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畅 《东南传播》2022,(11):1-4
智能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媒介可供性包括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和体验可供性等方面。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去分析从传媒到智媒过程中,技术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尽管新闻生产中有新的行动者入局,但人仍是重要的核心行动者。未来的“强人工智能”阶段,新闻生产不仅要追求“智”,更要追求“质”,通过人机耦合去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以广电从业者为内涵的内部新闻行动者网络与以政府、用户、竞争者、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组成的外部新闻行动者网络共同构成的新闻行动者网络是隐性知识流动与开放式创新的重要载体。针对广电行业经营收入地区差距呈“剪刀差”扩大趋势,论文在开放式创新理论框架下,引入行动者网络构建了一个拓展的内生增长模型,利用2015-2021年28省市地区数据先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门限回归模型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外部新闻行动者网络中除高等教育外,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都不利于地区广电行业经营水平提升,内部新闻行动者网络具有调节地区广电行业开放式创新与经营水平的学历效应、职称效应与年龄效应,不过受到了组织程式化的扭曲作用影响。更进一步来看,外部网络中作为制度的市场化与内部网络中作为观念的市场化相辅相成是开放式创新的根本动力。这一研究的启示是媒体深度融合应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经营上做到高水平开放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技术重构新闻生产范式,媒介融合实践引发作为行动者主体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知剧变,学术界对此鲜有讨论。本文以“新闻常规”为切入点,引入“脱嵌-再嵌入”概念,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路径,探讨媒介融合策略下新闻从业者的行动逻辑和职业认知,以此来构建媒介融合的“在地性经验”。研究发现,在新闻生产层面,新闻从业者经历“一心一用与一心多用、专业与全能、深度与速度、把关与流量”的矛盾,囿陷于“多个平台各自为政、跨部门合作沟通障碍、内容创新受限”的组织架构困局,共同形塑着新闻从业者身份“泛认同”的职业新认知。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底层技术逻辑的迭代成为驱动变革的重要力量。以ChatGPT为代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标志着从局限于单领域的AI1.0时代向通用化、平台化的AI2.0时代的过渡,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信息基础设施将引发新一轮信息革命,重塑信息生产机制、信息整合形态、信息分发网络和信息交互模式。这一变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人工智能作为智能互联的超级媒介可突破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过载与流通低效等困境,更在于人工智能颠覆性地具备了以行动者身份对人的思想施加影响的能力,“人机共生”的新主体时代将对以人为主导的传播研究范式与信息传播伦理带来冲击。  相似文献   

5.
随着多元新闻主体的不断涌现,新闻业的产制规则和传播逻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生态系统成为理解当下新闻业变迁的一个有效概念。但这一概念还具有一定的笼统性、模糊性,结合此概念及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启发,文章拟提出“网络—节点式”新闻生态系统概念,以进一步描摹多元新闻主体涌现后新闻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其生成逻辑与新的新闻行动主体生态位不断提升及职业行动者的中心地位被解构密切相关。在这一系统中,多元新闻主体主要通过协作机制、制衡机制、构造机制、创新机制发生相互作用。“网络—节点式”新闻生态系统对新闻的定义、新闻行业结构、新闻文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控制论详细分析了算法黑箱的产生机理,剖析智能新闻生产、分发、接收过程中技术黑箱的运作逻辑及其带来的伦理风险,用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讨论技术道德化的可能性与路径,主张将价值理性嵌入人工智能打造新闻道德智能体,在不同阶段对算法主体实施“监控、预警与奖惩”的伦理干预,构建“人-机协同”算法新闻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闻生产智能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但如何通过数智赋能新闻生产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赋能的内在逻辑仍不清晰。本文基于数智赋能的视角,结合新闻生产的内涵,从流程再造、场景重塑和价值共创三个层面探讨新闻生产智能化的内在逻辑。数智技术主导新闻生产流程从线性转向全程一体化,用户需求主导新闻场景叙事精准、生产场景“全息化”和体验场景“超时空”,生态主导新闻生产行动者在多层次嵌套的生态系统中实现新闻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8.
祁麟 《传媒观察》2022,(5):97-104
本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切入,通过梳理青少年网络传播的多元协同逻辑,指出主流媒体平台具有成为青少年网络传播关键行动者的责任与能力。“转译”的过程主要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影响力、权威传播渠道、受众信任度、技术先进性和政策激励协同完成,最终招募并动员其他人类行动者与非人行动者共同参与行动者网络的建构中,以此实现路径创新。在此过程中,“建构青少年网络传播共同体”成为“强制通行点”。异质行动者的广泛参与催生出新的内容生产机制,相应地,科学技术也在异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与转译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互动和博弈不仅存在于自建行动者网络内部,也来自商业资本等其他核心行动者构建的其他行动者网络。因此,核心行动者是否具有自我约束与正向引导能力,是检验青少年网络传播是否正向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郑久良 《青年记者》2024,(1):98-102
本文在梳理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研究进路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变和方法论转型三个层面,对技术人工物的算法新闻伦理治理范式及其实现机制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在本体论上,算法新闻应当被视为“人—技混合体”;在认识论上,由技术批判主义走向技术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从外在主义进路走向实践进路。算法新闻伦理治理的实现机制是构建负责任的算法新闻,从技术、过程和影响三个维度建设多元行动者网络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小红书APP为典型,部分媒介社区由于内容过度“滤镜化”备受争议。本文基于居伊·德波提出的“弥散的景观”,展现小红书媒介社区中的景观弥散,以行动者网络的构建为研究视角,通过探究行动者行为动机,剖析以平台为主导的转译过程,并整合行动者网络中滤镜问题的影响,进而提出媒介社区在滤镜困境中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牟向前  于德山 《新闻记者》2023,(7):78-88+100
本研究对电子健身游戏群体进行民族志观察与深度访谈,并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电子健身技术逻辑、媒介用户自画像、身体信息交流等情况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游戏媒介实践过程中存在多个行动者,社会文化环境、技术与用户群体构成核心行动者,出现身体、健身思维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转译,并依据身体利益、社区信息交流等不断加速转译,形成以数字身体为目标、情境元素融合与技术资源优化的“网络文化”形态。“作为媒介的身体”和“作为身体的媒介”边界变得模糊,作为连接的身体不断激发用户的健身经验性和游戏元素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刘英杰  魏巍 《传媒》2023,(1):49-52
数字技术建构了一个多元生产、多元传播、多元价值的行动者网络,极大地活跃了公众舆论形态。然而,“流量”崇拜与资本逐利的市场化驱动也造成虚假新闻、认知偏向、群体极化问题凸显。在复杂的舆论场域中,传统新闻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举旗定向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丝毫不能减弱。本文通过行动研究与田野调查法深入解析中国新闻名专栏《新闻夜航》“深度”专题的调查性报道,发现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坚持经验分析与实证研究统一、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统一是其报道重要策略,并认为这也是提升媒体思想政治引领力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不但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传播的方式,而且将催生全新的新闻产品和样态。人工智能从算法程序处理大数据的基础层,到多模态识别模拟人类体感知觉的感知层,到现在演进为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生成的认知层,让新闻生产传播朝着智能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ChatGPT的出现为探索“人机对话新闻”提供了无限可能,未来在人机互嵌中共塑智能新闻业。  相似文献   

14.
张杰  聂茜 《新闻界》2023,(1):57-65
身处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个体对风险的感知除了亲身经历外,更多地是源于媒介提示的风险图景。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是风险的中介化,是风险的社会放大站。但伴随着深度媒介化,风险的社会放大这种线性传递观具有明显的解释局限性。随着行动者主体的增多以及行动者网络异质性的提高,媒介在呈现风险的同时,自身也在生成风险。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新媒体时代媒介化治理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层面如何传递风险信息,而在于如何减少因为媒介化传播产生的“次生风险”。行动者网络视角进一步明确了当下社会风险的本质,即作为网络的风险是多元行动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兼具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的非线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媒体智能化发展路径。【方法】通过总结央视网的智能化实践,解析主流媒体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化发展,打造主流媒体“智慧引擎”。【结果】【结论】央视网以“人工智能编辑部”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内容为王+平台制胜+技术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将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于新闻生产传播实践中,赋能主流媒体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7.
杨娟 《新闻前哨》2023,(22):19-20
本文认为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思维,在教学体系中引入新闻业界的智能应用、流程再造,通过“引”“培”结合、交叉组合和互相学习,来组建跨越文理科的智能新闻传播师资队伍,以培养创新型的智能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8.
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目标出发,与舆论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新闻业应被视为建设核心。但目前围绕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阐述较为偏重传播技术和媒体组织,对作为文化实践的新闻则强调不足。本文从侧重研究数字时代多元新闻行动者和行动者关系的“网络化新闻业”理论路径入手,阐释了中国网络化新闻业建设与塑造主流舆论格局之关系,探讨了其为何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众多内容系统建设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网络化新闻业研究可从“主体类型-关系结构-动态机制”这三个层次递进深入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探讨人类与信息的关系,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的生态形成。在新闻人才培养中,需要思考技术的边界,以及面对技术革命浪潮时如何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方法】文章旨在结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最新应用,梳理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脉络,思考ChatGPT对新闻从业者带来的挑战。【结果】ChatGPT在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高效获取信息,提供新闻写作灵感来源,助推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多方面。与此同时,ChatGPT在新闻业中应用的潜在问题包括虚假新闻、内容生成“全面”却不“深入”、数据内容的风险与偏见等。【结论】新闻业人才培养的应对性改变可以基于更加强调“融通”育人思想、更加注重细分领域专业素质培养、加强人机协作能力培养等,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与发展方向,以确保新闻业人才培养能够适应这一变革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