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对参加2006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太极拳类自选项目比赛运动员的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和难度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得分能力普遍增强;得分能力和手段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晃动、脚移动、跳动或碾动”其他错误内容扣分是男子、女子运动员动作质量主要失分点;男子、女子运动员演练水平得分较为集中;难度动作对女子运动员得分的影响明显高于其对男子运动员的影响;须提高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高难度323B+3是新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高难跳跃动作之一,其难度加分为0.4分。纵观近几年武术大赛不难发现,崔文娟是目前为数不多能够高质量完成此动作的优秀女运动员,曾多次在全国及世界武术大赛自选太极拳、太极剑比赛中选用并高质量的完成此难度动作,并夺得冠军。通过运动学分析,揭示崔文娟完成的自选太极拳竞赛套路高难度323B+3动作的运动学规律及技术特点。崔文娟的323B+3动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武术自选套路比赛中难度动作的展现,进一步诠释了“高、难、美、新”的规格指导,自选太极剑属于自选太极类项目之一,其风格特点源自于太极风格,套路里的难度动作在发展有相似而求异的特点。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其难度动作的技术特点。结论认为:从最初的“指定”难度动作到“自选”难度动作,从难度动作编排位置集中化逐步趋于全盘化;从“静态平衡”难度逐步到“动态平衡”难度,使得自选太极剑难度技术更加丰富,同时也应注意平衡难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三维高速摄影和美国艾丽尔解析软件对我国优秀太极拳运动员吴雅楠完成的腾空摆莲360°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数据处理分析,旨在探讨优秀太极运动员完成难度技术动作的运动学量化指标,为竞技武术太极拳科学教学训练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第11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预赛中,女子南拳、太极拳、长拳的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失误率分别是南拳15%、长拳12%、太极拳17%.研究表明,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有差别,难度动作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关键;高旋转难度动作的完成具有不稳定性;动+动+静的难度动作前后动作的顺势衔接与利用惯性是动作完成的重要环节;难度动作的支撑,下肢以复合杠杆的工作形式完成动作,对腿部肌肉力量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6.
2006年8月17日,来自国内外的三百多名太极拳爱好者会聚河南郑州,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 这次大赛,是由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办,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郑州陈家沟太极拳馆承办的。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张振河、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婕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在简短的开幕式和武术表演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传统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新架一路、陈式56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传统陈式太极剑,以及太极推手等项目的比赛。这些参赛选手中,有七八岁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7.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的竞争非常激烈,小的失误将左右比赛的胜负;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主要在动作难度和动作质量,但不同项目不同性别存在差别;演练水平得分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和数理分析等方法,对第9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太极拳比赛的运动现状以及运动员的技术发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极拳项目,亚洲运动员,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水平十分突出,几乎占据了前12名所有的席位,比赛趋于亚洲化;男子太极拳比赛中,演练水平分是影响最后得分的主导因素(r=0.861,P<0.001),其次为难度动作(r=0.541,P<0.05);而在女子太极拳比赛中,影响最后得分的主导因素是动作质量(r=0.865,P<0.001),其次为难度动作(r=0.750,P<0.01);优秀运动员的难度失分点主要集中在连接难度上;配乐呈现出浓郁的东方文化特征,古典和谐气息更浓.  相似文献   

9.
分析参加2005年浙江省青少年儿童武术比赛男、女乙组获长拳、刀、枪、剑、棍、太极拳、南拳项目前8名的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的情况,结果发现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成功率不高;A、B级难度动作明显偏多;324B 1难度动作出现频率最高;难度动作评分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最后名次的评定。建议基层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适应新规则,提高难度动作训练的质量,同时也要加强运动员的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版武术竞赛规则的修改实施,使武术套路比赛更加具有竞技性、可比性、观赏性,在武术比赛中指定高难度动作已成为整个套路的核心,其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文章运用资料统计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析研究了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结合长期教学与训练的经验,指出竞技武术南拳套路比赛中难度动作发挥水平的高低是高水平运动员竞争的要点。现代武术运动竞赛的特点是运动员之间的技术水平比较接近,因此竞争更加激烈。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各运动队要根据各运动员的难度动作薄弱环节,通过科学调控有效地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训练,使运动员在比赛时能产生最佳模式,建立固定动作量化指标。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心理训练,形成适宜比赛的良好心理定势,就一定能在武术套路比赛的群雄逐鹿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教学再探——表象训练在太极拳求形阶段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而命名的拳术。在太极拳整套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由于太极拳动作比较复杂,而且还经常伴有转体进退和改变方向,使初学者往往手脚不能兼顾,很难形成完整的动作技能。针对以上的情况,在教学中运用心理技能训练中的表象训练来辅助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太极观、太极图、水有直接的关联,追本溯源,求解其相关项,可使之更具体、形象、简易、合理、科学。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文化,它的哲理和价值不是一种拳术所能涵盖的。从太极拳的形、意、理、律、动等方面看,都与“水”有关,它是“形如水、意如水、动如水”,太极拳可称为“水拳”。水的灵性、灵动和哲理给我们很多启发。太极拳为什么不能大众化?其主要原因是理性太强,讲究过多。如果我们跳出太极圈,来看太极拳,把其理解为“太极水功”,使之更通俗、易懂、好练,对太极拳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对长拳、太极拳冲拳动作进行肌电实验,分析长拳、太极拳完成冲拳动作时所调动的肌肉及其iemg值,得出在研究对象本身无差异情况下,不同拳术冲拳的发力对肌肉的调动情况。研究方法:在肌电实验中,以固定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美国noraxon生产的t6无线导遥测肌电对练习长拳、太极拳冲拳时的上下肢肌肉表面肌电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长拳冲拳过程中,肌肉活动顺序为腹直肌、三角肌前束、股内侧肌、股直肌、腹外斜肌、股外侧肌、股四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竖脊肌;积分肌电显示在长拳冲拳阶段三角肌前束、肱桡肌的积分肌电最高;在整个长拳冲拳过程中,腹外斜肌的肌肉贡献率最大。太极拳冲拳过程中,肌肉活动顺序为肱桡肌、腹外斜肌、股内侧肌、竖脊肌、三角肌前束、腹直肌、股外侧肌、肱三头肌、腹直肌、股四头肌;积分肌电显示在太极拳冲拳阶段肱桡肌、股内侧肌的积分肌电最高;在整个太极拳冲拳过程中,腹内斜肌的机头贡献率最大。研究结论:长拳冲拳过程中,受试者较好完成技术动作,腹直肌首先放电,肌肉力量的发放大部分来源于肱桡肌、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集中于上肢腰部和手臂。太极拳冲拳过程中,受试者未能掌握技术动作,肌肉发力顺序不符合太极拳冲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众多流派中的一种,是孙禄堂融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一体的太极流派,具有相当高的锻炼价值,也包涵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解读孙式太极拳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期使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17.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亮丽瑰宝,它以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倾倒了众多人。目前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太极文化的发展正朝多元化、世界化的方向前进,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它的传播推广和产业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文章通过对太极拳传播推广和太极拳产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借鉴其它体育项目的发展经验,在太极拳的实用性、太极拳的现状和太极拳的推广等诸多方面对太极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进行探索并提出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思想拳、是哲拳,向来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学太极拳必先明太极之理,通修炼之路,理清路明,方有所得。文章从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到底练什么,太极拳为什么要稳静、缓慢,松与紧的辨证关系,太极拳运动如何放松,太极拳与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目的在于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