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和方法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我国教育学界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后,出现了三种学术形态:学科学形态、教育学形态、哲学形态。"学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只是介绍"现象学教育学"或"教育现象学"的内涵、特征、方法、范围等,并不直接利用现象学资源开展具体的教育研究;教育学形态的研究是接受现象学的基本结论,以此为前提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现象学教育学";哲学形态的研究是直接操持现象学的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教育现象学"。  相似文献   

2.
许晓芝 《中国教师》2011,(Z1):174-176
<正>该书作者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以其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体验,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特别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现代儿童生活在一个不确定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Pedagogy Phenomenology)的开拓者之一。现象学教育学是基于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教育领域问题的新型学科。范梅南认为,现象学教育学是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取向的,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的逻辑的起点,教育活动具有前反思、前理论、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深入地体察儿童的生活世界、聆听儿童的心声和采取有效的教育行动,这些都需要教师拥有教育机智(pedagogical tact)。教育机智是成为有效的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教师取得职业成功的内在素养。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范梅南对"教育机智"的内涵和意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对教师的教育机智的生成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教育学摒弃先在的理论成见和抽象的形而上学,倾注于个体真实的生活世界,力图发现教育的"意义"之所在。这样的探究理路,为我们认识知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我们在知识教育实践中摆脱无休止的理论吵闹和纷争,重新找回生命的本真提供了新思路。在现象学教育学的视野中,不仅知识教育的生活面貌得以恢复,而且知识教育的根本使命也得以再认和明申。  相似文献   

5.
马克斯&#183;范梅南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并担任世界第一本目前也是惟一的一本《现象学教育学》杂志的主编。“现象学教育学”主张教育研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通过探索儿童的生活体验来更好地理解儿童。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教育学著作中的故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象学教育学是一门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的教育学,它致力于儿童养育和教育的实践。故事在现象学教育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占据很大部分,这些故事不是被概念、定义固定下来的,它们是一个个充盈的、丰满而又真实的情境的再现,是“事情本身”的显现,这是现象学教育学的表现方式,也是现象学教育学中的“生活世界”和“回到事情本身”的体现,是对儿童与父母、学生与教师等的生活体验进行描述和解释。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视野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迈向智慧教育学——范梅南教育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为主要理论资源,探索了其智慧教育学思想。主要涉及如下方面:智慧教育学及其以儿童为中心的基本教育理念;建构智慧教育学的现象学方法;智慧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现象学教育研究领域里,范梅南的学术思想宏阔,其研究的主题内容新颖、方法独特,堪称质性方法学研究的典范.主题内容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实践性智慧;教育研究中儿童的价值及定位.其研究的特征为:1.寻求对儿童真实生活的体验;2.现象学教育研究中的"现象"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3.重视对生活经验的意义进行描述;4.范梅南现象学教育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用现象学的精神、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教育问题,将会形成教育现象学的独特方法论特征:首先,教育研究包含了理性客观和人文情怀兼备的哲学态度;其次,教育研究回归教育"实事"可以拓宽研究视野;最后,教育研究扎根于生命体验可以延展研究深度。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征对当前儿童研究的主要启示:保有敏感和好奇之心,挖掘儿童成长中的隐秘之意;抛开成人的先入之见,深刻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探寻动态变化背后的意义生成,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回归儿童的亲身体验,开展"接地气"的儿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象学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现象学教育学,它是现象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类研究试图通过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直观的方法研究教育实践中的个体体验,解释其中的本质意义。我们通过分析现象学方法自身的缺陷,论证了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不可能是现象学的。教育实践需要另一种涵义的教育现象学,它是一门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内容的科学。这里教育系统被定义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多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网络;教育现象被界定为教育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及其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引入我国已近三十年,国内的各类大学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都遭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为尝试破解目前的困境,需要从理念上厘清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通识教育更加侧重于教育对象的大众性、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教育方法的通融性。理性主义、民主主义和实用主义是通识教育三张重要的标签。在这三种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在推行通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探索多样化的通识教育实施途径、开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的新渠道,以"存真求用"为指导重塑通识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种价值创造过程。通过价值链系统化的视角分析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可以发现教育主体的真实归属。教育以教学为基本活动途径,单纯地从"教"或"学"的价值链出发,得到的只能是"教师主体论"或"学生主体论"的片面主体论点,无法全面认识教育活动。要找到教育主体的真正归属,只有构建完整的教育价值链,认识到教育是教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基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共同的价值实践过程(理念教育),进而认识到教育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人的"类"主体。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相比第一版功能部分的修订,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本真的必然要求。要准确理解这一发展趋势背后的必然性,并以此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的新理念,着眼于主体化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社会化与主体化的双向互动,并确立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等教育和管理主体以法定的教育惩戒权为依据,以法定限度内的惩罚为手段,依法对损害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作出否定性、不利性和制裁性的评价,在制止其错误行为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惩戒是教育生态的客观要求,是惩戒性教育评价的实践形式。在我国,教育惩戒还反映了特殊的国情需要和教育现实需要。实施教育惩戒,应遵循教育性、合法性、多样性、伦理性等原则,在实践上推进教育惩戒法治化建设,正确定位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角色,规范学校的惩戒方案制定以及引导家长理性参与学校监督。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播出以来就不断掀起收视狂潮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影响广泛而深刻.其通过动漫形式传递的教育意义最大程度地作用于小学生群体,因此需要人们冷静、辩证地审视其中的教育意义.文章基于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学视角,从教育的人性化、多样性和希望性中探究《喜羊羊与灰太狼》对小学生教育的意义:教育应真诚面对个体发展的不完美,教育应宽容接纳个体发展的多样性,教育应充满希望地关照人类发展的未来等.进而从这三方面反思当下中国小学阶段教育,为其人性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教育技术由教育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三大要素有机结合而成。教育技术装备的特征是:真实再现性、具象性、可重复使用性和经济性。因地制宜是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助学二学历"教育作为江苏自学考试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是在秉承传统的自学考试制度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在普通高校在校生中有序开展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对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与时俱进,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分析研究并把握其改革的精髓,推进自考事业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8.
第七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教育年会讨论了信息通讯技术条件下的数字鸿沟、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的全球化等问题 ;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 ,做好与国际大教育接轨的准备 ,努力使我国的远程教育在世界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育家的陈独秀,其职业教育思想独具特色。他认为在社会形态中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中国从来就不大重视职业教育,而欧美各国都注重职业教育。主张“一切教育都建设在社会的需要上面”,讲究“实际应用”,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习要学以致用,希望教育是平民的而非贵族的。陈独秀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训或教化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教育。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中人的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返回了人生的原始命意。教化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