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本文在对企业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论和需求引导论回顾的基础上,选取技术创新含量高的手机产品进行问卷调研分析。设计了手机用户(消费者)对手机产品及功能(技术创新含量高)的选择偏好6大评价指标,使用5级评分量化标准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调查的结果显示消费者对高技术创新型的手机产品有着较高的刚性的需求,在可支配的能力范围内,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体现高新技术所带来的功能。结论是当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获得盈利时,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偏好便会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需求对技术创新就会产生拉动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就是一种不断地挖掘和发现潜在市场需求,研究和开发出新产品、新功能以满足其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收益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选择理论和生产者选择理论的共同点,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目标为突破点,发现数学“求极值”的思想始终贯穿这两种理论,是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等板块的主导思想。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单个消费者追求“总效用最大”的行为形成了个人对产品的需求和对要素的供给,单个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的行为形成了个人对产品的供给和对要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长期以来,企业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推动或市场拉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意义创造日益成为推动创新的第三种力量。产品(包括服务)的意义指的是产品为消费者创造的产品功能之外的价值,包括情感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产品意义的创新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产品利润和品牌价值。成功的意义创造需要掌握用户行为的知识、技术机会的知识以及关于产品语言(或用户的解读)的知识,需要对社会文化变化趋势的敏感。[方法/过程]从情报学的视角分析“基于意义创造的创新”的文献,从中发现有关基于意义创造的创新的商业情报需求。[结果/结论]企业创新方式的变化为商业情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商业情报工作者需要掌握新的信息情报收集和分析技能。  相似文献   

4.
我国本土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渠道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华  张宗益 《科研管理》2011,32(6):26-35
本文结合技术推动理论和市场拉动理论,把技术创新源分为三种具有技术推动效应的渠道源(内部R&D、技术转让、技术溢出)和一种具有市场拉动效应的渠道源(用户创新反向传播)。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本文使用广义矩方法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考查了各种技术创新渠道源的有效性。实证证据表明,我国本土高技术企业的有效技术创新渠道源包括:(1)内部R&D,(2)国外技术转让,(3)产业内三资企业技术溢出,(4)产业间三资企业技术溢出,(5)国外用户创新反向传播,(6)国内用户创新反向传播。我国本土高技术企业高度依赖国外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这使得国内技术转让和产业间本土企业技术溢出不能成为其有效的技术创新渠道源。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强化本土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促进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5.
欧盟近年来一系列针对产品环境属性的立法管制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欧盟针对电子产品的 WEEE 和 RoHS 双指令为例,通过对深圳、东莞266家电子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从企业层次考察了这种"领先市场"的环境管制对发展中国家生产者绿色技术投入的影响,并结合电子无铅焊接技术的推广过程考察企业采纳绿色技术创新的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绿色"技术符合创新扩散的"S"型曲线规律,其中欧盟环境管制的因素的确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对比了企业投资来源和目标市场两种因素对其采纳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并结合有关"绿色"技术标准的国际争论背景,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全球化影响绿色技术发展的不同侧面,指出需要引导企业建立全面系统的环境策略,以扭转大部分企业在全球"绿色"技术发展潮流中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创新系统、环境系统和能源系统等多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尝试纳入政策工具系统,构建P-IEE分析框架,以太阳能技术为例,通过整体检验和分组检验综合探寻政策工具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整体检验结果发现: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政策工具对太阳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均有促进作用,比较而言,需求拉动工具中的价格型工具比数量型工具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分组检验结果显示:资源不丰富地区太阳能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受技术推动工具的影响,而在资源丰富地区,需求拉动工具中的价格型工具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推理需求引领创新,但却极少给出实证结果。研究基于创新动因观点与领导特质理论,以我国从事建设工程创新的相关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工程需求以及如何通过领导风格影响创新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工程需求对建设工程中个体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建设工程中存在变革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2种领导风格;存在交易型领导风格与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双重中介作用,一方面2种领导风格在工程需求与个体创新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工程需求的引领作用通过交易型领导风格传递至变革型领导风格进而作用于个体创新行为。研究表明了不同领导风格的链式中介效应模型,以2种领导风格的传递效应解释工程需求推动建设工程创新的内在作用机理,对建设工程创新实践与管理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过程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洞明  邹礼瑞  汪浩 《软科学》2000,14(3):33-36
一、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综述技术创新过程可以看作是创新要素在创新目标下的流动、实现过程。从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 ,国际上出现了几种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线形和非线性模型。在线性形模型中 ,创新的动力究竟是科学技术还是市场需求一直是创新学者研究的问题。2 0世纪 70年代和 80年代初期 ,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出现 ,认为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及创新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和技术两个要素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为适应这种变化的速度 ,在 80年代未 ,90年代初人们又相继提出了一体化创…  相似文献   

9.
合作创新饱受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目前对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前因集中于资产专用性的考察。然而,对资产专用性与机会主义行为的关系,现有研究分别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交换理论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本文尝试从资源依赖视角整合已有理论观点。研究以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创新项目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对案例进行剖析,发掘出"单边资产专用性"、"双边资产专用性"、"权力不对称"、"计算型信任"和"关系型信任"等关键范畴以及范畴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1)以往解释悖论的原因在于缺乏对资产专用性概念的细化,没有区分单边和双边资产专用性;(2)单边资产专用性引发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机制是竞争性依赖产生的权力不对称;(3)双边资产专用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机制则是增进共生性依赖产生的计算型信任;(4)关系型信任对单边资产专用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技术逻辑导向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在技术逻辑导向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新创企业的发展阶段,实证研究了技术逻辑导向、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技术逻辑导向下新创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组织制度创新行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耦合形式不同;在创建阶段,新创企业会仅采取技术创新行为;在生存阶段,新创企业会同时采取技术创新行为与组织制度创新行为,但会以组织制度创新为主而技术创新为辅;在成长阶段,新创企业也会同时采取两种创新行为,但此时会以技术创新为主而以组织制度创新为辅;采取技术逻辑导向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自组织透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Based on a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self-organiz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new views on the present Internet information organizing.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但该区域金融中心的确定存在着多种意见,“京津双核”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不利于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借鉴博弈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京津竞争大于合作及环渤海区域金融中心经济金融能量辐射不足的问题。北京作为环渤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肯定,我们研究讨论的焦点更应集中于加强京津合作,强化金融资源集聚辐射等合理配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冯珩  高山行 《科研管理》2002,23(6):80-86
在专利竞赛理论中,参赛企业的创新动力如何随其在竞赛中的相对技术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目前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领先企业有较大的创新动力,另一种观点正好相反。本对原有的研究做一总结,并初步探讨了难以得出完美结论的原因及该研究对于企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袁红 《情报科学》1999,17(3):331-333
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信息利用效率,而市场机制能经济有效地利用信息,所以说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效率机制。然而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主要由于不完全信息导致的市场失灵将严重影响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性,所以,非市场机制将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分配形式。因此,实现微观信息市场效率及其均衡是提高信息利用及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a discussion on differem views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should adopt the view of major taeakthrough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infoxmafion resources in a broad sens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view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构建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前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的当务之急。知识服务理论体系需要以纵向信息价值链理论、知识组织理论、知识交流理论、知识螺旋理论和知识建构理论共同形成的理论集合为基础,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方面确定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知识服务理论体系可以通过学科化服务、真人图书馆服务、空间建设和信息检索教学等工作实践进行检验和证实。  相似文献   

17.
论信息系统效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offers a discuss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values and, specifically, I take a closer look at ethically sound design. In order to bring the discussion into a concrete context, the theory of Value Sensitive Design (VSD) will be the focus point. To illustrate my argument concerning design ethics, the discussion involves a case study of an augmented window, designed by the VSD Research Lab, which has turned out to be a potentially surveillance-enabling technology. I call attention to a “positivist problem”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esign context and the use context, which VSD seems to presuppose, and I argu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lear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since the designers’ intentions do not always correspond with the users’ practice; in f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and use is very complex and principally unpredictable. Thus, a design theory must accept that foresight is limited to anticipation rather than prediction. To overcome the positivist problem, I suggest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technology inspired by Don Ihde’s concept of multistability. This argument, which is general in nature and thus applies to any theory of design ethics, is intended as a constructive criticism, which can hopefully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esign ethics.  相似文献   

19.
孙晓博 《科教文汇》2013,(13):102-103
1993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查尔斯·伯恩海默例行发表了该学会的第三个十年报告:《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又称《伯恩海默报告》①。该报告引起了学界广泛的讨论,1994年伯恩海默将三位比较文学学者对此报告的不同回应以及另外13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写下的关于比较文学现状与未来的文章和三篇十年报告一书,并为此书写下了《导言:比较的焦虑》(TheAnxietiesofComparison),这篇导言即为笔者解读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企业竞争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出发,提出若干可资借鉴的研究角度: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一环境的关系、企业资源系统的协调运作形成企业竞争力、企业的内在和外部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从八个方面评价企业的竞争能力。结合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更学入、更系统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做一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