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清史稿·地理志》卷80“西藏·卫”条中,言“雅鲁藏布江,即大金沙江也”;而《清史稿·地理志》卷74“云南·永昌府”条中,又言“猛卯安抚司(驻今云南瑞丽)……龙川江自遮放入……西入缅甸,又西南那莫江,下流入大金沙江(即今伊洛瓦底江)”。这两条资料言“大金沙江”,一指雅鲁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1988年据抗日战争前世界书局原版重印的《诸子集成》第1册以及中华书局1983年据原世界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梁惠王下》断句有:“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今按,上文“去”与下文应断开:“去”古今词义有别,上古汉语中“去”义是离开,离去;下  相似文献   

3.
元代诗人范(木亨)字亨父,又字德机,其籍贯为清江县,古今并无异议。至于清江当今何地,今人之见,颇显分歧。《辞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即“今湖北恩施”,《中国文学发展史》、《宋元明诗三百首》、《元明清诗文选》、《元明清诗选注》等均同此说。《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在“今江西清江西南”,《中国诗话》略同于此。《中国古代诗话选》范(木亨)小传更认为清江“今属湖北”。据《元史·地理志》夔州路施州条:“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因之。旧领清江、建始二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临江路条:“唐改建成为高安,而萧滩镇实高安境内。南唐升镇  相似文献   

4.
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嘉庆《重修一统志》(民国二十三年)卷152山西《保德州·城池》“河曲县城”下云:“……改名河保营。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为县治,三十三年重修。”同卷《古迹》“河曲故城”下云:“……乾隆二十七年,移治西北河保营。”按:今考其他文献,《重修一统志》“乾隆二十七  相似文献   

5.
“以……为……”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结构形式,然而这一形式(包括其相关形式“以为”)本身包含多种语法关系。《三国志》中“以……为……”、“以为”为例,对这一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以期深入认识这一结构形式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6.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寓言”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天下篇》,作者把某些生活经验和所要表达的道理,利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构思巧,语言妙,含义深,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光辉夺目的一部分。先秦诸子的寓言,大都接近于生活中常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等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而《庄子》一书中的寓言则不同,往往异想天开,奇特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和人们常识中的所有之物。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神怪人鬼,禽言兽语,都赋予了人的性格。“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相似文献   

8.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9.
韩信夏阳东渡的线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派韩信攻打降而又叛的魏王豹。韩信在秦地临晋设疑,从夏“罌缶”(木制桶)作为渡水工具偷渡黄河,在安邑虏豹。此事在《史记》的《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魏王彭越列传》以及《汉书》中均有记载。韩信是从夏阳偷渡黄河的。黄河西岸自古就有两个夏阳,一是今韩城市的古称夏阳府(在今韩城市南5里),最早见颜师古《汉书》注;一是今合阳县东王乡的夏阳川口,最早见裴(?)的《史记》注。裴注曰:“临晋同州东朝邑界,夏阳在同州北渭城界。”同州即今大荔,大荔之北自古无“渭城”地名,  相似文献   

10.
1.《记考》卷11大历十年进士著录“卢士阅”,按《千唐志》咸通二年《砀山令郑纪故卢氏夫人墓志》云:“夫人皇考讳士阅。建中之际,以秀才升第,位至使府监察。”《墓志》记士阅登第在“建中之际”,非是大历十年,当依《墓志》为准。2.《记考》卷21开成二年进士著录“沈黄中”,编者徐松于此年下又引《云溪友议》云:“高锴司贡籍,……商锴先进五人诗,奏曰:‘臣锴昨日奉宣进止,令将进士所试诗赋进来者。……其次沈黄中《琴瑟合奏赋》,又似《文选》中《雪》、《月》赋体格,臣与第三人’。”按《千唐志》大中十二年《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中黄墓志》云:“讳中黄,字中美,本吴兴人。……乡荐神州,名在殊等,贡于有司,第登甲科。宗伯高公锴疏青蒲曰:‘沈某所试《琴瑟合奏赋》,有似《文选》雪赋、月赋,臣与第三人’。”又《千唐志》大中八年《登封县令吴兴沈师黄墓志》亦题“仲兄中黄撰,仲弟佐黄书”。《元和姓纂》卷七吴兴沈氏亦云:“中黄,大理司直。”由此可证《记考》之“沈黄中”  相似文献   

11.
在本世纪初期发生的东西方文化论争中,《学衡》诸子是被作为反对革新的保守派看待的。仔细考察《学衡》诸子当时的文化主张,其中不乏启发时人今人之处。其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实际上失落在历史的缝隙之中,原因在诸子们行动上的陷入误区,学理本身的混茫。《学衡》诸子拟定的文化模式不是补偏救弊的对症良药,只是一种创造世界的新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先秦散文的分类,现有的几部中国文学史都将其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指《左传》、《春秋》、《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主要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历史散文主要是记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诸子散文主要  相似文献   

13.
明洪武年间,大案迭起。其中较早的一宗就是“空印案”。今之论者以《明史·刑法志》的记载为据,认为此案发作于洪武十五年。这是不正确的。首先,《国榷》卷六洪武九年闰九月丙午怀庆知府林方徵上言曰:“……又去年诸行省官吏悉坐空印被罪,而河南参政安然,山东参政朱芾反得升擢,朝廷赏罚有失明信,何示劝惩?”可见,此案实发生于洪武八年。其次,济宁知府方克勤是“空印案”的涉及者。他的儿子方孝孺写的《先府君行状》载,方克勤“(洪武)八年……得罪,谪口浦,终岁  相似文献   

14.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新旧唐书人名索引》第3册第1253页万回有两出,一万回之回作繁体,另一回字作简体。前者出自《旧唐书》,后者出自《新唐书》,明显是把繁简不同的回字视作两人。据《索引》,《旧唐书》卷95睿宗诸子传云:“惠庄太(扌为),子睿宗第二子也。本名成义,母柳氏,掖庭宫人。(扌为)之初生,则天尝以示僧万回。万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之精,养之宜兄弟。’则天甚悦,始令列于兄弟之次。”此“回”作繁体。《新唐书》卷81睿宗诸子传:“惠庄太子(扌为),本名成义。初生,武后以母贱,欲不齿,以示浮屠万回,回诡曰:‘此西土树神,宜兄弟。”后喜,乃畜之。”此“回”作简体。两载同人同事,不应单独出条。关于“万回”的来历,《太平广记》卷92异僧类“万回”条记载:“万回师,阌乡  相似文献   

15.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纲领。在这篇纲领性的文章中,白居易讲过这样一些话: 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代著名诗人孟简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旧唐书》载“平昌人”,《新唐书》载“德州平昌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他是“德昌平昌人”,《辞海》说他是“德州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则说他是“唐平昌(今四川平昌县)人”。据上、各家都认为孟简为平昌人,但对于平昌今天当归何处,则有山东和四川之异。那么,“平昌”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据唐人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第17卷,河北道二中  相似文献   

17.
“此其……”句式是古汉语常见的句式之一,学界大都以为“此其”乃代词连用。我们以为这一解释不尽妥善。这里略抒管见,以求教于方家。“此其……”句式中,“此”是个指示代词,这一点无庸置疑。问题主要在于“其”字上。按照“其”的性质,“此其……”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代词+代词“此其……”全式是一个判断句,“此”是主语,“其”是名词性谓语的定语或者定语的一部分,可译为“他”、“它”、“那”等。如:“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 二、代词+副词“其”表示一种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大概”、“也许”等,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8.
自朱自清先生的美文《荷塘月色》问世以来,有关该文的主题、结构便议论纷纭。从散文文体特征入手,运用叙述学的视角解析叙述者“我”在该文中独特的存在方式与作用,并进而阐释《荷塘月色》特有的叙述结构,可寻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9.
《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语中的“鄢”属于何地?依杜预《注》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依应劭之说即西汉时期的县,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依赵匡之说在今河南偃师县南。通过对鄢、周围地理环境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以上三说的辨析,可以证明应、赵两家之说均不可信,只有杜预《注》才是接近事实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源远流长,先秦时期以语录体片断式散见于诸子典籍的文学批评理论,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庄子的“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说,可谓之批评的萌芽阶段。两汉则开始出现专篇的批评文字,有《诗大序》、《离骚序》、《楚辞章句序》等,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安以后,开始了自觉的文学批评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葛洪的《抱朴子》纷纷问世,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深刻影响。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则集上古一千多年文学批评理论之大成,系统总结了商周至齐梁十代九变的文学创作经验,体大思精、蔚为巨著。建成一座雄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