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对Na2 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不能用加Ba Cl2 溶液或CaCl2 溶液鉴别,笔者也有同感;贵刊2 0 0 3年第4期,孙红文老师撰写的《不能用加氯化物来鉴别Na2 CO3和NaHCO3》一文,从实验方面进行验证,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证,笔者深有体会。孙老师撰写的“不能用加氯化物来鉴别Na2 CO3和NaHCO3”的说法,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商讨,因为加MgCl2 溶液就能鉴别Na2 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通过下面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1 实验步骤分别取用分析纯试剂配成的2mL浓度分别为1mol/L ,0 5mol/L ,0 1mol/L ,0 0 5mol/L ,0 0 2mol/L的Na2 C…  相似文献   

2.
对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不能用加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鉴别,笔者也有同感;贵刊2003年第4期,孙红文老师撰写的《不能用加氯化物来鉴别Na2C03和NaHCO3》一文,从实验方面进行验证,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证,笔者深有体会。孙老师撰写的“不能用加氯化物来鉴别Na2CO3和  相似文献   

3.
对CaCl2溶液能否用于Na2CO3和NaHCO3溶液的鉴别,进行了实验和分析;并对MgCl2溶液能否有效地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进行了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Na2CO3和NaHCO3鉴别实验是苏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第52页“活动与探究”中的一个内容。在第52页的表2—4列举了“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比较”,包括水溶性、酸碱性、热稳定性和与酸反应4个方面,然后参考这些信息来设计实验鉴别Na2CO3和NaHCO3。在这些性质实验中并没有提到CaCl2溶液与这两种盐溶液的反应情况。可是我们许多教师却将CaCl2溶液与这两种盐溶液的反应作为一种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Na2CO3和NaHCO3鉴别实验是苏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第52页"活动与探究"中的一个内容.在第52页的表2-4列举了"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比较",包括水溶性、酸碱性、热稳定性和与酸反应4个方面,然后参考这些信息来设计实验鉴别Na2CO3和Na2CO3.  相似文献   

6.
针对"CaCl2溶液能否与NaHCO3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以及"CaCl2溶液能否用于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这两个问题展开探究。实验发现:CaCl2溶液能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由此推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2NaHCO3=CaCO3↓+H2O+CO2↑+2NaCl。由于不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分别与CaCl2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存在差别,因此可利用CaCl2溶液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相似文献   

7.
某试题:列举一种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简单方法. (1)实验试剂或用品是__;(2)实验现象足__. 常见的答案是:(1)pH试纸;(2)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的pH.其他教师第(1)问的答案都是:CaCl2(或BaCl2)溶液;第(2)问的答案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所表达出的却都是"在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中分别加入CaCl2(或BaCl2)溶液时,前者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后者不能生成白色沉淀"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8.
刘晓渝 《化学教学》2005,(6):65-65,47
《化学教学》2005年1—2期20页指出鉴别固体Na2CO3和NaHCO3的新方法:根据反应热,与盐酸反应明显放热的是Na2CO3,明显吸热的是NaHCO3。笔者以为,这种方法欠妥,现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9.
CO2 通入Na2 CO3溶液会有NaHCO3沉淀析出吗 ?这是一个问者容易答者难的问题。问者何易呢 ?第一、Na2 CO3溶液显碱性 ,CO2 是微溶于水的酸性气体 ,两者相遇肯定会有NaHCO3生成。第二 ,饱和CO2 水溶液 ,其浓度约为 0 .0 1mol·L- 1 ,pH =3.98;0 .1mol·L- 1 Na2 CO3,c(OH- ) =4.2 2× 1 0 - 3mol·L- 1 ,pH =1 1 .6[即使是Na2 CO3 浓溶液 ,c (Na2 CO3) =1 .32mol·L- 1 ( 1 4% ) ,pH =1 1 .76]两者相遇 ,无疑会发生酸碱反应 ,生成NaHCO3。第三 ,从溶解性考虑 :Na2 CO3 的溶解度( 2 0℃ ,2 1 5 g)。NaHCO3的溶解度 ( 2 0…  相似文献   

10.
金咏 《教育教学论坛》2012,(Z3):199-200
根据Na2CO3和NaHCO3两种物质间的性质差异以及实验目标达成途径的多样性,设计了近二十种鉴别Na2CO3和NaHCO3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用CaCl2溶液滴入分别盛有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的试管中,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溶液就是Na2CO3溶液,无沉淀生成的原溶液就是NaHCO3溶液。  相似文献   

12.
通过理论分析,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也能产生沉淀,是因为碳酸氢根离子HCO3-的解离而产生了足量的碳酸根离子CO32-所致。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Ca(HCO3)2溶液不产生沉淀的条件是其溶液中H+的浓度应大于2.26×10-7mol/L。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因会产生H+而无沉淀生成;只有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至溶液呈微酸性时才能使产生的碳酸钙溶解,这些实验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不能用CaCl2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相似文献   

13.
Mg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可产生白色沉淀,此沉淀“化学教学”92年第6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鉴别”一文认为是MgCO3;94年第3期“用硫酸镁能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吗”一文认为是Mg(OH)2,现在的《无机化学》教科书中一般认为是碱式碳酸镁.白色沉淀究竟是何物质本文从理论计算方面进行初步说明.MgSO4和Na2CO3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可完全电离,电离产生的Mg2+、CO离子都可发生程度不同的水解,Mg(OH)2、MgCO3都是难溶化合物,所以当把MgSO4和Na2CO3两种溶液混合后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多重平衡:(如右图)HCO离子还可…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1]第一册32页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 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比较它们放出CO2的快慢.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笔者认为该实验存在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32页为了区分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2—7]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与实验能力竞赛复赛第26题: Na2CO3、NaHCO3、CaO和NaOH组成的混合物27.2 g,溶于足量水并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a2+、CO32-、HCO3-全部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容器内水分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29.0 g,则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是多少?  相似文献   

17.
《化学教学》98年第2期刊登了“BaCI2、NaHCO3两溶液怎样反应”一文.我认为文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对两种溶液反应实质的分析文中认为两种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不是因为NaHCO3水解被促进而生成大量的H2CO3分解得来.我认为这些分析是不妥的.首先,两种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是由于NaHCO3水解被促进而生成大量的H2CO3分解得来.H十离子浓度的增大促进了盐的水解.在NaHCO3溶液中存在着三个平衡,HCO+H2OH2CO3+OH-,HCOH++COH++OHH2O.向NaHCO3溶液中加入BaCI2溶液后,由于沉淀反应Ba2++CO=BaCO3↓的…  相似文献   

18.
解析设所得溶液中NaHCO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NaHCO3)和n(Na2CO3).则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和Na+的物质的量守恒原则得:  相似文献   

19.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为验证Na2CO3、NaHCO3能与稀盐酸反应,且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设计了实验2-7(见教材第35页)。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必须是Na2CO3、NaHCO3同时落入稀盐酸中,否则容易产生相反的结论。另外,本人在做演示实验时无意中  相似文献   

20.
<正>不久前,在我校举行的县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兄弟学校覃老师的"盐类的水解"一课的展示,使我感受颇深。覃老师的课大致如下。教师首先用问题导入:"从生活常识可知纯碱有碱性,请同学们思考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有哪些因素?如何用实验加以验证?"接着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出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的三种因素:(1)水电离产生OH-;(2)Na2CO3本身有碱性;(3)Na2CO3与水作用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