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国私立图书馆的数量不断增加,开始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明确了私立图书馆的定义,并按照组织形式分类总结了我国私立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最后,试着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私立图书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晚清至民国时期私立图书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图书馆法令中有关私立图书馆条款的考察,揭示作为图书馆事业一部分的私立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文华公书林、东方图书馆等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私立图书馆的考察,反映私立图书馆对图书馆实践和理论的贡献;最后从私立图书馆的宗旨出发,揭示其折射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富有特色的日本私立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日本私立图书馆的概况,然后从办馆理念、文献收藏等方面对日本私立图书馆的特色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日本私立图书馆对中国民营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日本私立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日本目前主要的私立图书馆,解析日本私立图书馆的服务特色,指出日本私立图书馆对中国民营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日本私立图书馆特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日本私立图书馆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办馆宗旨、服务对象、文献收藏等方面对日本私立图书馆的特色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日本私立图书馆对中国民营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民营图书馆是一个新生事物,而日本的私立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在简要介绍日本私立图书馆类型归属和定义的基础上,归纳描述了日本当前主要私立图书馆的特征,并着重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民营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私立大学图书馆办公室工作除了具有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办公经费有限、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职称与学历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大、服务对象单一、人际关系简单等特点。本文分析了私立大学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工作,对如何做好私立大学图书馆办公室工作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民国私立大学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存在了40多年。私立大学图书馆的兴衰史是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分三个历史阶段来回顾和总结私立大学图书馆的兴亡史。  相似文献   

9.
由私家藏书楼向私立图书馆转变,早期有徐树兰于1904年创办的古越藏书楼,嗣后,相继诞生了一批从私人藏书和企业藏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私立图书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简称商……  相似文献   

10.
由私家藏书楼向私立图书馆转变,早期有徐树兰于1904年创办的古越藏书楼,嗣后,相继诞生了一批从私人藏书和企业藏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私立图书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简称商务)创办的东方图书馆(简称东方馆)。商务是我国旧时最大的民营出版企业,按说,出版业筹办图书馆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来自家就是图书生产者,有近水楼台之便;二来出版者在编书过程中不时地  相似文献   

11.
民办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及服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民办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制约,其发展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从办馆条件、馆藏资源、人员、服务等方面分析了民办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国私有图书馆的早期(20世纪初以前)历史,它们的存在状况、规模、藏书内容以及重要收藏家的介绍与评价,呈现给读者一个比较清晰的美国私有图书馆发展历史的轮廓;通过对美国私有图书馆的运作方式、经营管理的讨论,得出美国私有图书馆向公立图书馆转变过程中的三点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时代的个人数字图书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陈光祚 《图书馆论坛》2005,25(6):164-170
个人数字图书馆是符合数字图书馆特征的小型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技术走向大众的产物,它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前途。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三个重要应用是:一是全面收集个人著述全文、家庭相片、友人信件等等的个人案卷;二是作为个人研究专题的网上信息收集与重新组织的手段,用以积累一定学科或专题的信息,辅助科学研究;三是出于业余爱好,选择收集绘画、书法、音乐、文献等,而成为业余爱好收藏家。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与发展,在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和图书馆事业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Public library systems intersect with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of social life, but how they negotiate public legitimacy and private influence remains a myster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adopts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roach. Using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this study examines data from three US public library systems.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private actors communicate with and through public library systems by parsing the signals into components: transmitter, receiver, medium, and message. The resulting signals form two dimensions: the Public Sphere dimension, where private actors govern, legitimate, and use the library, and the Private Sphere dimension, where private actors exchange personal services and exert economic power. A view of public and private signals in interaction reveals how public legitimacy is threatened and how public library systems can mitigate these threats. This study reveals how public/private conflicts in public libraries arise and how they might be resolved.  相似文献   

15.
私人图书馆的复兴和发展,来源于时代需求,植根于民间社会,作为公共图书馆必要的补充力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阅读机会,为民众阅读权利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缺资金、缺图书、缺人才、缺组织,私人图书馆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文章建议私人图书馆的发展需多方力量的支持,建设应扩大社会功能,推广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6.
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以文献资源为基础,通过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开发。通过对民办高校图书馆资源与环境、经济投入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分析.指出充分发挥自身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是民办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尤其是目录版本校勘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私人藏书家们悉心编目、写出题跋,深研版本流略,校雠精审,极大地推动了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又助推了私家藏书文化的繁荣。古代私家藏书之文献学价值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政府不是唯一的供给主体.公共物品性质的可变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深化以及民间资本的壮大为非公有制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公立图书馆的缺位和政府机构偏离公共利益使得民营资本的进入成为必要.构建"公立图书馆为主体、多体制图书馆共同发展"的我国图书馆服务体系有着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内涵,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私立网络著作权授权规则的应用,能够提高图书馆的作品获取效率、传播效率和使用效率,但也带来了挤压图书馆信息消费空间、阻却图书馆合理使用和对公有领域作品自由使用的不利影响.因此,只有抑制著作权控制行为的扩张、建立禁止技术措施滥用的法律规则、排除私立规则对作品公有领域的侵占,才能有效保护图书馆的信息消费权益.  相似文献   

20.
质疑古越藏书楼的公共图书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少明 《图书馆杂志》2004,23(10):24-25,64
古越藏书楼是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开放性图书馆。开放性图书馆包括“私有公用”的私立图书馆和“公有公用”的公共图书馆。“公有公用”和“私有公用”在“公用”方面虽然相似,但却有本质上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古越藏书楼属“私有公用”的私立图书馆,这一点决定了她不是公共图书馆,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图书馆百年历史中最早出现的公共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