”的概念及其渊源与发展,领悟武德与精神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对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5个武术拳种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普遍存在:政府重视不足、传承后继乏人、传承观念落后、习练人群瘦小等问题,其状况令人堪忧。指出:齐鲁武术文化亟待保护、传承与开发,应结合山东省独特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树立"活态"传承理念,从人才的培养、旅游、传播媒介、全民健身等几个领域着手,不断扩大齐鲁武术文化的知名度与普及面,使其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入侵与自身文化传承体系割裂、断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l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构建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应增殖文化的传承理论体系,保持文化的个性,创新文化的传承体系,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理论、价值等体系与世界体育文化接轨,以达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