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10年国外馆际互借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图书馆界对馆际互借的研究非常活跃。对1996~2006年国外主要学术基础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出馆际互借理论研究的8个重点方面,分别是:论文馆际互借与电子期刊自由存取的相关性;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物流体系;馆际互借与馆藏的利用关系;馆际互借的版权问题;馆际互借的成本优势;馆际互借的服务;馆际互借的措施及发展。这些问题反映了国外馆际互借理论研究的进展。参考文献41。  相似文献   

2.
研究所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全文传递服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研究所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全文传递服务的必要性,分析了馆际互借与全文传递服务的主要内容,并对研究所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全文传递服务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CALIS在"十五"建设期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馆际互借服务环境,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从软环境和硬环境的角度,详细分析了CALIS馆际互借服务环境的建设成果,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十一五"馆际互借服务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BALIS馆际互借服务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馆际互借服务运行三年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章以BALIS馆际互借服务的运营管理为切入点,总结分析该体系的优势.对BALIS馆际互借服务的体系构建、过程控制、效益评估的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出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CALLS在“十五”建设期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馆际互借服务环境,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从软环境和硬环境的角度,详细分析了CALLS馆际互借服务环境的建设成果,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十一五”馆际互借服务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许桂菊 《图书馆》2006,(2):52-55
本文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的发展和研究情况,并对馆际互借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对我国馆际互借工作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实践评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馆际互借的实际工作入手,分析了馆际互借中遇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以及时效和费用对读者使用馆际互借服务的影响,并对目前的馆际互借工作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8.
CALIS全国医药文献馆际互借核心服务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全国医药文献资源特点和医药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医药文献馆际互借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根据全国医药文献资源分布特征,提出构建CALIS全国医药文献馆际互借核心服务系统。该系统依托CALIS馆际互借系统软件,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了馆际互借服务的效率和文献需求满足率,是一个可供其他专业学科领域参考和借鉴的馆际互借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试析我国馆际互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红 《津图学刊》2004,(6):72-75
本文对我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馆际互借工作的必要性、馆际互借发展的现状以及馆际互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新时期馆际互借管理模式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馆际互借服务的发展,提高馆际互借服务的质量,对影响馆际互借服务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分别从软环境和硬环境角度分析了影响馆际互借服务的重要因素,为国内馆际互借服务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孙维莲  王伟 《图书馆》2012,(4):82-84
馆际互借在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对研究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了现实需求和充分条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影响馆际互借的三大要素是资源、读者需求和馆际互借环境,并对其进行了逐一分析,用理论和实证说明资源是馆际互借发展的基础,读者需求是馆际互借发展的动力,良好的馆际互借服务环境则是馆际互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The Reference Librarian》2013,54(45-46):111-117
This paper looks at ho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counter the interlibrary loan process in the academic library, and describes some of the stumbling blocks that these students have in using the interlibrary loan system. The interlibrary loan borrowing interview and 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with an interlibrary loan component are recommended as effective methods of teach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bout interlibrary loan.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how an interlibrary loan department can access the foreign research materials requested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馆际互借的意义和作用,介绍了天津市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模式和流程,以及基于Unicorn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馆际互借量的统计方法,最后指出目前馆际互借数据统计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电子书馆际互借是馆际互借这一图书馆传统服务在电子书时代的延续与发展,文章分析电子书馆际互借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传统的馆际互借模式与基于在线电子书平台的新馆际互借模式进行探讨。指出在这些模式的指导下,要充分利用在线电子书平台,综合考虑电子书的不同来源、版权保护、读者获取电子书的方式等状况,开展图书馆电子书馆际互借服务。  相似文献   

15.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changed the interlibrary loan landscape, leading many of its practitioners to wonder what the future holds for interlibrary loan. Examining the way in which change is discussed can reveal some insecurities on the part of interlibrary loan workers and can also provide direction as to where interlibrary loan is going.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presents an examination of the annotations, comments and notes written by Interlibrary Loan Borrowing (ILLB) staff and interlibrary loan patrons. Interlibrary loan requests were submitted on index cards, and later using the electronic interlibrary loan system (ILLiad).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determine how the interlibrary loan process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analog-to-electronic pro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notes, annotations and comments on 2,000 interlibrary loan cards and 1,975 ILLiad transaction records suggests that consolidation and synthesi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the interlibrary loan process has resulted in increased efficiency. Patrons using the electronic service are more motivated to communicate with ILLB Staff via the “Notes” field embedded in the interlibrary loan request submission form.  相似文献   

17.
BALIS馆际互借服务在制度体系构建上采取了集中式管理的模式,在业务体系构建上采取分布式服务的方式。清晰透明的过程控制保证了馆际互借服务顺利运行,有效的评估促进了馆际互借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馆际互借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文献满足率低、居高不下的物流费用等限制了馆际互借服务的拓展,应在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系统建设、物流等方面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19.
馆际互借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通过对当前馆际互借标准和系统的分析调研,结合图书馆馆际互借现状,试图对馆 际互借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