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本义原本就是生活中自我的发现与某种意义的自由行走,也是生命在与世界与他人交融中赖于直立的内在精神支柱。这些常常是与“我”、“生活”“心灵”、“体验”等词一气相连的。然而,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不得不叫人为之忧心,为之叹息:生活词根的失落,心灵地脉的迷茫,使得德育离人越来越远,离生活越来越远,离体验越来越远,离自己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与“我”、“生活”、“心灵”、“体验”等词息息相关的。然而,反观我们的课堂,真的叫人忧心忡忡:那种应试化的形式主义的教学已使学生离德育越来越远,离生活越来越远,离体验越来越远,离本真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3.
吴建良 《成才之路》2014,(27):22-22
道德认知、品行养成的关键是自我体验。缺乏自我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沁入学生的心灵,也不可能使学生实现道德认知的自我建构。德育活动特色在于丰富学生对品德与行为的过程体验。学校的"家乡好孩子"德育活动,多样性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体验,使德育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4.
《山东教育》2009,(7):6-7
杨世臣对生态体验式德育有独到的见解:“生活即德育,德育即体验。要在生活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受、感悟,使学生在生态体验中陶冶美好的心灵,诱发生命的感动,激发人生的潜能,让孩子拥有健康亮丽的生命样态。”  相似文献   

5.
让生活本身成为艺术品,是要使德育由“问理”的德育走向“问心”的德育,使道德实践变成生活美学,使人在德育中创造和发现“自我”,将“自我”塑造成“伦理——诗”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人的任何一种经历和实践都是人生的重要积累。如果说生活中的德育强调的是德育的养成功能的话 ,那么学习中的德育强调的是德育的陶冶功能和转化功能。教师是小学生做人的“样子”,每一位教师 ,都承担着培育少年儿童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少年儿童共同去挖掘、共同去思考、共同去体验 ,并分享彼此心灵提升的美好感受 ,让他们在这美好的感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自从第四次全国少代会提出“体验教育”思想以来 ,笔者针对本班级现状开展了以下“体验”活动 :一、忍耐体验 ,克服不良习惯所谓“忍耐体验”,就是学生针对自己在生活…  相似文献   

7.
林青 《中国德育》2005,(11):64-66
2002年,我们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的德育思路与策略。提出了“德育要源于生活、融于生活、高质量地回归生活”这一主体思想,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使孩子的心灵成长始终与生活同步!  相似文献   

8.
姜伟杰 《江苏教育》2023,(30):26-29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不仅需要强调过程、注重体验,更要关注实效、注重表达。为夯实德育的体验与表达过程,打通体验与表达的通道,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建构德育的“体验—表达”范式,营造“体验—表达”育人环境,开发“体验—表达”育人课程,开展“体验—表达”育人活动,设置“体验—表达”朝阳评价,努力构建儿童道德生活新样态。  相似文献   

9.
蒋月桂 《文教资料》2007,(2):134-135
道德教育与社会远离、与实践远离已成不争的事实,要从根本上消除幼儿道德教育的弊端,必须让德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挖掘根植于幼儿生活的德育内容,探索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德育方法,使幼儿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必须让幼儿走向生活,体验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温暖的家庭生活,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幼儿德育从“说教”走向“体验”。  相似文献   

10.
回忆校园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深刻德育”是一种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深刻而恒远影响的德育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情感,旨在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学生体验人类心灵的博大。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养与发展"是200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话题。考生们面对此题的迷惑与茫然实则道出了时下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真实情况。在应试教育厚实的土壤上,在整日高考策略、高考题海、高考技术的训练中,学生们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情感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体验越来  相似文献   

12.
王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25-126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左群英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ll期撰文指出,鉴于对传统德育的反思和批判,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越来越重视让德育成为一种陕乐的体验,“生活性”“活动性”等理念日益受到关注,这种改革趋势无疑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4.
【概述】自我非本我,自我是人的经历、体验,是人对自身的看法,是人心中的一种观念;交流,是解读,是认同,是发挥,是重建,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由茹毛饮血到今日快捷便利的高科技生活,取决于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更取决于精神生活的逐步超越和升华。与自我交流也就成为后者范围内很重要的内容。人生于世,除了安身立命,更重要的是要找寻心灵的、精神的家园,而这便是与自我交流的终极目的所在。“结庐在人境”,离不开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也离不开名利与权势的诱惑。这时,人需要不断修正、滋养自己的心灵,整合、建构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15.
朱秋萍 《小学生》2010,(8):18-18
1“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1.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研究天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理应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中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罗芳 《江西教育》2006,(11):22-22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育成长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情,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心灵成长体验的过程,注重心灵体验式的成长,它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真正达到心身和谐、内外协调,促使个人潜能充分发挥,而非只求消除症状。“冰山理论”认为,行为只是冰山的一角,不是问题的主体。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初中是学生智力、情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萨提亚“冰山理论”,研究如何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18.
潘晓红 《小学教学研究》2010,(3):120-120,122
“回归生活”是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认为.它更是以生活为本.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学生情感体验为纽带.找准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巧妙拨动学生“情”弦.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和呜的一种课改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一百个国家大剧院、一千个央视大楼、一万条世纪大道、十万座巴洛克式的市政广场、千百万个用以展示政绩的、移植堆积大树而形成的中央公园,都只能使我们的城市景观,离平民越来越远,离科学与民主越来越远,离现代化越来越远,离和谐的人地关系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一直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关注的话题。现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对我们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自我精神的迷茫及心灵的困惑,引发许多道德危机事件。重新解读高校德育工作,应立足学校德育的基础、内涵与过程,侧重对生命的呼唤,心灵的感悟和由内到外。确立新的工作思路:一、用心理辅导的交流去品尝德育内容;二、用心理活动的体验去触摸德育要义;三、用积极的心理干预来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