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众传媒的言论自由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今天,应当如何回应在传媒活动中所发生的诸多关于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现象,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仅仅通过法学意义上的认知与探讨,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二难命题”,显然不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路径。知情权与隐私权是一对关系权利,相辅相成,具有平等的权利地位。平衡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有赖于我们建立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通过对大众传媒及其言论自由以及知情权和隐私权进行道德意义上的分析与理解,进而确立“把人作为目的”这一基本原则,并给予个体权利以充分的尊重与保护,在大众传媒的道德选择中获得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济权力对都市报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直 《新闻界》2006,(2):27-28
在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经济权力越来越深刻地制约与影响着媒介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角色常常产生冲突与错位。本文对都市报的发展战略定位、新闻选择、议程设置等方面的分析,揭示经济权力对其价值取向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世界传媒发展史看,大众传媒出现后经历了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民主社会的大众传媒又经历了传媒政治化、传媒商业化、传媒垄断化3个时期.在不同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传媒的伦理道德问题亦不相同.世界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对中国传媒界的启示是,在媒介体制转型中,应该注意强化媒介产品生产的道德考量,警惕改革中资本逻辑对传媒业的过度操纵,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4.
由于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存在频繁互动,因而对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类型进行分类必须重点考察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据此将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分成四种类型:操控型、引导型、追随型、独立型。分属不同文化类型的传媒组织所采取的传播策略也往往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大众传媒发展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涵 《新闻知识》2002,(4):20-22
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文化经贸全球化影响下大众传媒在投资构成、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组织机制、政策法规环境诸多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变革,并且形形色色的变革交错融汇,彼此整合。正确把握国际大众传媒及其集团发展态势与特征,意义重大。这有利于推动我国传媒体制的进一步创新,以顺利适应与融入世界当代传媒发展的历史大潮。 虽然国际大众传媒发展状况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总的趋势及其特征还是相当明朗的。 一、大众传媒业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八十、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大多数地区,花在媒体和娱乐业…  相似文献   

6.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传媒要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大众对于传媒的文化信仰相关.在具体的传媒运作中,大众传媒通过控制、选择、策划、营销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而大众对于传媒内容的理性评判又表现出明显的有限性,这正是大众传媒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众传媒应是一个人文关怀者、社会前瞻者、文化生成者与建构者.  相似文献   

7.
从大众传媒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在社会的海洋中生存壮大,对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众传媒已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中,成为贯穿社会结构体系的一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人们每天的社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实际上都是产生、发送、接受信息和对各种信息作出反应的活动,而大众传媒又为这一行为提供了一个放大和聚焦的功能。大众传媒将个体传播变成公众传播的同时,也就赋予传媒内容以社会意义,它决定了大众传媒必须具有一种社会担当的精神。特别是在产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运…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隐私话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明 《新闻界》2007,(5):69-71
本文分析了隐私话题扩张在大众传媒的主要原因,大众传媒隐私话题彰显的社会价值意义以及其表现的低俗化倾向的影响,指出只有加强对传媒的规范与约束,提高传媒品质,严守公共空间,慎用话语权力,才能确保传媒隐私话题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在文化的传播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全面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也不是被动地承担传播任务,大众传媒在经过口语传媒和印刷传媒两个阶段之后,已进入大众传媒文化阶段,其发展也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种力源。  相似文献   

10.
赵斌 《现代传播》2001,33(6):44-48
(续上期) 3.传媒社会学与大众传播政治经济研究 以莱斯特大学为基地的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在英国的批判传媒研究中起到过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着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将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现象阐释和批判的话,莱斯特中心则更多地从批判社会学出发,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更为具体和系统的批判分析。60年代末,莱斯特中心建立初期的一个颇有影响的研究,便采用了社会学的传统研究方法,通过量化和非量化的取样途径,以确凿的事实资料剖析了英国的报刊和电视因受其行业自身利益和逻辑的局…  相似文献   

11.
贺子宸  杨燕  杨帆  叶思诗 《传媒》2016,(17):95-95
媒体人电影是指以媒体人和传媒业界为主要反应对象,塑造媒体人形象,讲述媒体人的业界生存故事,表现媒体人的精神心理情感,反映大众传媒与其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相互关系,对大众传媒运作加以反思和批评的一类电影。这类电影有其特殊性,如何对其进行理解和解读是每一个公众应该关注的话题。但是,目前对这类电影的研究和解读并不多,而新近出版的由西华师范大学程丽蓉、蒋忠波老师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媒介素养与传媒批评:媒体人电影解析》就针对这一类电影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该书将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理论和传播史、新闻史的知识与电影文本解读高度结合起来,对传播学与电影文本相结合的优势与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根据中外有代表性的媒体人电影及其反映的真实传媒事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电影传播的机制和本质,揭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进一步让读者了解大众传媒和传媒人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传媒消费主义一方面体现为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即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消费为目的,围绕自身产品(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来组织生产。这种变异使传媒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成为自身文化产品的推销者,传播者的角色变更正使它的运作理念、制度安排、生产流程、叙述模式等发生着消费化的改变。商业逻辑正入主新闻传播并成为其内在驱动力,使得新闻传播这种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被物化。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包含复杂的意味,不可持简单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如果一个社会里的“媒介再现”完全不能反映这个社会的文化 ,会引起很大的文化认同危机。这篇文章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个案 ,用历史社会学的角度 ,研究外来“媒体再现”如何激发加拿大对文化认同的关注 ,并掀起一场传媒教育运动 ,在学校设立传媒教育课 ,教导学生解读“媒体再现” ,提高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本文发现传播科技愈发达 ,“媒体再现”与文化认同的矛盾就愈激烈 ,而推广传媒教育是缓解文化认同危机的一个有建设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是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理论源头,其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大众传媒是国家控制的意识形态机器,资本主义传媒文化是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在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包围和灌输下,人们成为了缺乏批判和否定之维的"单向度的人"。对大众传媒成为德国法西斯残暴统治的帮凶的记忆,以及目睹美国资产阶级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温柔统治的现实,是法兰克福学派传媒批判的生成语境。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  相似文献   

15.
谭华 《编辑之友》2013,(7):54-57
由经济改革引发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对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大众传媒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中产阶层的不断崛起对其社会身份认同的需要所带来的媒介偏倚成为市场化媒介的突出表征。一方面,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构筑了媒介阶层偏倚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媒介阶层偏倚是大众传媒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的主动行为和必然结果。而且,媒介的阶层偏倚进一步建构甚至固化了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但是,在中产阶层与市场化媒介的"合谋"中,传媒的公共性与注意力经济之间的二律背反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培养信息传播人才为使命的传媒教育是一种人文现象,然而大众传媒的庸俗化与商业化对传媒教育的不断渗透,在人文层面上对传媒教育产生冲击。传媒院校图书馆应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取向,通过把握传媒教育的人文导向,保持与媒体共存的文化自觉,以及寻求图书馆物理空间的精神元素等途径提升传媒教育中社会责任感,实现传媒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叶子 《今传媒》2006,(9):9-10
大众传媒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是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当代大众传媒给文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克服、防止文艺偏离人民根本利益和基本价值坐标的倾向?带着这些问题,《今传媒》记者最近走访了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今传媒》记者:当代大众传媒给文艺构筑了怎样一种生态环境?肖云儒: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础、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合谋的时代。传媒、市场、科技,当代世界最强势的三大元素纠合于一体,交叉覆盖,在人类的头顶笼罩了一层传播文化膜。这个文化膜隔离与遮蔽着主体与社会,造成了一种比…  相似文献   

18.
体育事业和传媒事业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两种社会文化现象日益紧密结合,大众传媒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二者密不可分、互动双赢,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就越密切。随着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的手段与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发展趋势呈现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力图展示现实社会,以传媒的力量将都市摩登气息广泛传播,而受众在传媒影响下日益滋长的消费主义观念亦促使传媒愈加关注现实社会,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城市与媒介的关系更加亲密。文章以《上海壹周》餐饮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份刊物的饮食栏目与上海"海派文化"之间的关联。具体而言,是通过对餐饮栏目的媒介研究,分析饮食文字背后所倡导和体现的文化观念,考察民众对上海的都市想象,并试图揭示大众传媒所构建的饮食世界与城市现实空间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观照大众传媒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常见的几种男性话语 :1、将女性视为“第二性” ;2、将女性对象化、物化 ;3、以男权标准区分“圣女”与“巫女”。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男权话语的根源 ,认为传媒中男权话语滥觞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并且至今存在于文化的观念层 ,同时与商品文化的兴盛有关 ,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 :1、传媒形成社会性别“刻板成见” ;2、传媒对弱势族群进行“消音” ;3、传媒所持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